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对象、两翼及基本原则
- [摘要]本文对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对象做了具体的描述,确定为十大领域,提出做好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必须注意的两翼,即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汉学影响史。在展开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过程中,不应将“自塑”与“他塑”对立起来,应在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的立场上,与域外学者展开平等对话。坚持文明互鉴、坚持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统一性是做好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 作者:张西平 胡文婷
- 全文[ PDF 1250073.0 KB ] 2025.12(2):162-178 共有 492 人次浏览
|
|
- 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构建:概念、论域与方法
-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外文明互鉴的视角,以推动世界中国学进入教育部专业学科目录为目标,探索构建自主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本文将重新界定“世界中国学”的概念,以求统一国内有关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称谓,并进一步讨论其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本文提出,应把世界中国学打造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从而推动世界中国学真正服务于中国自身的学术文化建设,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中国研究中的解释力和话语影响力,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论述中国的主导力。
- 作者:沈桂龙 陈迪 褚艳红
- 全文[ PDF 1209121.0 KB ] 2025.12(2):179-191 共有 463 人次浏览
|
|
- 论中国哲学的起源
- [摘要]本文探讨了公元前6至公元前5世纪之交最终促成中国自身哲学传统产生的一系列演化过程。判断这一哲学传统存在的标准,是形成了一个遵循特定反思性实践的社会群体。该群体形成的过程始于公元前1000年初期的地球“铁器时代寒冷期”。作为对此寒冷期的文明回应,中国社会开始了农业的广泛发展,这又进一步带来了人口增长、社会政治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对有文化管理者(官员)的需求。而满足这种需求的社会基础是低级贵族——“士”。与处于最高权力层级的贵族“诸侯”不同,处于第二权力层级的“士”更加关注保持作为“君子”的道德地位。对这一地...
- 作者:德米特里·孔南丘克 著 马寅卯 译
- 全文[ PDF 1323659.0 KB ] 2025.12(4):157-172 共有 230 人次浏览
|
|
- 中国经典戏剧的跨文化传播——以《赵氏孤儿》的全球接受为例
- [摘要]从东方到西方,从传统到现代,元杂剧《赵氏孤儿》在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被持续改写、演出,21世纪以来更以多种形式被搬上世界各地的舞台,意义持续流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意义解读的多种可能性。该剧的文本生命力如此长久、意义如此开放,其基本动因以及对人类文化文明互鉴的意义值得探讨。分析《赵氏孤儿》在世界的传播,聚焦其中的文化误读与伦理重构现象可以发现,《赵氏孤儿》的忠义复仇等传统伦理规范蕴含了普遍的伦理价值,而不同的文化语境激发了多样的意义解读,回应了在地化的伦理价值关切。该剧的文化过滤—误读—重构过程跨越...
- 作者:吕世生 刘雪婷
- 全文[ PDF 1288802.0 KB ] 2025.12(4):173-184 共有 297 人次浏览
|
|
- 知识产权保护与新质生产力——中国省份的经验证据
- [摘要]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掘和定性研究呈爆发式增长,本文将新质生产力细化到省级层面和三个次维度,定量探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省级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2001—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揭示了省级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省级新质生产力及其三个次维度的影响差异和渠道机制。研究表明,加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提升了中国省级新质生产力水平,并且对东部省份、人口规模大的省份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加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激发创新活力显著提升了省级新质生产力水平。细化到三个次维度生产力,加强省级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提...
- 作者:沈国兵 张梦雪
- 全文[ PDF 1949193.0 KB ] 2025.12(3):139-173 共有 41 人次浏览
|
|
-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方向与路径
- [摘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和保障,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基础上,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巨大成绩,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有所增强,但也面临着治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引领带动作用仍有待加强、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效果仍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其中,“做强”主要通过更好...
- 作者:邱霞
- 全文[ PDF 1142869.0 KB ] 2025.12(3):174-189 共有 44 人次浏览
|
|
- 地方立法之真:理论意涵、实践问题与完善
- [摘要]地方立法之真应当以“实践—理论—实践”循环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为理论基础,其命题主张来源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论证,据此形成人们观念上的立法真理的书面表达并持续修正;而其内容是否为真,则需在法的实施中加以检验。我国地方立法之真集中反映于立法的质量和效率,应通过科学的立法方法和技术保障立法内容之真。地方立法的全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立法的系统性、有效性、地方性和时效性。当前,我国地方立法求真的实践问题主要集中在立法内容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遵守上位法精神有欠缺、条文表达不清晰等,在获取并反映地方特色、切实解...
