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城市化、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增长
  • [摘要]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进程显示,城市化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之间并不一定同步。回顾近期海外有关城市化的学术成果可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城市化伴随着人口和劳动力的聚集和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是实现集聚效应和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渠道,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从集聚效应来看,城市化实现了劳动力供需两端的集聚,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的多样化与专业化,提高了供需匹配的质量和效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劳动力在空间中、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流动阻力。可以...
  • 作者:张文章 陈甬军
  • 全文[ PDF 13816204.0 KB ] 2024.11(2):144-166  共有 3269 人次浏览
  • 国际投行证券估值中的情景化风险评估
  • [摘要]情景化风险评估框架是当前国际大型投行倡导旗下分析师将情景分析融入证券估值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披露体系。它引导分析师充分识别与公司未来价值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深入分析其在最差、基本和最好情景下影响公司价值的路径以及各情景发生的概率,向投资者展示风险收益权衡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券商在证券估值中尚未形成规范的风险评估和风险信息披露范式;境内分析师尚未有通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在研报中披露的风险提示信息流于形式,缺乏对公司潜在风险的实质性分析。讨论和比较国内外分析师风险评估的制度背景,系统梳理和评述国际...
  • 作者:谭红平 乔紫薇 马茜群
  • 全文[ PDF 9300916.0 KB ] 2024.11(2):167-182  共有 2856 人次浏览
  • 日本知识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评析
  • [摘要]日本知识界历来有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日本知识界的重点研究对象,总体经历了一个积极活跃且成果丰硕的研究过程。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具有鲜明特色,对构建新时代中国观察学进行了探索;同时,在研究倾向上也呈现出新变化,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之变正引导着日本现代中国学研究之变。但是,日本知识界的研究观点和相关评价往往受本国利益关切、自身学术旨趣、个人感情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光”和“影”的观察并非绝对客观。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审思。
  • 作者:成龙 张乐
  • 全文[ PDF 9412089.0 KB ] 2024.11(2):183-199  共有 3204 人次浏览
  • 国际学界理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四种视角辨析
  • [摘要]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是围绕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及建设实践所形成的以中国视角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在国际学界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和讨论,总体来看国际学界对于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研究呈现关注度增加和肯定度上升的趋势。国际学界理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视角多元,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传统文化视角、社会主义视角、政治叙事视角和全球环境话语比较视角。对这四种视角的研究表明,进一步推动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自主体系构建和国际传播的关键在于平衡话语内容中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在...
  • 作者:李思齐
  • 全文[ PDF 7301121.0 KB ] 2024.11(2):200-212  共有 3083 人次浏览
  • 反殖民语境下非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式
  • [摘要]20世纪非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谱系中基于反殖民运动实践的一种特殊状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范式,即反殖民主义、良知主义、非洲革命、社会主义本土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非洲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为“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作出了贡献。
  • 作者:郑祥福
  • 全文[ PDF 9718010.0 KB ] 2024.11(2):35-52  共有 3061 人次浏览
  • 俄罗斯乌拉尔学派对马克思哲学的新阐释——以哲学人类学为视角
  • [摘要]基于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特殊历史境遇下遮蔽人之存在性的批判与反思,当代俄罗斯乌拉尔学派从人本主义和历史哲学重新阐释实践概念,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存在主义的哲学人类学透视。该学派立足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为理论基础的实践观,指明马克思将哲学的问题域与历史视野奠基于“人和世界”之上,进而从存在论视域审思人与世界的情感联系,回应了马克思对于感性之本体论向度的开掘,澄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主义意涵。乌拉尔学派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的价值论意蕴并以此重塑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立场,但其理论存在难以忽...
  • 作者:郭丽双 杜宛玥
  • 全文[ PDF 8398317.0 KB ] 2024.11(2):53-66  共有 3108 人次浏览
  • 视差辩证法视域下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 [摘要]“视差”是齐泽克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理论工具。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提出,用来分析康德哲学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受此启发,齐泽克引入“视差”概念并进行了拉康化的解读,将其从主体视角的认识论差异推进到客体层面的存有论差异,建构了以最小差异为基础的视差辩证法。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深度发展的背景下,齐泽克以视差辩证法为工具,深刻批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及其蕴含的深刻矛盾,阐释了“真实”经济与现实经济、经济去政治化与政治优先性、非物质劳动与物质劳动之间的视差分裂,这三种视差分裂...
