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卫礼贤与“道”——《中国哲学导论》中“道”的一词多译之探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思想维度中的“道”进行诠释。同时,本文以术语学(Terminologie)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卫礼贤用来翻译“道”的几个德语哲学术语,并对这些词汇进行溯源。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卫礼贤作为对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均有深刻理解的汉学家,有意识地从跨文化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将“道”...
  • 作者:大卫·巴拓识 彭蓓
  • 全文[ PDF 1240.0 KB ] 2022.9(6):180-188  共有 2498 人次浏览
  • 游弋在哲思的家乡与异乡之间——卫礼贤《中国哲学导论》刍议
  • [摘要]本文运用胡塞尔现象学中“家乡世界和陌生世界”的理论去深度解读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所著《中国哲学导论》的意义和价值,阐明其对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未曾言明的“微言大义”,以此展现卫礼贤在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故乡与异乡”之间,在“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之间,成为最成功的“摆渡者”之一的精神历程。卫礼贤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运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国三千年绵延悠长的哲学史。卫礼贤在中西哲学文化之间从容自在地“摆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认知和相互理解,并把其中最璀璨的部分——哲思与智慧进行了分析...
  • 作者:薛晓源
  • 全文[ PDF 1311.0 KB ] 2022.9(6):172-179  共有 2675 人次浏览
  • 加加美光行的中国研究及其倡导的“国际中国学”
  • [摘要]加加美光行是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重要中国学家,他毕生致力促进中日两国相互理解。文章回顾了日本中国学家加加美光行的学思历程,总结了他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并阐述了他的中国观以及他借助中国研究反思日本社会的理念。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加加美光行积极推动的“现代中国学”学科与基于“共同行动论”的“国际中国学”研究范式,指出其对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研究的学术意义。
  • 作者:唐磊
  • 全文[ PDF 1528.0 KB ] 2022.9(6):162-171  共有 2278 人次浏览
  • 原典实证跨越华瀛考索典籍引领学术——严绍璗先生与海外中国学
  • [摘要]严绍璗先生是中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中国日本学家。本文结合严先生的治学历程,首先辨析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概念、范畴与性质,勾勒了日本传统汉学到近代中国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呈现了严先生在日本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其次,通过梳理严先生考索东传日本之中国文献的业绩,阐明中国典籍在域外的传播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世界意义;再次,从五个层面以实例分析了严先生所倡导的原典实证研究方法,总结了严先生在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整体学科构建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 作者:周阅
  • 全文[ PDF 1584.0 KB ] 2022.9(6):152-161  共有 2217 人次浏览
  • 非对称相互依存下中东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的演绎分析
  • [摘要]在以相互依存为特征的国际社会中,大多数相互依存变动是非对称的。非对称相互依存往往是引发冲突的根源。俄乌冲突以来,中东欧地区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变动的前沿地带。中东欧地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构筑着对自身有利的相互依存关系。俄罗斯以苏联加盟共和国为地缘政治底线,美国在中东欧地区渗透地缘经济影响力,欧盟则专注于和东部伙伴国互动联系,中东欧国家在本区域成立次区域组织。不同力量在中东欧地区的较量让中东欧的地缘政治进入多国竞争时代。各国都在试图构筑对自身有利的相互依存关系,地缘政治的较量融入了更多...
  • 作者:姬文刚
  • 全文[ PDF 1868.0 KB ] 2022.9(6):140-151  共有 1668 人次浏览
  • 从民意调查到民意计算:西方政治传播中的数字资本
  • [摘要]在政治场域,数字资本伴随政治精英对民意洞察的需求而出现。从传统的民意调查到当下行为大数据的搜集计算,民意数据逐渐被商品化,数字权力系统由此构建,并推动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数字资本由公众的网络累积劳动生产,具有不均衡占有、持续生产剩余价值以及不断流通和增值的特征。在西方的政治传播中,数字资本被用于计算民意,政治精英据此裁剪信息和调整策略,面向选民靶向传播。受阻于公众主体意识、民意计算低效度,以及传播情境的复杂性,数字资本尚未实现与经济资本或政治利益的直接显性转换,但其被用以创造价值来换取个人政治利益...