- 作者:宋方青 李炳辰
- 全文[ PDF 1252082.0 KB ] 2025.12(1):145-165 共有 544 人次浏览
|
|
- 论我国核安全的刑法保护:理念澄清与立法完善
- [摘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背景之下检视我国核安全刑事立法,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专门的立法保护体系尚未建立”这一明显的罅漏,难以满足我国当下社会发展安全保障方面的现实需求,完善立法势在必行。刑事立法的完善离不开基本规制理念的澄清与具体制度的设计。据此,应当在肯定“稳定性理念”“环境法益与人类法益并重理念”“相对行政从属性理念”“有限的刑法干预早期化理念”“法的明确性理念”5项基本立法理念的基础上,采用增设一般性条款、新罪名以及修正既有刑法规范罪状等方式来构建我国刑法中专门的核安全保护体系,从而推动我国核...
- 作者:张正宇
- 全文[ PDF 1242986.0 KB ] 2025.12(1):166-185 共有 675 人次浏览
|
|
- 陪审员事实裁判模式的域外考察与本土展开
- [摘要]我国《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加七人合议庭审判案件,只对事实认定进行表决,不参加法律适用的表决。因此,如何有效发挥人民陪审员在事实裁判中的实质作用成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分析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得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陪审制度中关于陪审员事实裁判的改革方向。根据陪审员与法官的职能分工,将陪审员事实裁判分为独立裁判、参与裁判与辅助裁判三种模式,并据此从比较法视角对陪审员事实裁判有关的案件范围、庭审角色、裁判方式、救济措施等予以研讨,从而为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事实裁判制度提供借鉴。本文...
- 作者:张瀚文
- 全文[ PDF 1232471.0 KB ] 2025.12(1):186-208 共有 594 人次浏览
|
|
- 新流动性范式与新物质主义的对话与交融:流动性研究的新动向
- [摘要]“流动性转向”和“物质转向”几乎同步开启,二者之间的对话在传播学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但在其他领域展开的一系列新探索尚需得到应有关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交通基础设施能动性的研究,展示其作为“行动者”如何重塑时空概念,创造社会实践,促进经济融通和人文交流;二是在新流动性范式下的地质媒介研究,揭示流动性不均衡的根源在于地质生态、地缘政治、地质媒介之间的复杂联动;三是人类世的流动性伦理研究,探讨流动性正义与气候正义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流动性研究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加强:重新领会马克思对于...
- 作者:刘英 朱新竹
- 全文[ PDF 1226387.0 KB ] 2025.12(1):226-241 共有 1000 人次浏览
|
|
- 斯蒂格利茨改良主义的理论贡献、局限及启示
- [摘要]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以美国社会上层与下层日益扩大的经济不平等为切入口,讨论资本主义危机背后的深层次体制问题,阐述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方案和政策主张,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议程。斯蒂格利茨凭借其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和在全球公共领域的行动力,使其资本主义改良理论形成了巨大影响力。这一主张是理论界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危机、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平等和政治腐败的反应,包含了相对完整的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目标和系列制度设计,因此是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改革策略。斯蒂格利茨...
- 作者:傅墨庄 魏建
- 全文[ PDF 1277836.0 KB ] 2025.12(3):0-0 共有 89 人次浏览
|
|
- 拉美马克思主义解放旨趣的伦理学构建——以杜塞尔解放伦理学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解放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拉美化的新成果,它旨在为所有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作辩护,具有激进且连贯的显著特性。它最初基于他者视角并以拉美解放为旨趣,经由本体论到形而上学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向后,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种解放的伦理学,并将解放旨趣进一步扩展至全球范围。总体而言,解放伦理学从基本理论假设和伦理原则出发,发展出了作为解放伦理学重要延伸的解放政治学和解放经济学,同时借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创造性提出独特的超越分析方法,提供了诸多独具拉美马克思主义特色的未来替代方案,包括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愿景...
- 作者:冯昊青 李伟伟
- 全文[ PDF 1307288.0 KB ] 2025.12(3):216-240 共有 53 人次浏览
|
|
- 再论“作为洛克学生的杰斐逊”——以杰斐逊对洛克古典自然法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心
- [摘要]本文以探讨约翰·洛克与托马斯·杰斐逊的思想关联及其对美国建制之思想的影响为主题。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直接借鉴了洛克关于政府目的、合法性来源、反抗权及宗教宽容的核心观点。杰斐逊将洛克狭义的财产权扩展为更普遍的追求幸福的权利,强调政府不应限定人民的生活方式,并发展出更全面的民主化、地方自治和小政府理念,尤其摒弃了洛克的贵族主义立场,转向全民普及教育以培养公民理性并使之具备行使反抗权的能力。通过系统梳理杰斐逊对洛克思想的扬弃部分,可以发现杰斐逊思想是多元融合的结果,对古代历...
