|
|
|
-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人民性:历史脉络、核心意蕴与时代价值
- [摘要]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人民性从萌芽与奠基到发展与巩固,从创新与拓展到深化与升华,历史脉络清晰。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核心意蕴突出,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责任担当。为此,以人民性为核心加强作风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作风建设上突出人民性可以凝聚人民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久发展;以人民性为指引加强和改...
- 作者:郭晓禄
- 全文[ PDF 1300637.0 KB ] 2025.12(4):20-38 共有 102 人次浏览
|
|
- 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及路径探析
- [摘要]中共党史党建学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学术自主与话语自主的战略任务。从理论基础、结构内涵与实践路径三个层面系统探析中共党史党建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可以发现,在理论基础上,该学科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三大支柱,强调政党的阶级性、历史使命和组织原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在结构内涵上,该学科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位一体的知...
- 作者:李佳
- 全文[ PDF 1238434.0 KB ] 2025.12(4):39-52 共有 89 人次浏览
|
|
- 数字经济法治保障的中国方案
-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对法治保障提出了新要求。技术创新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带来对国家安全、市场秩序、个人权利的挑战。如何既以法治保障科技和市场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又以良法善治化解风险和挑战,中国、欧盟、美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数字经济法律规制上展现出不同策略。中国走出了一条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为特征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治理道路,确保底线安全的同时为发展留出空间,营造优良数字营商环境。面向未来,在法治建设方面,我国须按照技术创新...
- 作者:支振锋 唐树源
- 全文[ PDF 1359555.0 KB ] 2025.12(4):53-76 共有 95 人次浏览
|
|
- 美国平台规制法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模式探索
- [摘要]平台经济给法律制度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我国对域外平台经济规制历史的整体检视尚不多见。美国拥有强大的平台企业,有着独特的平台规制风格与路径。美国平台规制史可分为自由放任、州层面的渐次介入和联邦层面的规制强化三个阶段,其整体演进趋势为从无到有、由宽变严,但始终属于包容审慎规制的范畴。美国平台规制模式构造以平台自我规制为主,政府规制作为保障,仅在平台自我规制动力不足时政府规制才发挥作用。平台通过其架构在事实上获取了规制主体地位,平台规制工具包括算法、强制信息披露、准入许可与禁入、反垄断等。在比...
- 作者:宋华琳 徐云鹏
- 全文[ PDF 1346101.0 KB ] 2025.12(4):77-96 共有 86 人次浏览
|
|
-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平台企业数据情报风险防控体系之构建
- [摘要]平台企业数据安全问题引发事关国家总体安全的复合风险。在平台企业数据情报风险防控体系构建中,国家层面的数据安全治理与作为数据占有人的平台企业的数据安全监管建设具有共通性。通过分析平台数据安全困局现状,可以发现困局成因为对平台经济发展与风险辩证关系的误读、规范技术衔接不畅及平台数据安全监管建设存在系统性困境。对此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以数据安全风险防范作为首要原则,从国家政策指导和企业自身运作两个层面完善数据风险防控。前者通过统筹明晰数据的国家—行业—地方三重体系指引和数据出境标准,支持发展数...
- 作者:郭泽强
- 全文[ PDF 1344143.0 KB ] 2025.12(4):97-115 共有 90 人次浏览
|
|
- 食物社会保障的理论逻辑、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充足的营养摄入是融合国家粮食安全治理和个人食物权实现的重要路径。食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应然性来自保障全体居民“生存—生活—发展”完整食物权的社会责任,涵盖热量安全、营养安全和发展安全。在实现生活型食物权阶段,食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一定的食物供给能力、存在市场分割诱发的食物价格扭曲、提升营养安全的社会共识、可被负担的建设成本等条件支持,并采取实物转移主导、现金转移补充的多层次体系建设策略。随着中国食物社会保障实践的推进,社会弱势群体已处于追求营养安全阶段,体系建设条件基本成熟。尽...
- 作者:杨鑫 张海鹏
- 全文[ PDF 1515931.0 KB ] 2025.12(4):116-138 共有 102 人次浏览
|
|
- 联合国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作用、挑战和应对
- [摘要]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80年来,联合国始终将粮食安全作为重点治理议题,积极推进该领域组织机构建设,凝聚国际共识,营造契约环境,健全多边机制,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中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随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持续加剧,联合国在粮食安全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包括自身组织结构混杂松散、粮食安全政治化、治理能力不足等。有鉴于此,联合国需要在新的国际背景和形势下,加大对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参与力度,通过深化机构改革、创新治理理念、提升治理能力等方式,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治理效能,为实现《20...
