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
- [摘要]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大经验,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经验。“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这三句既浅显直白又富有哲理,既通俗易懂又深入人心的话,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实践性和理论性、价值观和方法论、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有机统一,全面彰显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明特色。
- 作者:金伯中
- 全文[ PDF 1286887.0 KB ] 2024.11(3):202-223 共有 1780 人次浏览
|
|
- 论社会组织协同防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的合法性
- [摘要]现行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防控立法用“危害”来界定其原生与衍生风险,规定“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这些危害及其带来损失的预防、控制、减轻与消除活动。虽然新冠疫情已不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防控共同体构建、社会组织依法深度参与的被动与主动路径开拓的迫切诉求以及国内外防控新旧问题的复杂交织,已倒逼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防控协同机制进入国家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及时落实需要兼顾风险社会中日益紧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需求与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防控的特性,融合“总体合法性”的规制、规范、认知要素等...
- 作者:刘红春
- 全文[ PDF 1299093.0 KB ] 2024.11(3):182-201 共有 1731 人次浏览
|
|
- 数智治理:内涵、风险及其法律调控
- [摘要]数智治理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宏观来看,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呈现出从“控制维稳”到“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引领、从“一元管控”到“一轴多元共治”的体系优化、从“依法治理”到“三治融合”的机制重塑之转型发展。而作为数字法治政府实践的基本途径,数智治理本质上是通过数字与行政“双轮驱动”展开的社会治理创新。在持续赋能国家治理的进程中,数智治理也引发了功能结构层面的制度性风险和安全应用层面的内生性风险。对此,应当遵循以数字权利为中心的权力(利)制衡之基本逻辑,从专门性立法、行政机关处...
- 作者:孙逸啸
- 全文[ PDF 1244673.0 KB ] 2024.11(3):166-181 共有 1895 人次浏览
|
|
- 纵向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动力机制及其转向
- [摘要]纵向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进入新时代以来,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纵向治理体系“简政放权—改革激励”模式受到抑制,并形成了“集中统一—监督问责”的新模式,由此引发了地方政府动力被消解的疑虑。从纵向治理体系来看,位于政府纵向治理体系中间层级的省级政府,会对来自中央的政策进行再组织再推进,并通过结构性问责压力改善下级政府的个体性动力不足,进而激发其作为的积极性。“中层接力”作为新的动力机制,意味着中层政府可以在结构上通过目标再组织保障中央战略落地,机制上以结构压力推动基层政府主动作为...
- 作者:薛泽林
- 全文[ PDF 1243629.0 KB ] 2024.11(3):150-165 共有 1474 人次浏览
|
|
- 破解数字异化:迈向数字社会主义——对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思想的批判性考察
-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引发的数字异化现象已成为现代人面临的生存困境。福克斯借助“数字异化矩阵”,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对数字资本主义展开批判,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提出数字社会主义将更为平等、民主和包容。在他看来,实现数字社会主义需发展批判性理论和批判性教育,依靠数字工人联合起来进行社会运动。这些观点虽有一定的抽象思辨色彩和革命浪漫主义倾向,但也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辩证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中国学者应致力于扩大数字中国的影响力,参与到国外关于数字社会主义的讨论中去。
- 作者:孙昊鹏
- 全文[ PDF 1261549.0 KB ] 2024.11(3):136-149 共有 1187 人次浏览
|
|
- 数字资本主义的自由时间困境及其超越
- [摘要]“自由时间”既是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也是资本实现价值增殖所趋于占有的对象,“自由时间”作为一个理解资本与人的发展之间矛盾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关系中人的生存困境。伴随技术发展对生产效率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自主支配自由时间的期待不断提高,但数字资本对自由时间的隐形掠夺却导致自由时间在“量”和“质”上的双重匮乏。在数字资本主义背景下,资本通过垄断技术和数据资源,将人们的自由时间转化为可操控的数字劳动时间,技术化的支配路径使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无偿让渡自己的自由时间,在资本逻辑、市场机制等因素...
- 作者:宋建丽 王仪
- 全文[ PDF 1225309.0 KB ] 2024.11(3):122-135 共有 1672 人次浏览
|
|
- 数字货币的制裁维度:非对称性金融反制裁的路径与因应
- [摘要]反制裁正在成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货币逐渐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和场域。加密货币具备一般等价物属性、去中心性和匿名性,已经成为制裁和反制裁的工具。数字货币在俄罗斯、委内瑞拉、伊朗、朝鲜等国的反制裁实践中已有运用。美国认为数字货币的使用具有威胁金融系统和美元体系的风险,主张对数字货币实施强监管。为了落实监管政策和强化制裁效果,美国对数字货币的使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反反制裁”。此外,美国也对我国数字人民币进行“预判”,采取禁止使用、加强监管、研发竞品、阻挠合作等措施,对数字人民币发展、使用...
