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而确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是其基础。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人群正是在“大一统”观念的主导下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的。传统话语体系中的“中国”是“大一统”的突出标识,这也是历代王朝被视为“中国”的重要原因。然而,“天下”而非“中国”才是“大一统”实施的空间,在“大一统”观念的推动下,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在清代进入了“底定”阶段,《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是从“天下”和传统王朝时期的“有疆无界”开始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转变的标志。清代中国疆域...
- 作者:李大龙
- 全文[ PDF 1273092.0 KB ] 2024.11(5):106-118 共有 198 人次浏览
|
|
-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中华法系
-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价值观念。中华法系的内容也有九个方面与之有相通之处,并可创造性地转化。它们可以被创造性转化的原因,主要是其中的一些观念源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以更高级的形式得到复活。中华法系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念相抵触的内容主要有八个方面。它们之所以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念相抵触,是因为中华法系建立在君主专制政体、自然经济、宗法家族社会结构、纲常名教等基础之上,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建立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陌生人社会结构、自由民主平等价值理念等基...
- 作者:郝铁川
- 全文[ PDF 1362909.0 KB ] 2024.11(5):82-105 共有 153 人次浏览
|
|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法理阐释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一个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一些命题和论点,从法学基本理论的视角,对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以及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法理阐释。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以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为主轴的法律制度体系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具法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体系的综合体。要传承好这样一个有着复杂内涵的庞大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体系,关键是要做好分析、判断和鉴别工作,即哪些是优秀的,...
- 作者:刘作翔
- 全文[ PDF 1279039.0 KB ] 2024.11(5):66-81 共有 155 人次浏览
|
|
- 中华法系的法治思想资源及其现代省察
- [摘要]对于中华法系的思想学说有无法治资源、可否引为法治基础,很多人可能仍持存疑或否定态度。若以“法律的统治”“良法的统治”这两大核心追求为“法治”标准去审视中国法律传统或中华法系的思想学说,这一疑问应可基本化解。本文认为,中华法系的思想学说中存在具备法治意涵、体现法治追求的十大观点主张,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法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本文具体梳理阐发了中国历代贤哲的十大法治观点,并对其历史局限作了初步省察。
- 作者:范忠信
- 全文[ PDF 1432036.0 KB ] 2024.11(5):36-65 共有 166 人次浏览
|
|
- 中西方现代化的逻辑区隔与表征差异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日益穿上民主、自由和繁荣的外衣,似乎形成“无可辩驳”的线性因果关系,从而成为独立民族国家现代化转型趋之若鹜的“圭臬”。而资本逻辑驱动的西方现代化隐匿双重向度的关系生产,一是逐利增殖的利益关系生产,二是权力扩张的支配关系生产。这解释了后发国家现代化转型为什么普遍失败,何以形成寄生性生产关系,依附于西方现代化体系。西方现代化演绎出文明性与自反性交织的外在表征,即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对立,形成物欲横流和精神糜烂,衍生环境衰退和生态灾难,演绎霸权逻辑和欺凌思维。中国式现代...
- 作者:沈承诚
- 全文[ PDF 1288599.0 KB ] 2024.11(5):22-35 共有 225 人次浏览
|
|
-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演进逻辑的发展视角
-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阶段接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演进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持续探索符合发展规律的目标、路径的过程。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断丰富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终形成,并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不同阶段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实事求是是贯穿各个阶段的根本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各个阶段现代化探索的价值旨归...
