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非对称相互依存下中东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的演绎分析
  • [摘要]在以相互依存为特征的国际社会中,大多数相互依存变动是非对称的。非对称相互依存往往是引发冲突的根源。俄乌冲突以来,中东欧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变动的前沿地带。中东欧地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构筑着对自身有利的相互依存关系。俄罗斯以苏联加盟共和国为地缘政治底线,美国在中东欧地区渗透地缘经济影响力,欧盟则专注于和东部伙伴国互动联系,中东欧国家在本区域成立次区域组织。不同力量在中东欧地区的较量让中东欧的地缘政治进入多国竞争时代。各国都在试图构筑对自身有利的相互依存关系,地缘政治的较量融入了更多...
  • 作者:姬文刚
  • 全文[ PDF 1868.0 KB ] 2022.9(6):140-151  共有 1193 人次浏览
  • 人类世、气候变化与思想的终结
  • [摘要]人类世是人类历史上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时期。本文通过对人类世概念的梳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在制定气候变化协定时,有意忽视气候变化协定与贸易协定的关系,主动放弃了延缓或避免气候变化的有效对策,从而实现资本主义对资源的榨取。应对人类世及人为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唯一策略,就是摒弃以追求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并从法律层面减少乃至禁止温室气体排放。面对气候变化和人类世,看似空洞的思想将为如何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带来警示。
  • 作者:小林卓也 谢宗睿 陈世华 译
  • 全文[ PDF 1448.0 KB ] 2022.9(2):177-184  共有 2221 人次浏览
  • 从非形式逻辑到人工智能与法——加拿大哲学家道格拉斯·沃尔顿访谈
  • [摘要]道格拉斯·沃尔顿是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加拿大温莎大学推理、论证与修辞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是国际论证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论证理论、法律论证以及人工智能与法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他不但开拓了非形式逻辑和论证理论,特别是论证方法、对话理论、论证形式和谬误理论的研究;而且率先把这种基础理论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法律论证和人工智能与法的研究之中,特别是在法律证据推理、法律论证理论和人工智能与法的形式系统等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本文是笔者数年之前对他的一个访谈,他对论证理论、法律逻辑以及人工智能与法等方面的相关...
  • 作者:道格拉斯·沃尔顿 陈伟
  • 全文[ PDF 1378.0 KB ] 2022.9(2):185-192  共有 2091 人次浏览
  • 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及世界性意义——著名汉学家蔡宗齐教授访谈
  • [摘要]作为美国汉学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蔡宗齐教授在美国高校任教的近30年中,一直在英语世界积极推广中国文学和文化,通过不同出版平台和媒介,积极推动汉学与国学的深层交流与对话,并联合海内外学者,致力于打通中英文学界的汉学研究。其成果不仅惠泽国内学界,也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本访谈围绕其求学、治学、讲学的学术经历,从他融通中西的跨文化求学之旅、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以及中国古典文论世界性意义的开拓三方面展开,以期为中国古典文论的海外传播研究及国学与汉学间的深度融通提供有益借鉴。
  • 作者:戴文静
  • 全文[ PDF 2106.0 KB ] 2022.9(4):182-192  共有 1733 人次浏览
  • 发展中的非洲中国学:脉络、议题与特点
  • [摘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非洲国家成立了大量中国研究中心,开展对当代中国的具体研究。非洲中国学的议题集中在中非关系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研究和“中国模式”研究,研究方法跳出传统汉学研究范式和欧美中国学的框架,从对中国的“观察”到非洲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具有非洲特色的中国学研究范式。
  • 作者:黄畅
  • 全文[ PDF 0.0 KB ] 2022.9(2):103-115  共有 2200 人次浏览
  • 从文化的相遇到知识的传递——论18世纪晚期欧洲汉学名著《中国通典》对中医西传的贡献
  • [摘要]1785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的《中国通典》(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集合了传教士汉学研究的认识成果,成为继《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de lempire de la Chine)之后又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欧洲汉学名著。《中国通典》通过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评介,为欧洲科学界借助研究中医来进一步审视自身医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促进了欧洲对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客观认识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18世纪中西医和中欧文化之间的知识对话与相互影响;同时也为当下后疫情时代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为全球抗击新冠...