- 作者:沈伟 苏可桢
- 全文[ PDF 1498068.0 KB ] 2024.11(3):93-121 共有 1907 人次浏览
|
|
- 国际社会理论与国际法变动性的类型化分析
- [摘要]对于不同领域国际法的变动性原理,迄今为止学界一直未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架构。借鉴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演进理论,并引入共处国际法(包括宪制性国际法)、合作国际法和共同体国际法的类型化概念,用以搭建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跨学科分析框架,可以弥补这一国际法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缺失。首先,该分析框架的要义是,在what维度上,采用国际习惯和国际条约、普遍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根本性国际法,以及原则、规范和规则等概念,可对上述三种类型国际法的不同性状加以表征。其次,可进一步在how/why维度上,以外力强制、利益估算和信念三个层...
- 作者:徐崇利
- 全文[ PDF 1299514.0 KB ] 2024.11(3):72-92 共有 1896 人次浏览
|
|
- 全球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经济问题——基于《太平洋事务》的考察
- [摘要]民国时期,太平洋国际学会主办的《太平洋事务》杂志高度关注中国经济问题,发表了大量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学术论文和针对研究中国经济问题重要学术著作的评论文章,是近代发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成果数量最多的外文学术刊物。其关注领域包括农业与农村经济、货币与金融、国际投资与贸易、战时经济与战后重建等。其中既有中国反映官方意识形态的学者、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独立知识分子的观点,也有外国学者的观察。民国时期《太平洋事务》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凸显了基于中国经济问题的近代世界经济思想文明的互动与互鉴。
- 作者:邹进文 李萌 周格子
- 全文[ PDF 1387646.0 KB ] 2024.11(3):48-71 共有 1595 人次浏览
|
|
-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主题:抗争、求索与觉悟
- [摘要]中国近代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国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国的思想文化,包括经济思想,都发生了急剧动荡分化。为应对三千年大变局,各种救国救亡的思想纷纷涌现,有主张“师夷制夷”的经济社会变革思想;有发自中国农民呐喊的革命诉求;有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经济变革主张;有西方现代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引进。各种认识和主张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首先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分化,地主阶级当权派、地主阶级改革派与顽固派的不同认识,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意识形态的瓦解,而太平天国农...
- 作者:裴长洪
- 全文[ PDF 1312987.0 KB ] 2024.11(3):25-47 共有 1890 人次浏览
|
|
-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启程
- [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便揭开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序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启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得以植根的丰沃土壤,也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介质”。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译者的创造性翻译实践减少了马克思主义向中国移植的“排异性”,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
- 作者:路宽
- 全文[ PDF 1265420.0 KB ] 2024.11(3):5-24 共有 1648 人次浏览
|
|
- 历史性、现代性和建构性:对霍布斯鲍姆西方民族理论的探析与省思
- [摘要]霍布斯鲍姆是享誉国际的近代史大师,也是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大家。他将历史的关照运用到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强调从历史变迁看待民族问题的“适时而变”。同时他也提出,关于民族历史和现在的描述只能立足于现代社会的特定条件。因为民族的基本特征是现代性,民族在时间上是现代产生的,民族政治和经济上的内容也是现代的。霍布斯鲍姆还阐释了民族形成和民族叙事“自上而下”的建构性,提出官方能够通过政治制度、行政体系、标准语言、宗教和“传统的发明”持续塑造人们的民族认同。霍布斯鲍姆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
- 作者:林林
- 全文[ PDF 8388217.0 KB ] 2024.11(2):227-241 共有 3241 人次浏览
|
|
- 赫勒对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批判与重塑
- [摘要]商谈伦理学是哈贝马斯有标识性的理论创见,自提出以来引发了现代思想家的众多讨论。其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著名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在哈贝马斯的基础上以“实践商谈伦理学”对商谈伦理学进行批判与重塑,直指商谈伦理学的困境在于:交往行为理论存在超验普遍主义和经验实践的断裂,不能构成商谈伦理学的牢固基础;以程序正义和普遍性基本原则代替道德哲学、以社会—政治规范代替道德规范,不能为人的道德选择和行动提供依据。赫勒为商谈伦理学增加了“实践”二字,强调要以实践价值讨论取代理性共识,推动交往理性向实践理性回归,“实...
- 作者:杜红艳
- 全文[ PDF 8196843.0 KB ] 2024.11(2):213-226 共有 3726 人次浏览
|
|
- 国际学界理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四种视角辨析
- [摘要]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是围绕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及建设实践所形成的以中国视角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在国际学界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和讨论,总体来看国际学界对于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研究呈现关注度增加和肯定度上升的趋势。国际学界理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视角多元,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传统文化视角、社会主义视角、政治叙事视角和全球环境话语比较视角。对这四种视角的研究表明,进一步推动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自主体系构建和国际传播的关键在于平衡话语内容中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在...