- 作者:徐佳利 余博闻
- 全文[ PDF 1331569.0 KB ] 2025.12(4):139-157 共有 91 人次浏览
|
|
- 论中国哲学的起源
- [摘要]本文探讨了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之交最终促成中国自身哲学传统产生的一系列演化过程。判断这一哲学传统存在的标准,是形成了一个遵循特定反思性实践的社会群体。该群体形成的过程始于公元前1000年初期的地球“铁器时代寒冷期”。作为对此寒冷期的文明回应,中国社会开始了农业的广泛发展,这又进一步带来了人口增长、社会政治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对有文化管理者(官员)的需求。而满足这种需求的社会基础是低级贵族——“士”。与处于最高权力层级的贵族“诸侯”不同,处于第二权力层级的“士”更加关注保持作为“君子”的道德地位。对这一地...
- 作者:德米特里·孔南丘克 著 马寅卯 译
- 全文[ PDF 1323659.0 KB ] 2025.12(4):157-172 共有 93 人次浏览
|
|
- 中国经典戏剧的跨文化传播——以《赵氏孤儿》的全球接受为例
- [摘要]从东方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元杂剧《赵氏孤儿》在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被持续改写、演出,21世纪以来更以多种形式被搬上世界各地的舞台,意义持续流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意义解读的多种可能性。该剧的文本生命力如此长久、意义如此开放,其基本动因以及对人类文化文明互鉴的意义值得探讨。分析《赵氏孤儿》在世界的传播,聚焦其中的文化误读与伦理重构现象可以发现,《赵氏孤儿》的忠义复仇等传统伦理规范蕴含了普遍的伦理价值,而不同的文化语境激发了多样的意义解读,回应了在地化的伦理价值关切。该剧的文化过滤—误读—重构过程跨越...
- 作者:吕世生 刘雪婷
- 全文[ PDF 1288802.0 KB ] 2025.12(4):173-184 共有 126 人次浏览
|
|
- 再论“作为洛克学生的杰斐逊”——以杰斐逊对洛克古典自然法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心
- [摘要]本文以探讨约翰·洛克与托马斯·杰斐逊的思想关联及其对美国建制之思想的影响为主题。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直接借鉴了洛克关于政府目的、合法性来源、反抗权及宗教宽容的核心观点。杰斐逊将洛克狭义的财产权扩展为更普遍的追求幸福的权利,强调政府不应限定人民的生活方式,并发展出更全面的民主化、地方自治和小政府理念,尤其摒弃了洛克的贵族主义立场,转向全民普及教育以培养公民理性并使之具备行使反抗权的能力。通过系统梳理杰斐逊对洛克思想的扬弃部分,可以发现杰斐逊思想是多元融合的结果,对古代历...
- 作者:张顺 何勤华
- 全文[ PDF 1486408.0 KB ] 2025.12(4):185-213 共有 86 人次浏览
|
|
- 从信息地缘政治学到数字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第五阶段的新发展和新动向
- [摘要]后工业时代可以被视为地缘政治学发展的“第五阶段”,技术革新推动了信息地缘政治学与数字地缘政治学的兴起。信息地缘政治学主要关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虚拟空间、信息流动及国家权力的分散,强调非传统安全威胁和软实力的作用。数字地缘政治学则伴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兴起,强调数字主权的回归,更注重传统安全,促使国家在数据、算法、硬件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从信息地缘政治到数字地缘政治的转变,源于国际环境变化和技术发展所引发的财富逻辑变化,进而导致国家—市场关系、威胁来源和权力基础的变化。未来的数字地缘...
- 作者:叶成城
- 全文[ PDF 1459981.0 KB ] 2025.12(4):214-231 共有 98 人次浏览
|
|
- 全球化的承认理论——承认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承认
- [摘要]从康德到黑格尔,从霍耐特到保罗·利科,全球化的承认理论穿越古典哲学以及当代哲学的樊笼,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溯源了承认问题的起源与发展。本文梳理了200多年的哲学史流变中承认问题的学理脉络和逻辑进程,力求以胡塞尔的共主观性现象学来解决承认问题的认识论困境。在追求全球正义的维度上,在大国博弈与全球化未来的现实语境中构建全球化的承认理论,可以通过探求承认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承认的双向互动,以此诊疗世人对全球化走向“慢球化”与“半球化”的焦虑。
- 作者:薛晓源
- 全文[ PDF 1248642.0 KB ] 2025.12(4):232-240 共有 8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