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社会科学》在线投稿系统已更新!
2015年11月01日起旧平台将不再接受新投稿件,只查询处理现有已投稿件。
2015年11月01日前投稿作者请点击登录旧平台查看审稿状态或上传修改稿。
新投稿请点击网站首页的【作者在线投稿】登录后在左栏菜单点击"最新状态"查询稿件。
主 管 单 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 办 单 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
主 编 冯维江被收录情况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摘要: | 本文探讨了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之交最终促成中国自身哲学传统产生的一系列演化过程。判断这一哲学传统存在的标准,是形成了一个遵循特定反思性实践的社会群体。该群体形成的过程始于公元前1000年初期的地球“铁器时代寒冷期”。作为对此寒冷期的文明回应,中国社会开始了农业的广泛发展,这又进一步带来了人口增长、社会政治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对有文化管理者(官员)的需求。而满足这种需求的社会基础是低级贵族——“士”。与处于最高权力层级的贵族“诸侯”不同,处于第二权力层级的“士”更加关注保持作为“君子”的道德地位。对这一地位的存在性认同(深刻的内在感,在道德与理念层面的认同和践行)只能通过持续的反思得以保持。维持这一道德地位的关键不仅在于符合这一地位的社会行为,还在于其存在性体验,即忠于内心的信念而非外部因素。儒家思想的形成正是基于对这类反思性实践的理解与传播,由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开端。 |
作者: | 德米特里·孔南丘克 著 马寅卯 译 |
作者单位: | 德米特里·孔南丘克(孔德明,Дмит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онончук),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副教授。 **译者信息:马寅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00732。 |
期刊: | 国外社会科学 |
年.卷(期):页码 | 2025.12(4):157-172 |
中图分类号: | B2 |
文章编号: | |
关键词: | 中国哲学 儒家思想 孔子 春秋 士 君子 反思 礼 |
欢迎阅读《国外社会科学》!您是该文第103位读者! |
您是第 8443625 位访问者
北京市东城区《世界社会科学》 编辑部
电话:(010)85195226 邮箱:ssaj@cass.org.cn
本系统由北京博渊星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电话:010-63269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