- 作者:李思齐
- 全文[ PDF 7301121.0 KB ] 2024.11(2):200-212 共有 3360 人次浏览
|
|
- 日本知识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评析
- [摘要]日本知识界历来有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日本知识界的重点研究对象,总体经历了一个积极活跃且成果丰硕的研究过程。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具有鲜明特色,对构建新时代中国观察学进行了探索;同时,在研究倾向上也呈现出新变化,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之变正引导着日本现代中国学研究之变。但是,日本知识界的研究观点和相关评价往往受本国利益关切、自身学术旨趣、个人感情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光”和“影”的观察并非绝对客观。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审思。
- 作者:成龙 张乐
- 全文[ PDF 9412089.0 KB ] 2024.11(2):183-199 共有 3419 人次浏览
|
|
- 国际投行证券估值中的情景化风险评估
- [摘要]情景化风险评估框架是当前国际大型投行倡导旗下分析师将情景分析融入证券估值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披露体系。它引导分析师充分识别与公司未来价值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深入分析其在最差、基本和最好情景下影响公司价值的路径以及各情景发生的概率,向投资者展示风险收益权衡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券商在证券估值中尚未形成规范的风险评估和风险信息披露范式;境内分析师尚未有通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在研报中披露的风险提示信息流于形式,缺乏对公司潜在风险的实质性分析。讨论和比较国内外分析师风险评估的制度背景,系统梳理和评述国际...
- 作者:谭红平 乔紫薇 马茜群
- 全文[ PDF 9300916.0 KB ] 2024.11(2):167-182 共有 3043 人次浏览
|
|
- 城市化、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增长
- [摘要]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进程显示,城市化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之间并不一定同步。回顾近期海外有关城市化的学术成果可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城市化伴随着人口和劳动力的聚集和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是实现集聚效应和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渠道,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从集聚效应来看,城市化实现了劳动力供需两端的集聚,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的多样化与专业化,提高了供需匹配的质量和效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劳动力在空间中、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流动阻力。可以...
- 作者:张文章 陈甬军
- 全文[ PDF 13816204.0 KB ] 2024.11(2):144-166 共有 3531 人次浏览
|
|
- 澳大利亚版权的刑法保护及对我国的启示
- [摘要]澳大利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制度和刑事规制体系。在罪名认定上,澳大利亚针对不同的知识产权内容、不同性质的行为方式“量体裁衣”,刑法规范严密而不失层次梯度,尤其突出对易受侵犯的著作权、邻接权的前置化保护和大规模商业化侵权、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等重点领域的法益保护。在刑罚配置上,澳大利亚以轻刑化为基调,注重不同刑种间的协调以及刑罚措施与非刑罚措施的密切衔接。通过学习与借鉴澳大利亚知识产权刑事规制经验,从完善我国著作权犯罪的刑法规定、罪状设定,优化著作权犯罪的刑罚配置,以及加强部...
- 作者:焦俊峰
- 全文[ PDF 10847133.0 KB ] 2024.11(2):125-143 共有 3900 人次浏览
|
|
- 美国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规范建构与司法扩张
- [摘要]著作权的限制与例外是各国著作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因其开放式立法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著作权限制。美国的合理使用规范经由1976年立法已成为制定法,但从法律渊源、规范构成、判例特征等方面考察,仍然应当属于普通法。合理使用规则通过判例法体系与立法修订而不断更新、灵活适用,因应当下由于科技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美国法院采用“多要素分析方法”裁判合理使用案件,也出现了因过度倚重“转换性使用”而产生的司法扩张与制度性偏差。我国著作权法当前有关权利限制的条文过于简单,而通过借鉴与吸...
- 作者:金海军
- 全文[ PDF 13167174.0 KB ] 2024.11(2):101-124 共有 3374 人次浏览
|
|
- 美国对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权利保护与泛国家安全
- [摘要]美国将保护商业秘密置于关系国家经济利益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构建了多层次的商业秘密刑法保护体系,规定了经济间谍罪和盗窃商业秘密罪两个罪名。《美国联邦法典》界定的商业秘密范围宽泛、形式宽松,对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范围宽于民法保护,重点不是“保护权利”而是“打击犯罪”。两罪处罚的危害行为范围宽泛,法庭在行为对象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以及经济间谍罪的犯罪目的的认定上持宽松立场,为其服务于美国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大开方便之门,体现的不是法治精神而是泛国家安全观念,成为以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为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
- 作者:皮勇
- 全文[ PDF 11429016.0 KB ] 2024.11(2):82-100 共有 271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