  • 作者:李真
  • 全文[ PDF 1912.0 KB ] 2022.9(2):116-127  共有 1435 人次浏览
  • “文化史”转向中的当代美国梅兰芳研究
  • [摘要]最近20多年来,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发生了显著的“文化史”转向,并由此引发了一股对于中国戏曲代表人物梅兰芳的研究热潮。当代美国梅兰芳研究深受欧美当代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尤以问题意识见长,主要聚焦于“传统的重塑与发明”“文化社会语境下的跨国演出”“自我东方化与文化反抗”“视觉图像中的梅兰芳”“男旦的性别政治”五大论题。区别于一直处于西方学术边缘、旨在介绍地方性知识的早期梅兰芳研究,这批当代研究在深入解读梅兰芳现象的同时,更通过中国案例来操演、回应乃至修正了欧美当红的文化理论,而今已然跻身西方主流学术之列...
  • 作者:何恬
  • 全文[ PDF 1400.0 KB ] 2022.9(2):128-136  共有 1788 人次浏览
  • 新时代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理念、取向及进路再思——张冠梓主编的《哈佛中国学》读后记
  • [摘要]2021年出版的《哈佛中国学》一书,由于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旨趣和匠心独运的筹划和设计,在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和学术价值之同时,对于当下国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启示与镜鉴之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增进对他者的了解与对话的研究理念、聚焦于海外的当代中国研究的取向以及考察知识生产的社会情境之研究取径。
  • 作者:吴原元
  • 全文[ PDF 723.0 KB ] 2022.9(2):137-141  共有 1478 人次浏览
  • 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与评价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命题正式宣告以来,正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部署中得到全面贯彻,并随着十年来各方面事业的辉煌成就而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依据。同时,国际社会也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成就、世界意义、成功秘诀、宝贵经验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观察。这些认知与评价对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起到重要作用,也对我们更好地坚...
  • 作者:吴兴德
  • 全文[ PDF 1874.0 KB ] 2022.9(5):179-190  共有 1752 人次浏览
  • 原典实证跨越华瀛考索典籍引领学术——严绍璗先生与海外中国学
  • [摘要]严绍璗先生是中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中国日本学家。本文结合严先生的治学历程,首先辨析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概念、范畴与性质,勾勒了日本传统汉学到近代中国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呈现了严先生在日本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其次,通过梳理严先生考索东传日本之中国文献的业绩,阐明中国典籍在域外的传播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世界意义;再次,从五个层面以实例分析了严先生所倡导的原典实证研究方法,总结了严先生在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整体学科构建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 作者:周阅
  • 全文[ PDF 1584.0 KB ] 2022.9(6):152-161  共有 1542 人次浏览
  • 加加美光行的中国研究及其倡导的“国际中国学”
  • [摘要]加加美光行是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重要中国学家,他毕生致力促进中日两国相互理解。文章回顾了日本中国学家加加美光行的学思历程,总结了他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并阐述了他的中国观以及他借助中国研究反思日本社会的理念。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加加美光行积极推动的“现代中国学”学科与基于“共同行动论”的“国际中国学”研究范式,指出其对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研究的学术意义。
  • 作者:唐磊
  • 全文[ PDF 1528.0 KB ] 2022.9(6):162-171  共有 1544 人次浏览
  • 游弋在哲思的家乡与异乡之间——卫礼贤《中国哲学导论》刍议
  • [摘要]本文运用胡塞尔现象学中“家乡世界和陌生世界”的理论去深度解读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所著《中国哲学导论》的意义和价值,阐明其对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未曾言明的“微言大义”,以此展现卫礼贤在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故乡与异乡”之间,在“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之间,成为最成功的“摆渡者”之一的精神历程。卫礼贤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运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国三千年绵延悠长的哲学史。卫礼贤在中西哲学文化之间从容自在地“摆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认知和相互理解,并把其中最璀璨的部分——哲思与智慧进行了分析...