  • 作者:史凤阁
  • 全文[ PDF 8613397.0 KB ] 2024.11(2):67-81  共有 2829 人次浏览
  • 数字资本主义的自由时间困境及其超越
  • [摘要]“自由时间”既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也是资本实现价值增殖所趋于占有的对象,“自由时间”作为一个理解资本与人的发展之间矛盾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关系中人的生存困境。伴随技术发展对生产效率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自主支配自由时间的期待不断提高,但数字资本对自由时间的隐形掠夺却导致自由时间在“量”和“质”上的双重匮乏。在数字资本主义背景下,资本通过垄断技术和数据资源,将人们的自由时间转化为可操控的数字劳动时间,技术化的支配路径使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无偿让渡自己的自由时间,在资本逻辑、市场机制等因素...
  • 作者:宋建丽 王仪
  • 全文[ PDF 1225309.0 KB ] 2024.0(3):122-135  共有 1262 人次浏览
  • 破解数字异化:迈向数字社会主义——对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思想的批判性考察
  •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引发的数字异化现象已成为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困境。福克斯借助“数字异化矩阵”,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对数字资本主义展开批判,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提出数字社会主义将更为平等、民主和包容。在他看来,实现数字社会主义需发展批判性理论和批判性教育,依靠数字工人联合起来进行社会运动。这些观点虽有一定的抽象思辨色彩和革命浪漫主义倾向,但也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辩证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中国学者应致力于扩大数字中国的影响力,参与到国外关于数字社会主义的讨论中去。
  • 作者:孙昊鹏
  • 全文[ PDF 1261549.0 KB ] 2024.0(3):136-149  共有 811 人次浏览
  • 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理路
  • [摘要]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这一重要任务,必须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进程。在此进程中,需要实现从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事理”到自然保护地体系“法理”的有效转化,即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科学认知为前提,以构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为目标,实现“自然保护地立法的体系化”。作为一种区别于行政区域空间的自然地理空间,自然保护地立法应定位于生态环保法律体系中的生态区域保护立法,以该特殊空间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为保护对象,塑造多...
  • 作者:吕忠梅 刘佳奇
  • 全文[ PDF 2089349.0 KB ] 2024.11(1):63-80  共有 702 人次浏览
  • 论“善意原则”在国际环境争端解决中的适用
  • [摘要]作为一般法律原则,“善意原则”往往在相关案件事实尚无直接证据支持而需以间接证据加以佐证或国际环境条约及国际习惯存在空白的情况下适用于国际环境争端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该原则适用于制定解释性规则或程序规则及确立实体环境权利与义务的情形。在国际环境争端解决中适用“善意原则”不仅有利于衡平国家环境权利与义务,亦可对秉持环境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各异的国家及国家集团凝聚全球环境共识、达成相关国际环境协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作者:林灿铃 张玉沛
  • 全文[ PDF 2396527.0 KB ] 2024.11(1):81-102  共有 1096 人次浏览
  •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概念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 [摘要]法治概念是法学认识的思想结晶和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前提性要素。法治概念体系则是由一系列法学/法律/法治概念组建而成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法学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根本性、结构性和体系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法治思想视野宏阔、内涵丰富、逻辑严密、论述深刻,在“法治”这个具有本源性、根本性、标识性意义的概念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由法治核心概念群、法治基本概念群、法治重大概念群和法治派生概念群等组成的法治概念体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
  • 作者:李林
  • 全文[ PDF 2291789.0 KB ] 2024.11(1):5-26  共有 638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及当代意义
  • [摘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主要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消费问题的论述,可从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和当代意义三个维度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起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问题和既有消费理论的批判。以消费与社会生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为线索,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相贯通,构成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不仅为化解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消费问题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而且对于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作者:徐家林 王悦
  • 全文[ PDF 9362918.0 KB ] 2024.11(2):5-21  共有 3137 人次浏览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划时代品格与创新维度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划时代的理论,在人类现代化走向十字路口的今天,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现代化走向新的未来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展现了破解现代化时代难题的理论品格,代表了真正的人类进步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创新维度,揭示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是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的理论创新智慧,是用以观察时代的理论,也是反映时代的声音。
  • 作者:马峰
  • 全文[ PDF 6813030.0 KB ] 2024.11(2):22-34  共有 2064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启程
  • [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便揭开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序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启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得以植根的丰沃土壤,也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介质”。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译者的创造性翻译实践减少了马克思主义向中国移植的“排异性”,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
  • 作者:路宽
  • 全文[ PDF 1265420.0 KB ] 2024.0(3):5-24  共有 1341 人次浏览
  • 赫勒对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批判与重塑
  • [摘要]商谈伦理学是哈贝马斯有标识性的理论创见,自提出以来引发了现代思想家的众多讨论。其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著名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在哈贝马斯的基础上以“实践商谈伦理学”对商谈伦理学进行批判与重塑,直指商谈伦理学的困境在于:交往行为理论存在超验普遍主义和经验实践的断裂,不能构成商谈伦理学的牢固基础;以程序正义和普遍性基本原则代替道德哲学、以社会—政治规范代替道德规范,不能为人的道德选择和行动提供依据。赫勒为商谈伦理学增加了“实践”二字,强调要以实践价值讨论取代理性共识,推动交往理性向实践理性回归,“实...