  • 作者:莫莉
  • 全文[ PDF 1926.0 KB ] 2022.9(6):128-139  共有 2317 人次浏览
  • 从进步到异化:美国身份政治检视
  • [摘要]身份政治贯穿于美国历史,黑人平权运动拉开了现代身份政治的序幕。20世纪60至80年代身份政治诉求平等对待,左翼引领美国黑人和边缘群体反对歧视、追求平等待遇权。随着冷战结束与多元文化主义兴起,左翼与新自由主义支持边缘群体在寻求平等对待的基础上进阶身份认同诉求。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身份政治逐渐走向民粹化,呈现出左右翼民粹势力同频共振的局面。一方面左翼民粹主义者支持边缘群体主张限制执法和司法系统权力的行为,强化其差异性认同诉求,不惜将身份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另一方面,右翼民粹主义者以“让美国再次伟大”为...
  • 作者:林伯海
  • 全文[ PDF 2162.0 KB ] 2022.9(6):115-127  共有 2210 人次浏览
  • 智能化时代美国老年数字鸿沟的现状与启示
  • [摘要]作为全球智能科技的发源地,美国所面临的老年数字鸿沟问题具有代表性。在理论根基上其依然符合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的层次划分,但是在智能化时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老年数字鸿沟的产生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贫富差距的拉大、网络素养欠缺和社会配套不完善是重要原因,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在具体领域中,如医疗服务、心理健康、生活娱乐和公共设施使用中表现明显;在弥合手段上,数字包容、适老化改造和智慧养老的实现是层次递进的解决思路。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普惠、便利和融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科技向善。中国作为智...
  • 作者:周煜
  • 全文[ PDF 2400.0 KB ] 2022.9(6):100-113  共有 2787 人次浏览
  • 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域外考察与本土借鉴
  • [摘要]意定监护制度创设于老年人权益保障领域,比法定监护更加符合老年人行为能力特殊需求与国际社会老龄观转型趋势。意定监护涵盖多元化的基本理念,包括尊重自主决定权、最小限度干预、最佳利益与生活正常化理念,并体现于我国现行民事监护制度之中。理念选择差异决定了意定监护制度最终的规则呈现。域外各国关于意定监护合同主体资格、监护事项范围、监护合同生效、监护开始时间认定及意定监护监督等方面的法规范与法实践表现各异。我国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出现较晚,现有法规范相对粗疏,存在意定监护合同成立与生效要件不完整、意定监护开始...
  • 作者:张海燕 苏捷
  • 全文[ PDF 1873.0 KB ] 2022.9(6):87-99  共有 3658 人次浏览
  • 晚近欧美老年法研究的理论嬗变及启示
  • [摘要]欧美法学家、法律从业者们围绕“老龄与法律”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逐步构建起老年法学的理论框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和老龄观的发展,欧美老年法研究者开始反思和批评20世纪老年法律实践中的“弱势群体”预设和“年龄歧视”倾向,但也因此陷入“家长主义”和“个人自治”的二元迷思。人权主流化进程为老年法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人权成为调和二元矛盾的绝佳工具,人权标准和实施机制亦蕴含着改革老年法的巨大潜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老年法学也应进一步吸纳人权保障理念,化用人权话语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老年人权治...
  • 作者:张万洪 刘远
  • 全文[ PDF 2312.0 KB ] 2022.9(6):71-86  共有 2664 人次浏览
  •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欧洲老龄社会政策应对及启示——以法国、德国、英国为例
  • [摘要]2021年底中国正式进入老龄社会这一新阶段。欧洲国家在先期进入老龄社会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本文分析了法国、德国、英国进入老龄社会后面临的社会保障制度压力、长期护理供需不匹配、老年抚养比上升以及劳动力老龄化等一系列挑战;梳理了三个典型国家在应对老龄社会挑战时实施的包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智慧养老、发展老年教育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延迟退休、改革养老金制度以及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发展等在内的一系列应对措施。结合欧洲经验及我国现实,提出了我国在老龄社会阶段应注重健全多支柱可持续的养老保...
