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对象、两翼及基本原则
  • [摘要]本文对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对象做了具体的描述,确定为十大领域,提出做好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必须注意的两翼,即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汉学影响史。在展开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过程中,不应将“自塑”与“他塑”对立起来,应在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的立场上,与域外学者展开平等对话。坚持文明互鉴、坚持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统一性是做好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 作者:张西平 胡文婷
  • 全文[ PDF 1250073.0 KB ] 2025.12(2):162-178  共有 121 人次浏览
  • 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构建:概念、论域与方法
  •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外文明互鉴的视角,以推动世界中国学进入教育部专业学科目录为目标,探索构建自主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本文将重新界定“世界中国学”的概念,以求统一国内有关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称谓,并进一步讨论其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本文提出,应把世界中国学打造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从而推动世界中国学真正服务于中国自身的学术文化建设,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中国研究中的解释力和话语影响力,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论述中国的主导力。
  • 作者:沈桂龙 陈迪 褚艳红
  • 全文[ PDF 1209121.0 KB ] 2025.12(2):179-191  共有 124 人次浏览
  • 英国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评析
  • [摘要]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英国学界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要议题。英国学界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指导下的中国政治发展、外交政策变化、国家发展前景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观点,高度评价了这一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但受制于英国保守主义思维方式、西方中心主义方法范式和国家本位主义研究立场,部分学者在研究视角、理论方法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尚存偏颇和局限。基于这一现状,国内学界可以通过加强中英学术交流、深化跨文化对话、推进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回应并引导海...
  • 作者:王俊 喻伟
  • 全文[ PDF 1226487.0 KB ] 2025.12(1):209-225  共有 380 人次浏览
  • 地方立法之真:理论意涵、实践问题与完善
  • [摘要]地方立法之真应当以“实践—理论—实践”循环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为理论基础,其命题主张来源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论证,据此形成人们观念上的立法真理的书面表达并持续修正;而其内容是否为真,则需在法的实施中加以检验。我国地方立法之真集中反映于立法的质量和效率,应通过科学的立法方法和技术保障立法内容之真。地方立法的全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立法的系统性、有效性、地方性和时效性。当前,我国地方立法求真的实践问题主要集中在立法内容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遵守上位法精神有欠缺、条文表达不清晰等,在获取并反映地方特色、切实解...
  • 作者:宋方青 李炳辰
  • 全文[ PDF 1252082.0 KB ] 2025.12(1):145-165  共有 409 人次浏览
  • 论我国核安全的刑法保护:理念澄清与立法完善
  • [摘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背景之下检视我国核安全刑事立法,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专门的立法保护体系尚未建立”这一明显的罅漏,难以满足我国当下社会发展安全保障方面的现实需求,完善立法势在必行。刑事立法的完善离不开基本规制理念的澄清与具体制度的设计。据此,应当在肯定“稳定性理念”“环境法益与人类法益并重理念”“相对行政从属性理念”“有限的刑法干预早期化理念”“法的明确性理念”5项基本立法理念的基础上,采用增设一般性条款、新罪名以及修正既有刑法规范罪状等方式来构建我国刑法中专门的核安全保护体系,从而推动我国核...
  • 作者:张正宇
  • 全文[ PDF 1242986.0 KB ] 2025.12(1):166-185  共有 430 人次浏览
  • 陪审员事实裁判模式的域外考察与本土展开
  • [摘要]我国《人民陪审员法》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加七人合议庭审判案件,只对事实认定进行表决,不参加法律适用的表决。因此,如何有效发挥人民陪审员在事实裁判中的实质作用成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分析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得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陪审制度中关于陪审员事实裁判的改革方向。根据陪审员与法官的职能分工,将陪审员事实裁判分为独立裁判、参与裁判与辅助裁判三种模式,并据此从比较法视角对陪审员事实裁判有关的案件范围、庭审角色、裁判方式、救济措施等予以研讨,从而为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员事实裁判制度提供借鉴。本文...
  • 作者:张瀚文
  • 全文[ PDF 1232471.0 KB ] 2025.12(1):186-208  共有 352 人次浏览
  •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论析
  • [摘要]革命源于社会发展本身的内在诉求,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自否性”。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蕴含着“两个伟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的历史逻辑和“两个伟大革命”协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只有彻底的党的自我革命才能引领社会革命,而整体的社会革命需要党的自我革命的引领,“两个伟大革命”存在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实践,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革命立场,永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锻造攻坚克难的革命本领,完善系统规范的革命制度,强化党的领...
