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欧洲怀疑主义:从异常到主流
- [摘要]欧洲怀疑主义(Euroscepticism)是一种反对欧洲一体化的思潮,其研究文献具有深刻的规范性特征。作为欧洲共同体/欧盟主流研究中“亲一体化”背离(pro integration bias)的结果,欧洲怀疑主义被概念化为一种“边缘现象”(phenomenon of the periphery)。21世纪初以来,欧洲怀疑主义在欧盟公共舆论和政党层次上的传播带来了对其学术理解的改变,使之从欧洲国内社会和民主政体中的准异常现象,转变为主流的、持续的现象。考虑到这种“主流化”(mainstreaming)所引发的概念过度扩张的风险,本文通过借鉴对民粹主义概念的类似的学术争论...
- 作者:〔法〕塞西尔·勒孔特 黄建军 译
- 全文[ PDF 1198.0 KB ] 2017.4(1):113-120 共有 6538 人次浏览
|
|
- 国外转基因的社会科学研究热点问题评析
- [摘要]转基因农业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争议和社会运动,涉及知识产权、民间社会、农村环境和小农、公司控制以及世界粮食体系等方面,国外社会科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大体上,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层面。政治经济层面的研究重点是转基因作物成为全球农业资本主义的衍生物,并加强了对原有体系的不平等关系的讨论;社会层面的讨论集中在对转基因风险治理,科学知识、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运动对在农业中应用转基因的影响;在文化层面,各国对转基因存在的风险持有的不同态度与伦理关系和文化差异密不可分...
- 作者:李雪石 张猛
- 全文[ PDF 1089.0 KB ] 2017.4(1):105-112 共有 4233 人次浏览
|
|
- 社会实践论:欧洲可持续消费研究的一个新范式
- [摘要]社会实践论是当代欧洲可持续消费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取向。从实践论出发,日常生活里的消费实践成为基本分析单位,并与环境变化的过程有机关联起来,作为能动主体的消费者和作为结构的供应系统实现了统一,如何实现“绿色”重构成为消费的可持续性目标。通过梳理可持续消费实践研究重要理论学派的观点,并选取部分新近实证研究作为范例,本文旨在将该领域的全貌和今后的研究趋势尽可能完整地呈现给读者。
- 作者:范叶超
- 全文[ PDF 1823.0 KB ] 2017.4(1):95-104 共有 4188 人次浏览
|
|
- 欧洲绿色城市主义:理论、实践与启示
- [摘要]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绿色城市主义理论应运而生。实践表明,该理论成功指导了欧洲城市的绿色转型,通过紧凑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发展绿色经济与生态管理,有效避免了城市的蔓延式无序发展,降低了城市交通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城市宜居性得到大幅提升。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研究如何借鉴欧洲绿色城市主义的先进理论及实践经验,有效提升中国城镇化发展质量,并提出完善城镇化的对策措施。
- 作者:刘长松
- 全文[ PDF 1274.0 KB ] 2017.4(1):87-94 共有 4293 人次浏览
|
|
- 国外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概念诠释、变量关系与发展趋势
- [摘要]公共服务动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成果丰富。以动机理论为基础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是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等相关学科研究从把握宏观到聚焦个体的转向关键,是重新审视个体与组织关系以及探索公共管理领域特有人性假设的一种重要理论尝试。国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共服务动机进行了概念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概念的基本内涵。同时,基于测量环境与个体的差异,公共服务动机与变量关系联系紧密,这也构成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核心议题。随着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与所涉及地理...