- 作者:张顺 何勤华
- 全文[ PDF 1486408.0 KB ] 2025.12(4):185-213 共有 248 人次浏览
|
|
- 从信息地缘政治学到数字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第五阶段的新发展和新动向
- [摘要]后工业时代可以被视为地缘政治学发展的“第五阶段”,技术革新推动了信息地缘政治学与数字地缘政治学的兴起。信息地缘政治学主要关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虚拟空间、信息流动及国家权力的分散,强调非传统安全威胁和软实力的作用。数字地缘政治学则伴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而兴起,强调数字主权的回归,更注重传统安全,促使国家在数据、算法、硬件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从信息地缘政治到数字地缘政治的转变,源于国际环境变化和技术发展所引发的财富逻辑变化,进而导致国家—市场关系、威胁来源和权力基础的变化。未来的数字地缘...
- 作者:叶成城
- 全文[ PDF 1459981.0 KB ] 2025.12(4):214-231 共有 249 人次浏览
|
|
- 全球化的承认理论——承认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承认
- [摘要]从康德到黑格尔,从霍耐特到保罗·利科,全球化的承认理论穿越古典哲学以及当代哲学的樊笼,从哲学反思的角度溯源了承认问题的起源与发展。本文梳理了200多年的哲学史流变中承认问题的学理脉络和逻辑进程,力求以胡塞尔的共主观性现象学来解决承认问题的认识论困境。在追求全球正义的维度上,在大国博弈与全球化未来的现实语境中构建全球化的承认理论,可以通过探求承认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承认的双向互动,以此诊疗世人对全球化走向“慢球化”与“半球化”的焦虑。
- 作者:薛晓源
- 全文[ PDF 1248642.0 KB ] 2025.12(4):232-240 共有 206 人次浏览
|
|
-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论析
- [摘要]革命源于社会发展本身的内在诉求,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自否性”。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蕴含着“两个伟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的历史逻辑和“两个伟大革命”协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只有彻底的党的自我革命才能引领社会革命,而整体的社会革命需要党的自我革命的引领,“两个伟大革命”存在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革命立场,永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锻造攻坚克难的革命本领,完善系统规范的革命制度,强化党的领...
- 作者:李世辉 张莹
- 全文[ PDF 1146406.0 KB ] 2025.12(1):5-17 共有 870 人次浏览
|
|
- 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向
- [摘要]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举措。当前,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并非一帆风顺,西方世界大肆采取的贸易保护行径正在阻碍对外要素流通,霸权国家竭力推行的制裁和封锁正在限制对外产业发展,逆全球化思潮引起的开放信任危机正在排斥对外交流合作。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破除现实困境,以全面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不断贯通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素通道;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不断注入新...
- 作者:王玉鹏 李金豪
- 全文[ PDF 1207013.0 KB ] 2025.12(1):18-34 共有 779 人次浏览
|
|
- 论中国式刑事程序治理法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功能
- [摘要]刑事程序治理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内嵌于百年来党领导亿万人民开探、开辟、开拓、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构成了程序法治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其科学内涵在于构建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制约公权、发动追诉”的犯罪治理模式,“分工负责、配合制约”的程序控制体系,“审级监督、裁判权威”的审判运行体系,“覆盖全程、节点控制”的法律监督体系。作为承载国家治理效能的程序治理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为平衡利益冲突、修复受损秩序、抑制公权扩张、防范分散...
- 作者:徐汉明 丰叶
- 全文[ PDF 1252387.0 KB ] 2025.12(2):5-24 共有 523 人次浏览
|
|
- 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依据、障碍及进路
- [摘要]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为人类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而提出的价值主张,体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交融的必然趋势,为引领人类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了价值指引。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来看,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充分依据,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西方“普世价值”的局限性,契合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规律,提供了走出西方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价值共识。然而,从现实境遇来看,当前西方价值观垄断、文明交流互鉴壁垒以及全球治理体系失衡制约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阻碍全人类共同价值...
- 作者:林伯海 杨香丽
- 全文[ PDF 1157004.0 KB ] 2025.12(3):5-20 共有 38 人次浏览
|
|
- 全人类共同价值视阈下中国亚太话语的建构
- [摘要]为了抵制美西方“印太”话语的价值渗透与入侵,助推亚太地区文明交流互鉴的广度与深度,彰显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治理意愿,中国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话语资源建构亚太话语的价值内容。“和平、发展的亚太”,彰显了中国对亚太地区理想目标的价值坚持;“公平、正义的亚太”,表达了中国对亚太地区理想秩序的价值诉求;“民主、自由的亚太”,则凸显了中国对亚太地区理想关系的价值捍卫。应推动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亚太话语与其他全球治理话语如“一带一路”倡议、三大全球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实现价值联结与呼应,促使亚太命运共同...
- 作者:李格琴
- 全文[ PDF 1153096.0 KB ] 2025.12(3):21-36 共有 42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