  • 作者:杜鹏 韦煜堃
  • 全文[ PDF 1763.0 KB ] 2022.9(6):59-70  共有 4283 人次浏览
  • 法治中国建设十年重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 [摘要]十年法治中国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形成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的智慧结晶,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提供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十年来,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成就集中体现为:法治建设战略的历史性转变;法治建设体系的重塑式变革;法治体系效能转化整体性提升。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为:必须真信真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必须遵循规律,坚定不移实施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 作者:徐汉明 孙逸啸
  • 全文[ PDF 2026.0 KB ] 2022.9(6):15-28  共有 2296 人次浏览
  • 引领永续繁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其世界性意义
  •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开启新的篇章。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是解决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长期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也具...
  • 作者:张永生
  • 全文[ PDF 1546.0 KB ] 2022.9(6):4-14  共有 2442 人次浏览
  • 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与评价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命题正式宣告以来,正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部署中得到全面贯彻,并随着十年来各方面事业的辉煌成就而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依据。同时,国际社会也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成就、世界意义、成功秘诀、宝贵经验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观察。这些认知与评价对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起到重要作用,也对我们更好地坚...
  • 作者:吴兴德
  • 全文[ PDF 1874.0 KB ] 2022.9(5):179-190  共有 2695 人次浏览
  • 全球教育研究:一个发展中的跨学科领域
  • [摘要]随着全球化迈向纵深发展阶段,真正的全球人类意识与世界整体思想不断增强。追求全球共同知识的生产,在世界框架内培养学生的全球能力,反思当代全球教育现实挑战的需要,促进全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持续增长,成为分析当代全球化与教育现实关系的重要新领域。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全球学与全球教育研究一道,共同肩负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并为全球教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与方法。当前处于发展中的全球教育研究领域,建构了阐释全球化与教育关系的研究理论,形成了教育全球化、全球教育与全球学习实践等研究主题,对全球化与...
  • 作者:杨启光
  • 全文[ PDF 2284.0 KB ] 2022.9(5):163-178  共有 2469 人次浏览
  • 风险社会视域下“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风险特征识别与管控路径探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思考
  • [摘要]“一带一路”是一项深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国际合作倡议,民心相通是其目标之一,方式重在人文交流。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打乱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交流进程。从风险社会视角看,疫情及其衍生的次生风险叠加构成“风险综合体”,“一带一路”面临突出的人为性、本土全球性、复合性和未来性人文风险。在疫情加剧全球人文思潮交锋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构建全球人文伙伴关系,以管控人为性风险;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管控本土全球性风险;共享开放式文化认同理念,以管控复合性风险;对接全球人文数字化发展趋势,以管控未来性...
  • 作者:张耀军 焦思盈
  • 全文[ PDF 1866.0 KB ] 2022.9(5):151-162  共有 1780 人次浏览
  • 碳中和目标下国际社会政策工具的配置与选择
  • [摘要]在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政府如何从错综复杂的“政策工具箱”中选择与使用工具,不仅关系到政府治理的合法性,也关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全球碳中和行动中各发达经济体率先行动,围绕行动目标、实施路径、现实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开展了各项政策行动,为各国的碳中和政策实践提供了许多有益借鉴。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到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法律与伦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约束,各国在进行碳中和政策的选择时基于合法性、系统性、互动性的配置逻辑考量,不可避免需要关照到其运作的现实场景的因变量关系...
  • 作者:杨书房
  • 全文[ PDF 1796.0 KB ] 2022.9(5):140-150  共有 1523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