  • 作者:薛晓源
  • 全文[ PDF 1311.0 KB ] 2022.9(6):172-179  共有 1933 人次浏览
  • 卫礼贤与“道”——《中国哲学导论》中“道”的一词多译之探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思想维度中的“道”进行诠释。同时,本文以术语学(Terminologie)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卫礼贤用来翻译“道”的几个德语哲学术语,并对这些词汇进行溯源。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卫礼贤作为对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均有深刻理解的汉学家,有意识地从跨文化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将“道”...
  • 作者:大卫·巴拓识 彭蓓
  • 全文[ PDF 1240.0 KB ] 2022.9(6):180-188  共有 1696 人次浏览
  • 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正义观的误读性重构
  • [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在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核心范畴进行探讨与重构的过程中,围绕马克思是否拒斥正义概念、是否用正义价值规范评判资本主义制度等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理论探讨。以正义议题为核心,柯亨、伍德等人以马克思是否建构道德理论体系以及剥削理论是否蕴含规范价值等为各自的理论进路,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论争有助于促进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深化发展,但争论双方囿于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思维和各自的理论预设,形成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与其正义思想之间逻辑断裂的误解。我们必须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
  • 作者:杜利娜 刘同舫
  • 全文[ PDF 1313.0 KB ] 2022.9(2):87-95  共有 2193 人次浏览
  • 论马尔库塞为黑格尔思想的辩护——以《理性与革命》为文本
  • [摘要]在对黑格尔哲学宝库的挖掘中,解读剖析马尔库塞的相关论著对深入理解黑格尔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理性与革命》一书的文本解读,借助马尔库塞对黑格尔理性的普遍性、历史性、现实性等概念的重构性理解,力图把握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和实体性内容,解剖黑格尔理性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辩证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从马尔库塞的视角去透视,何以马克思是黑格尔思想遗产唯一的、真正的继承人。
  • 作者:高海艳 祝黄河
  • 全文[ PDF 952.0 KB ] 2022.9(2):96-102  共有 1820 人次浏览
  • 观世界思潮之变,察大国治乱兴衰——评张树华著《制度兴衰与道路成败:世界政治比较分析》
  • [摘要]世界政治学探讨的是诱发国家关系的国内政治进程,是一种历时性进程分析,还原的是现状性国际关系的因果机制——这也是最有助于总结如何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树华的著作《制度兴衰与道路成败:世界政治比较分析》不仅是世界政治研究领域的实证力作,也是世界政治学的前沿性研究。在俄乌冲突之际,该著作具有前瞻性,系统地梳理了美式民主这个政治思潮导致的“乌克兰转向之殇”。对于学科发展而言,张树华研究员的研究推动了世界政治学的实质性发展,在学科建设领域加强了中国民主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 作者:杨光斌
  • 全文[ PDF 473.0 KB ] 2022.9(3):185-187  共有 1434 人次浏览
  • 全球视野下不同文明的碰撞——《世界的交织——全球史,全球思维(16—21世纪)》书评
  • [摘要]亚历桑德罗·斯坦齐亚尼的著作《世界的交织——全球史,全球思维(16—21世纪)》立足于长时段和多区域的历史考察,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全球史与哲学、社会学、语文学及经济学的关系,通过这些学科之间的互动,揭示了全球史在知识流通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写作历史的方式一方面令人重新反思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全球史在促进对话与交流方面的重要意义。
  • 作者:马秀钰
  • 全文[ PDF 895.0 KB ] 2022.9(3):188-193  共有 1829 人次浏览
  • 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经验
  •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富”理念,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通过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当前,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分配体制,从而使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 作者:李包庚 孔维洁
  • 全文[ PDF 1367.0 KB ] 2022.9(1):4-12  共有 1978 人次浏览
  • 中国共产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百年审视与新时代展望
  • [摘要]意识形态以思想的力量渗透于政党和国家的兴衰机理之中,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理解和解读党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线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认识和行动自觉,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进入新时代,面临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意识形态安全态势呈现许多新特征。立足党百年历史的新起点,必须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百年历程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强化顶层设计,打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准备之战和...
  • 作者:廖鹏辉 王永贵
  • 全文[ PDF 1214.0 KB ] 2022.9(1):13-20  共有 2521 人次浏览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