  • 作者:李世辉 张莹
  • 全文[ PDF 1146406.0 KB ] 2025.12(1):5-17  共有 578 人次浏览
  • 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向
  • [摘要]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举措。当前,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并非一帆风顺,西方世界大肆采取的贸易保护行径正在阻碍对外要素流通,霸权国家竭力推行的制裁和封锁正在限制对外产业发展,逆全球化思潮引起的开放信任危机正在排斥对外交流合作。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破除现实困境,以全面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不断贯通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素通道;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不断注入新...
  • 作者:王玉鹏 李金豪
  • 全文[ PDF 1207013.0 KB ] 2025.12(1):18-34  共有 476 人次浏览
  • 论中国式刑事程序治理法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功能
  • [摘要]刑事程序治理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内嵌于百年来党领导亿万人民开探、开辟、开拓、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构成了程序法治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其科学内涵在于构建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制约公权、发动追诉”的犯罪治理模式,“分工负责、配合制约”的程序控制体系,“审级监督、裁判权威”的审判运行体系,“覆盖全程、节点控制”的法律监督体系。作为承载国家治理效能的程序治理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为平衡利益冲突、修复受损秩序、抑制公权扩张、防范分散...
  • 作者:徐汉明 丰叶
  • 全文[ PDF 1252387.0 KB ] 2025.12(2):5-24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新流动性范式与新物质主义的对话与交融:流动性研究的新动向
  • [摘要]“流动性转向”和“物质转向”几乎同步开启,二者之间的对话在传播学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但在其他领域展开的一系列新探索尚需得到应有关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交通基础设施能动性的研究,展示其作为“行动者”如何重塑时空概念,创造社会实践,促进经济融通和人文交流;二是在新流动性范式下的地质媒介研究,揭示流动性不均衡的根源在于地质生态、地缘政治、地质媒介之间的复杂联动;三是人类世的流动性伦理研究,探讨流动性正义与气候正义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流动性研究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加强:重新领会马克思对于...
  • 作者:刘英 朱新竹
  • 全文[ PDF 1226387.0 KB ] 2025.12(1):226-241  共有 704 人次浏览
  •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专题笔谈
  • [摘要]【编者按】近年来,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已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愈发复杂多变,传统西方主导的理论体系在解释诸多现象时显得力不从心,理论创新也日渐捉襟见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对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有力推动,更是在全球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极好体现。本期笔谈邀请了四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国际关系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路径与前景,以期为读者呈现当前国际关系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前沿思考,为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启...
  • 作者:任晓 鲁鹏 刘丰 彭成义
  • 全文[ PDF 1440512.0 KB ] 2025.12(2):127-161  共有 112 人次浏览
  • 临时措施在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中的适用
  • [摘要]国内法中的临时措施概念被国际人权条约机构纳入个人申诉程序,以保护申诉人免受不可挽回的损害。临时措施在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中的适用频率很高,常因对缔约国国内事务的过多干预而招致不满。在国际法上,缔约国对国际人权条约机构发出的临时措施并无强制遵守义务,而是依靠善意合作来履行。实践中,禁止酷刑委员会的临时措施决定有时因欠缺对缔约国立场的适当考虑而受到批评,临时措施的适用范围也被认为有扩大之嫌,削弱了缔约国与委员会的合作意愿。问题根源在于禁止酷刑委员会对缔约国有限的履约监督权限和防止酷刑的人权愿景之间的...
  • 作者:柳华文 张昊
  • 全文[ PDF 1347117.0 KB ] 2025.12(2):192-215  共有 118 人次浏览
  • 涉外次级制裁的合法性论证“技艺”——以美国为重心的考察
  • [摘要]作为经济制裁的涉外次级制裁是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惯用手段,其合法性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为了对次级制裁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和辩护,美国做了对内和对外两手努力。对内,美国为了绕开包括“迷人的贝琪”“反域外管辖推定”在内的原则性规定而实施系列策略。对外,一方面美国尝试论证现有习惯国际法规则,尤其是管辖权规则可以包容美国实施次级制裁,另一方面则从功能、价值等多个维度出发来论证其深层“合法性”,夯实美国在习惯国际法的框架内实施次级制裁的“合法性”。但是,这些论证并非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 作者:杜宴林 孙兆航
  • 全文[ PDF 1410802.0 KB ] 2025.12(2):216-241  共有 140 人次浏览
  • 计算政治学:试析数智时代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范式
  • [摘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走向纵深,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展现了“科技革命”和“治理革命”相碰撞而推进政治学学科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计算政治学的兴起和发展呈现了数智时代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范式的创新迭代,不仅拓宽了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创设了全新的研究议程,还促进了研究方法转换。计算政治学的兴起源于政治学两大传统在数智时代的对话与融合,不仅传承和发扬了政治学的计算传统,还将计算科学引入国家治理实践。概言之,计算政治学涵盖了政治学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上的认识深化和知识生产过程,集中呈现了政治学对理解、分析...