- 作者:陈世香 苏建健
- 全文[ PDF 1496.0 KB ] 2017.4(1):75-87 共有 5457 人次浏览
|
|
- 民主制度与国家能力悖论——皮帕·诺里斯民主治理理论评析
- [摘要]皮帕·诺里斯在总结和发展民主输出、国家建设和结构主义理论流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民主治理的“综合理论”。她认为,在结构性条件的约束下,必须同时加强“民主制度”和“国家能力”两个方面才能获得有效的发展。但是,诺里斯的民主治理理论也存在缺陷。如她武断地认为民主制度和国家能力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悖论和张力。同时,她的理论因服务于西方国家的民主输出而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分析中还存在政权类型过于简化和遗漏了地方政府等不足。
- 作者:倪春纳
- 全文[ PDF 1322.0 KB ] 2017.4(1):67-74 共有 4430 人次浏览
|
|
- 西方政治学中的民主失效研究——基于林茨编著的《总统制民主的失败》
- [摘要]林茨的民主失效理论从政治过程、民主价值和权力结构视角分析了总统制与议会制在体制运行上的差异;从政党品质与领袖品质、总统制与多数主义窘境、视觉政治与民主价值沦丧这几个视角探讨了民主体制失效的原因,在总统制与议会制运行轨迹与运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类体制失效的挽救思路。西方的民主失效理论如不能跳出西式选举民主的定势,而仅从体制比较中找寻差异,并结合政治生活现实进行差异的归纳与因果的嫁接,实质上存在根深蒂固的逻辑困境,自然无法从根本上厘清西式民主失效的原因。
- 作者:沈承诚
- 全文[ PDF 1406.0 KB ] 2017.4(1):58-66 共有 4401 人次浏览
|
|
- 西方民主的话语叙事:建构和解构
- [摘要]现代西方民主有其独特的话语叙事,在美好理想、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转中,民主呈现出“貌合神离”之状。通过对理想中的民主进行“定量”和“定性”建构,发现理想中的民主与设计中的民主相差甚远。设计中的民主与自由、宪政、共和等政治价值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的,设计中的民主与运转中的民主迥然不同,在制度安排上是偏好竞选的,民主已“名不符实、形神分离”,民主质量难以量化。解构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可以发现西方民主的三大支柱被选举异化、行政集权和政党衰落所腐蚀,运转中的民主处于危机和转型之中。
- 作者:孙培军
- 全文[ PDF 994.0 KB ] 2017.4(1):52-57 共有 3674 人次浏览
|
|
- 空间重构与全球正义的可能性路径——论大卫·哈维空间正义的全球视域
- [摘要]全球正义问题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也是全球空间结构与区域重组的问题。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塑造的空间框架与区域结构本质上是资本通过区域关系的空间建构和再生产,塑造被剥削区域,推进全球“剥夺性积累”的过程。从深层次来讲,空间框架与区域结构重组也是资本主义国家重塑全球政治格局,实现阶级权力的重建过程。因此,伴随着全球化过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之间的不平等与非正义问题也随着全球化不断扩张,走向全球与区域之间的不平等。
- 作者:任政
- 全文[ PDF 952.0 KB ] 2017.4(1):45-51 共有 4850 人次浏览
|
|
- 佩弗的正义思想及其价值与局限
- [摘要]在解析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剖析现实社会制度基础上,佩弗试图建构马克思主义 “道德社会论”,展现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佩弗深受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影响,试图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论为基础,将罗尔斯正义两原则发展为正义四原则,并根据变化了的社会现实不断完善为五原则和五原则的升级版。佩弗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论和正义思想的建构,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罗尔斯正义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但是,佩弗的理论高估了社会道德的反作用,消解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革命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
- 作者:吴兴德
- 全文[ PDF 846.0 KB ] 2017.4(1):39-44 共有 3750 人次浏览
|
|
- 对劳动解雇的正义批判及考量——论柯林斯劳动解雇中的正义思想及其价值
- [摘要]劳动正义是社会的底线公平,不公平的劳动解雇是引发社会正义问题的重要根源。但是,西方长期以来从自由主义原则出发,将对劳动解雇中的不公平问题探讨限定在私人交易市场问题的解释框架之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柯林斯重构了这一理论解释框架,他认为个人权利和自主权尊重应该成为衡量劳动解雇是否公平的基本原则,推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双重实现。柯林斯劳动解雇中的正义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有助于丰富马克思劳动正义理论,批判与解读劳动解雇的非正义性,同时也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正义理论提供重要的启示。
- 作者:苗小露
- 全文[ PDF 896.0 KB ] 2017.4(1):33-38 共有 3944 人次浏览
|
|
- 全球正义是否可能?——尼尔森的全球正义思想研究
- [摘要]加拿大学者凯·尼尔森通过对以罗尔斯为首的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学者的全球正义理论进行批判,逐步阐明了自己的全球正义理论。他认为,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全球的不公平和不正义是可以适当避免的,通过对不正义的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打破资本主义全球秩序,通过在多国实现市场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全球秩序来实现。这一主张与中国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的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有共同之处。但由于他将希望寄托于现行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内部变革上,其理论在与实际结合方面...