- 作者:李庆霞 姜立红
- 全文[ PDF 1296275.0 KB ] 2024.11(5):5-21 共有 243 人次浏览
|
|
- 从“完全都市化”到“星球城市化”——当代西方城市批判理论的新发展
- [摘要]城市化与现代化、全球化具有内在一致性。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城市化进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仅超出了传统民族国家的地理边界,而且呈现出城市与资本逻辑、国家战略相互交织的新特点,对主流的实证主义城市研究方法论构成了挑战。当务之急是将城市问题置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总体之中,重建城市研究的“都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在此背景下,重访列斐伏尔对全球化都市化问题的思考,考察21世纪“星球城市化”理论对超国家层面都市问题的新阐发,及其在认识论层面对城市研究范式的重构,有助于我们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
- 作者:林密 张亚茹
- 全文[ PDF 1267144.0 KB ] 2024.11(4):226-241 共有 329 人次浏览
|
|
- “数字离散”的研究议题与反思
-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与通信方式的快速发展,跨国离散者利用数字技术,围绕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交往等目的,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社会参与。“数字离散”成了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对象。研究者尝试从不同学科视角解析“数字离散”的内涵,揭示数字技术对于离散群体在社交关系转变、身份认同构建、线上政治参与、国际冲突演进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索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依赖与互动关系。当然,现有研究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修正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避免对研究样本的固化认知,进一步拓展研究议题,等等。
- 作者:张严峻
- 全文[ PDF 1292715.0 KB ] 2024.11(4):207-225 共有 164 人次浏览
|
|
- 西方营销式政治传播理论的发展动力解释与整合
- [摘要]营销式政治传播作为一种特定形态的政治传播,是指运用商业领域的营销策略与工具来获得民众支持和认可的手段、方式或方法。其运作理念遵循消费者导向原则,即不是试图改变人们的需求,而是致力于迎合人们的需求。本文以历史分期作为基本研究工具,结合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和政治营销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在西方情境下,推动营销式政治传播出现的动力、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其理论解释可归纳为“媒介发展”“结构发展”和“营销发展”三类,分别聚焦于媒介环境、政治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基于政治传播的视角,对以上三种发展解释进行整合,并...
- 作者:苏颖 王乐轩 高山
- 全文[ PDF 1486500.0 KB ] 2024.11(4):186-206 共有 271 人次浏览
|
|
- 当代拉美中国学的现状与前景
- [摘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拉关系的迅速发展,拉美中国学也初现繁荣。然而,中国学界对这一现象缺乏足够关注,对拉美中国学进行“再研究”的学术成果寥寥可数。在此背景下,对当代拉美中国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考察是极其必要的,不仅可以为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填补区域空白,还能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本文以拉美中国学研究者为切入点,总结中国学的拉丁美洲特色,即研究内容的实用性、研究视角的区域化、研究机构的网络化和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展望未来,为实现拉美中国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应积极倡导“学术多边主义”,努力...
- 作者:龚韵洁 郭存海
- 全文[ PDF 1172002.0 KB ] 2024.11(4):173-185 共有 150 人次浏览
|
|
- 从借鉴到互鉴——中国学研究发展之路简述
- [摘要]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成立国外中国研究室,开启了将海外中国学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加以建设的进程。我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在经历了奠基性的介绍与借鉴阶段后,现进入交流与互鉴阶段,使人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这一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反映出人们对中华文明世界性意义的认识,也反映出中国的文化自我认知已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并由文化自信进入文化自主阶段。
- 作者:何培忠
- 全文[ PDF 1209648.0 KB ] 2024.11(4):159-172 共有 135 人次浏览
|
|
- 面向能源安全的我国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挑战、策略与展望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能源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重大能源战略思想,并成为指导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我国能源禀赋“富煤、贫油、少气”,虽然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此类能源难以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保障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仍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当前我国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期,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因此,深化能源行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势在必行。具体来讲,油气行业不仅要通...
- 作者:石旻 张大永 马奈木俊介
- 全文[ PDF 1435188.0 KB ] 2024.11(4):137-158 共有 170 人次浏览
|
|
- 地缘政治演变与全球能源供应链重建
-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变化带来了能源市场的剧烈震荡,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链的构建。在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地缘政治危机对全球能源供应链造成冲击,能源供应链正在向碎片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地缘政治冲突下能源供应链的演变可能有如下表现:欧盟“脱俄罗斯化”,巩固欧美能源供应链;日美澳印加强合作,稳固“菱形”能源合作模式;亚洲供给线加强,形成欧亚能源供应链;欧佩克维持基本地位,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欧洲加速绿色转型,走向能源独立。在此基础上,利用GTAPE模型对俄乌冲突和部分能源供应链...
- 作者:孙倩 薛进军 孙克娟
- 全文[ PDF 1467469.0 KB ] 2024.11(4):121-136 共有 430 人次浏览
|
|
- 全球地缘格局视角下的中国能源贸易安全研究
- [摘要]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政治、贸易和能源格局下,能源安全,特别是能源贸易安全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不仅会导致能源商品显著的短期风险溢价从而增加能源进口成本,同时也会加大能源运输中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相关措施也限制着各国的能源贸易伙伴选择和供应渠道,增加了能源贸易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摩擦还可能会威胁各国间的能源投资和技术合作,阻碍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全球地缘格局和中国能源转型的进展情况,对中国能...