  • 作者:孟天广
  • 全文[ PDF 1284641.0 KB ] 2025.12(1):95-115  共有 533 人次浏览
  • 计算政治学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方法、主题与展望
  •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发展,为计算政治学带来崭新的发展图景。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能力、仿真能力和泛化能力的优势可以赋能计算政治学研究方法,启发政治学研究议题。在研究方法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为政治计算、社会模拟和互联网实验的数据处理、仿真建模、生成研究工具等提质增效,具备不同于既往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在研究议题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是智能治理领域的新兴研究主题,也可以与国家—社会关系、政治行为、政治心理等经典政治学议题对话,从计算政治学角度丰富对这些议题的理解。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技术方法和...
  • 作者:严洁 林胤志
  • 全文[ PDF 2228783.0 KB ] 2025.12(1):116-144  共有 515 人次浏览
  • 重思全球治理:大国世界的合作
  • [摘要]人类生活在一个高度一体化、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之中,各个领域都需要全球治理。“良好”的全球治理应该避免“以邻为壑”的政策,考虑到世界各国发展的多样性,应关注和解决全球公共产品的问题,在推动提高全球效率的同时也应关注公平等问题。考虑到政治现实,一个更加有限、不那么雄心勃勃的全球议程可能更加可行。在气候变化与特别提款权、大流行病与知识产权豁免、跨国公司税收、投资协议、贸易政策、债务等方面,全球治理体系需要改革和完善。WTO成立之后的贸易秩序的一些基本假设已经站不住脚。贸易的重点必须从更严格、一致的规则转...
  • 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丹尼·罗德里克 著 周建军 汪兵韬 译
  • 全文[ PDF 1200663.0 KB ] 2025.12(1):35-49  共有 378 人次浏览
  • 全球安全知识生产与全球安全治理
  • [摘要]全球安全治理是基于全球安全知识的有关安全的全球协调。安全知识的产生在古代东西方是有差别的,西方强调的是维护安全的硬强制手段,而古代中国则注重建构安全的软手段。西方的安全知识生产是以“丛林秩序”为初始条件的,而中国的安全知识生产则是以“和合秩序”为初始条件的。因此,西方的全球安全知识框架中安全是不可以共享的;相反,中国的全球安全知识框架中安全是可以共享的。鉴于此,西方全球安全知识生产事实上已经陷入困境,无法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理论支撑。这正好给中国的全球安全知识生产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全球安全倡议是中...
  • 作者:胡键
  • 全文[ PDF 1306551.0 KB ] 2025.12(1):50-76  共有 359 人次浏览
  • 数字时代的国家安全治理:理念变迁与政策调整
  •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但是,建立在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之上的国家安全理念无法有效应对由数字安全所带来的全方位挑战。数字时代的多维度属性扩大了国家安全的议题范畴,提升了其复杂性,极大地改变了国家的风险来源。而现有的威胁认知和应对手段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此,国家安全需要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首先,需要根据数字安全所带来的风险变化重新定义国家安全,更准确地分析国家安全内涵所发生的变化。其次,分析国家安全战略所表现出的安全泛化和追求绝对安全等问题。再次,探究国家安全战略挑...
  • 作者:鲁传颖
  • 全文[ PDF 1222450.0 KB ] 2025.12(1):77-94  共有 653 人次浏览
  • 全球化与全球文明——亨廷顿文明范式的批判与思考
  • [摘要]文明冲突和全球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而全球文明则是化解文明冲突、推动全球化建设的路径与支撑。全球文明不是统一文明,而是共识文明,其核心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所有文明的最高价值形态,体现着人类的文明共识,获得这种共识是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全球文明发展的唯一出路,而其前提是接受多元、尊重包容、和而不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寻求人类精神共同体。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虽然为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提供了一个重要视点,但却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色彩。文化傲慢和文明优越的意识形态是...
  • 作者:米健
  • 全文[ PDF 1307159.0 KB ] 2025.12(2):25-45  共有 608 人次浏览
  • 全球数字治理:形势、挑战与中国方案
  • [摘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构全球政治经济版图,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步伐。在此背景下,全球数字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呈现出多主体协同参与、多模式竞相发展和多议题持续涌现的特征。这一系列变化导致全球数字治理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五个关键维度上遭遇日益显著的全球性挑战,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全球数字治理困境。中国作为全球数字治理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多边合作与创新治理,努力构建全球数字公平的坚实基础,助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平等参与,共同维...
  • 作者:邢丽菊 杨惠迪
  • 全文[ PDF 1261287.0 KB ] 2025.12(2):46-63  共有 161 人次浏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