  • 作者:杜红艳
  • 全文[ PDF 8196843.0 KB ] 2024.11(2):213-226  共有 3511 人次浏览
  • 历史性、现代性和建构性:对霍布斯鲍姆西方民族理论的探析与省思
  • [摘要]霍布斯鲍姆是享誉国际的近代史大师,也是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大家。他将历史的关照运用到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强调从历史变迁看待民族问题的“适时而变”。同时他也提出,关于民族历史和现在的描述只能立足于现代社会的特定条件。因为民族的基本特征是现代性,民族在时间上是现代产生的,民族政治和经济上的内容也是现代的。霍布斯鲍姆还阐释了民族形成和民族叙事“自上而下”的建构性,提出官方能够通过政治制度、行政体系、标准语言、宗教和“传统的发明”持续塑造人们的民族认同。霍布斯鲍姆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
  • 作者:林林
  • 全文[ PDF 8388217.0 KB ] 2024.11(2):227-241  共有 2967 人次浏览
  • 论美国托洛茨基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及趋势
  • [摘要]美国托派是美国社会主义流派中的激进左派之一。美国托洛茨基主义思潮具有三大特征:理论上,过分拘泥于托洛茨基原有的理论窠臼,使产生于特定时期的托洛茨基理论成为脱离美国国情和形势变化的抽象教条;组织上,宗派主义分裂是托派组织演变的长期失调症和最明显特征,“内耗”了托派政党的组织力量;实践上,无法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革命的方案,无法满足人民大众真实的政治需要,呈现出革命激进主义的乌托邦特征。这些固有缺陷是美国托派逐渐边缘化、走向衰落的根源所在。美国托派的衰落,一方面警示当代世界各国的社会...
  • 作者:刘珊珊 黄其洪
  • 全文[ PDF 1276322.0 KB ] 2024.0(3):224-241  共有 1312 人次浏览
  • 从“增长政治”到“秩序政治”——欧美城市政治学的范式转移与未来展望
  • [摘要]随着全球不平等与城市危机深化,欧美城市政治学再度兴起。在西方民主制度下,自由市场经济缺乏系统性有效规制所带来的社会与政治深度碎片化,推动欧美城市政治学理论范式从“增长政治”转向“秩序政治”。欧美城市政治学需要进一步纳入全球、国家与技术维度的多层次分析,以增强自身的理论解释力,运用更加综合的混合方法以突破方法论局限,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城市问题的比较研究以提高理论的跨国适用性。中国应建立具有共识的统一的理论范式并开展与新学科和新方法的交叉交融,持续推动构建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特色的城市政治学理论体系,为...
  • 作者:葛天任
  • 全文[ PDF 1822317.0 KB ] 2024.11(1):211-226  共有 568 人次浏览
  • 跨层次因果机制解释:透视“科尔曼之舟”
  • [摘要]因果机制解释兴起于对规律性因果与概率性因果局限的回应,其关键目标在于如何以读者可接纳的方式有效呈现研究对象因果机制的发生过程。以结构个体主义方法论思想为基础的“科尔曼之舟”图示及其对跨层次因果机制解释的具象化,可帮助实现上述目标。以谢林“隔离模型”为例,运用“科尔曼之舟”图示可以呈现“隔离模型”因果机制的发生过程及在经验研究中所面临的潜在挑战,展现社会科学研究中逻辑思维与形象化思维的互补和差异,即逻辑思维旨在提炼、归纳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形象化思维意在对其直观刻画。这两者的结合有助于研究者和实...
  • 作者:臧雷振 盖建泽
  • 全文[ PDF 1768510.0 KB ] 2024.11(1):227-241  共有 461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