- 作者:甘冲
- 全文[ PDF 758.0 KB ] 2017.4(1):28-32 共有 4240 人次浏览
|
|
- 社会正义到生态正义——戴维·佩珀生态正义思想研究
- [摘要]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一贯的价值追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社会正义适时由社会领域向生态领域拓展和延伸,生态正义理论由此出场。戴维·佩珀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指出生态危机表象掩盖下是生态非正义的本质。以佩珀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构建的生态正义理论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价值,同时又带有不可克服的不足和局限。对此,要辩证分析,借鉴吸收其精髓,批判克服其不足,为中国实现绿色发展,践行生态正义提供些许启示。
- 作者:孟献丽 左路平
- 全文[ PDF 899.0 KB ] 2017.4(1):22-27 共有 4851 人次浏览
|
|
- 生态社会主义抑或生态资本主义?——萨拉·萨卡生态正义观述评
- [摘要]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缺乏对生态正义问题上学理论证与辩护的一致性,对“生态化”道路的普遍性产生了质疑。萨卡在反思苏联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生态资本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的生态状况进行了斥责和批判。他认为,实现生态正义既不能依靠资本主义也不能依靠传统的社会主义,唯一可行的路径是走可持续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萨卡从生态原则出发,试图通过实行经济紧缩政策,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限定在增长极限范围内,并通过培育与经济紧缩政策相适应的生态价值观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生态社会新秩序来实现生态正义。萨卡的这一正义观由于存在...
- 作者:彭均国 王桂艳
- 全文[ PDF 1549.0 KB ] 2017.4(1):14-21 共有 4784 人次浏览
|
|
-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公平正义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 [摘要]公平正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重要价值。及时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公平正义思想的新动态、新观点和新方法,对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立足于中国公平正义事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批判地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的合理内容,既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提高鉴别和批判错误思潮的能力,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四个自信”,又能汲取精华为我所用,助力中国公平正义事业向着更全面更实在的“看得见”的方向发展。
- 作者:冯颜利
- 全文[ PDF 1502.0 KB ] 2017.4(1):4-13 共有 4307 人次浏览
|
|
|
|
|
|
- 超越主权国家与群体认同——林克莱特批判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 [摘要]安德鲁·林克莱特是当代西方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英国学派等相关理论,提出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理论思想——强调超越传统的主权国家的约束,将个人的认同从其所属的国家转向更广泛的国际共同体或世界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以个人而不是主权国家为基本组成单位的世界社会。从这种世界社会的概念出发,林克莱特提出了他对于伤害原则的研究纲领。在他看来,伤害原则应该是以世界主义为基础,其中每一个个体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免于暴力和不安全的自由。可以说,林克莱特对于伤害原则的研究...
- 作者:赵洋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5):142-152 共有 4481 人次浏览
|
|
- 政治性、自由主义、颠倒极权主义——谢尔登·沃林政治哲学述评
- [摘要]谢尔登·沃林为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延续作出了贡献,在美国当代政治理论界亦有重要影响,其政治哲学思想大致可归纳为“一性两批判”。“一性”即政治性,“两批判”即对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的批判。沃林宣称,自由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政治性”概念的“纯化”与“泛化”,当今的美国思想界无法提供一个既是政治性的又易于理解的新的理论结构。因此,他提出“颠倒极权主义”,试图为理解当下政治现实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作者:蒲俊杰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5):133-141 共有 4387 人次浏览
|
|
- 日本环境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 [摘要] 日本经济增长的光环背后,留下了工业公害的负面遗产,受害者赔偿过程漫长曲折;进入高度消费社会以后,城市生活环境问题凸显。日本环境社会学者立足于对本国公害型与生活型环境问题的研究,构建了“受害结构论”“生活环境主义论”“受益圈与受害圈断裂论”“社会两难论”四种本土化研究模式,推动了公害受害者赔偿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公众参与生活环境的共同治理。生活环境主义价值观的树立、环境赔偿法律制度的建立、地方环保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是日本成功实现环境治理的主要社会因素。
- 作者:李国庆
- 全文[ PDF 0.0 KB ] 2015.2(5):124-132 共有 492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