- 作者:石勇 李尚华 郭琨
- 全文[ PDF 1457217.0 KB ] 2024.11(4):99-120 共有 408 人次浏览
|
|
- 新时代中国能源安全体系构建
- [摘要]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我国能源经济面临着国际能源复杂格局和风险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多维度内外部风险交织叠加,已然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挑战之一。能源安全正朝着体系化、复杂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要科学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多重风险挑战,需要立足国家能源治理层面建立全球风险视域下的新能源安全观,强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间的联动效应,着力打造以我为主的能源安全治理体系。本文提出“一二三一”能源安全治理体系框架:一个总体安全观旨在实现我国能源系统的整体安全,通过各种综合手段来稳定满...
- 作者:姬强 孙晓蕾 马嫣然
- 全文[ PDF 1226920.0 KB ] 2024.11(4):80-98 共有 203 人次浏览
|
|
- 数据交易平台治理:欧盟制度经验与借鉴
- [摘要]因先发优势和权利保护导向,欧盟数据治理与交易平台治理的相关制度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镜鉴价值。欧盟关于数据交易平台治理的相关制度,发端于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成长于数据权利的普遍保护,完善于数字市场的专门立法。其制度内容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的数据保护规则为核心,以交易平台的规制与监管为抓手,并以数据利用的规范与保障为目标。结合当前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趋势和治理需求,我国在制度借鉴时,可采取“总—分”式立法模式,通过统领性立法引领数据交易平台治理制度体系建构,用原则性制度及时回应实践治理难题,进而构建涵...
- 作者:杨瑜娴
- 全文[ PDF 1197015.0 KB ] 2024.11(4):65-79 共有 235 人次浏览
|
|
- 欧盟数据赋能的法律促进路径:挑战、应对与启示
- [摘要]数据要素的价值潜力凸显,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面向之外,支持数据流通利用、促进数据赋能的治理维度已成为政策关注重点,学界也积极为数据赋能的法律路径贡献方案,但尚未形成共识。数据赋能治理成效关乎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和数字时代国际竞争格局,理应审慎考虑。欧盟在数据赋能的目标下面临协调数据治理价值立场、抉择数据开放促进路径、解决数据利益格局失衡等关键挑战。对此,欧盟于2020年发布《欧洲数据战略》,并相应出台《数据治理法案》与《数据法案》两部支柱性数据法案,锚定挖掘数据潜力、释放数据价值的制度目标,引入一系列...
- 作者:林秀芹
- 全文[ PDF 1369551.0 KB ] 2024.11(4):40-64 共有 163 人次浏览
|
|
- 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犯罪问题及刑法回应
-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信息革命浪潮中。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我国同样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然而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型刑法与犯罪问题,如数据的刑法性质、网络帮助行为的特征、平台的刑法作为义务、人工智能犯罪问题等使得现有刑法条文和传统刑法理论在应对过程中稍显乏力。当下刑法回应涉数字经济犯罪时存在着治理理念有待更新、刑法手段前置规制和适用方法尚须调整的问题。因此,更新刑法对涉数字经济犯罪的治理理念、重申刑法在信息网络时代的谦...
- 作者:何荣功 刘天宏
- 全文[ PDF 1221391.0 KB ] 2024.11(4):21-39 共有 338 人次浏览
|
|
-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内在逻辑的四重意蕴
- [摘要]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是具有深刻内在逻辑意蕴的重大命题,这主要表现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在规律意蕴下对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必然性揭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事业在历史意蕴下的正当性论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实践意蕴下的可行性阐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在现实意蕴下的正义性指向。伟大建党精神命题充分展示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基于规律把握所形成的历史自信,以及从历史自信中成功走向未来的...
- 作者:冯宏良
- 全文[ PDF 1173046.0 KB ] 2024.11(4):5-20 共有 167 人次浏览
|
|
- 论美国托洛茨基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及趋势
- [摘要]美国托派是美国社会主义流派中的激进左派之一。美国托洛茨基主义思潮具有三大特征:理论上,过分拘泥于托洛茨基原有的理论窠臼,使产生于特定时期的托洛茨基理论成为脱离美国国情和形势变化的抽象教条;组织上,宗派主义分裂是托派组织演变的长期失调症和最明显特征,“内耗”了托派政党的组织力量;实践上,无法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进行革命的方案,无法满足人民大众真实的政治需要,呈现出革命激进主义的乌托邦特征。这些固有缺陷是美国托派逐渐边缘化、走向衰落的根源所在。美国托派的衰落,一方面警示当代世界各国的社会...
- 作者:刘珊珊 黄其洪
- 全文[ PDF 1276322.0 KB ] 2024.11(3):224-241 共有 186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