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视差辩证法视域下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 [摘要]“视差”是齐泽克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理论工具。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提出,用来分析康德哲学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受此启发,齐泽克引入“视差”概念并进行了拉康化的解读,将其从主体视角的认识论差异推进到客体层面的存有论差异,建构了以最小差异为基础的视差辩证法。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深度发展的背景下,齐泽克以视差辩证法为工具,深刻批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及其蕴含的深刻矛盾,阐释了“真实”经济与现实经济、经济去政治化与政治优先性、非物质劳动与物质劳动之间的视差分裂,这三种视差分裂...
  • 作者:史凤阁
  • 全文[ PDF 8613397.0 KB ] 2024.11(2):67-81  共有 3068 人次浏览
  • 俄罗斯乌拉尔学派对马克思哲学的新阐释——以哲学人类学为视角
  • [摘要]基于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特殊历史境遇下遮蔽人之存在性的批判与反思,当代俄罗斯乌拉尔学派从人本主义和历史哲学重新阐释实践概念,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存在主义的哲学人类学透视。该学派立足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为理论基础的实践观,指明马克思将哲学的问题域与历史视野奠基于“人和世界”之上,进而从存在论视域审思人与世界的情感联系,回应了马克思对于感性之本体论向度的开掘,澄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主义意涵。乌拉尔学派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的价值论意蕴并以此重塑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立场,但其理论存在难以忽...
  • 作者:郭丽双 杜宛玥
  • 全文[ PDF 8398317.0 KB ] 2024.11(2):53-66  共有 3312 人次浏览
  • 反殖民语境下非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式
  • [摘要]20世纪非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谱系中基于反殖民运动实践的一种特殊状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范式,即反殖民主义、良知主义、非洲革命、社会主义本土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非洲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为“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作出了贡献。
  • 作者:郑祥福
  • 全文[ PDF 9718010.0 KB ] 2024.11(2):35-52  共有 3234 人次浏览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划时代品格与创新维度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划时代的理论,在人类现代化走向十字路口的今天,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现代化走向新的未来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展现了破解现代化时代难题的理论品格,代表了真正的人类进步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创新维度,揭示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是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的理论创新智慧,是用以观察时代的理论,也是反映时代的声音。
  • 作者:马峰
  • 全文[ PDF 6813030.0 KB ] 2024.11(2):22-34  共有 2245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及当代意义
  • [摘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主要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消费问题的论述,可从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和当代意义三个维度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起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问题和既有消费理论的批判。以消费与社会生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为线索,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相贯通,构成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不仅为化解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消费问题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而且对于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作者:徐家林 王悦
  • 全文[ PDF 9362918.0 KB ] 2024.11(2):5-21  共有 3483 人次浏览
  • 跨层次因果机制解释:透视“科尔曼之舟”
  • [摘要]因果机制解释兴起于对规律性因果与概率性因果局限的回应,其关键目标在于如何以读者可接纳的方式有效呈现研究对象因果机制的发生过程。以结构个体主义方法论思想为基础的“科尔曼之舟”图示及其对跨层次因果机制解释的具象化,可帮助实现上述目标。以谢林“隔离模型”为例,运用“科尔曼之舟”图示可以呈现“隔离模型”因果机制的发生过程及在经验研究中所面临的潜在挑战,展现社会科学研究中逻辑思维与形象化思维的互补和差异,即逻辑思维旨在提炼、归纳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形象化思维意在对其直观刻画。这两者的结合有助于研究者和实...
  • 作者:臧雷振 盖建泽
  • 全文[ PDF 1768510.0 KB ] 2024.11(1):227-241  共有 911 人次浏览
  • 从“增长政治”到“秩序政治”——欧美城市政治学的范式转移与未来展望
  • [摘要]随着全球不平等与城市危机深化,欧美城市政治学再度兴起。在西方民主制度下,自由市场经济缺乏系统性有效规制所带来的社会与政治深度碎片化,推动欧美城市政治学理论范式从“增长政治”转向“秩序政治”。欧美城市政治学需要进一步纳入全球、国家与技术维度的多层次分析,以增强自身的理论解释力,运用更加综合的混合方法以突破方法论局限,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城市问题的比较研究以提高理论的跨国适用性。中国应建立具有共识的统一的理论范式并开展与新学科和新方法的交叉交融,持续推动构建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特色的城市政治学理论体系,为...
  • 作者:葛天任
  • 全文[ PDF 1822317.0 KB ] 2024.11(1):211-226  共有 767 人次浏览
  • 恩义终难断:传统中国的“大义灭亲”——以“石碏杀子”案及历代评析为中心
  • [摘要]传统中国存在很多“大义灭亲”行为,《左传》记载的“石碏杀子”为其“祖述”案例。历代君相、文人士夫针对此案,结合各自所处的时势,从策略、居心到影响所及的风俗,有褒贬悬殊的评判。“大义灭亲”正当性之小大一则取决于“灭”与“被灭”者之间的伦常尊卑关系;二则取决于该行为所欲成就之“大义”的内容。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并最终趋于独裁之势,君臣大义几获垄断地位。即便如此,因大义灭亲“残骨肉”“陷良臣”“杀子孙”“害兄弟”,始终未获得充足的正当性,盖人于天地之间,恩义终难断。
  • 作者:李启成
  • 全文[ PDF 3921984.0 KB ] 2024.11(1):183-210  共有 1047 人次浏览
  •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危机及其批判
  • [摘要]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危机日益严峻。工具理性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内核,剥削性积累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工具理性逐渐使资本主义现代化走向进步的对立面,剥削性积累更是全面引发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危机。资本主义现代化伴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全球扩张,其真正目的是推行大国霸权。资本主义现代化不仅加剧了两极分化的社会危机,还隐含着巨大的精神危机;既加速了摧毁和平的战争危机,又蔓延着事关人类未来的生态危机。究其根本,上述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区别,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
  • 作者:孟献丽 李振国
  • 全文[ PDF 2178198.0 KB ] 2024.11(1):165-182  共有 1072 人次浏览
  • 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价值虚无主义批判与超越
  • [摘要]价值虚无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内生性危机,它颠覆了神圣的本源,瓦解了共善的目的,遮蔽了质性的价值。资本逻辑自身存在着通约效应、占有剩余、自我否定三大机制,进而使价值虚无主义不仅向各个领域逐渐蔓延,亦在各个时期发生流变,以致后危机时代在国家的层面表现为消费主义的能指拜物教、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解构主义的哲学范式,也在国际的层面呈现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与权力独占所导致的规则的垄断。只有超越资本主义“原子化”的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文明形态中实现联合性的共在,这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本质性危机,才能...
  • 作者:刘宇
  • 全文[ PDF 1887502.0 KB ] 2024.11(1):150-164  共有 649 人次浏览
  • 平台经济反垄断:国际实践与经验启示
  • [摘要]近年来,平台经济发展迅猛,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出现平台企业寡头化、资源配置不均、资本无序扩张、抑制社会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为确保平台经济领域的公平竞争与健康发展,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界定市场支配地位、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打破平台经济领域进入壁垒、抑制平台经营者集中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和相关立法,对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进行严格监管。系统梳理和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台经济发展实践与反垄断经验,可以为我国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作者:龚雪 荆林波
  • 全文[ PDF 1606976.0 KB ] 2024.11(1):137-149  共有 1009 人次浏览
  • 互联网、媒体、通信产业的竞争与融合——基于平台理论的解释
  •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自媒体、社交媒体、即时通信等创新服务,使得互联网成为融合通信和媒体服务的重要信息网络。这种现象模糊了互联网与传统媒体、通信产业的边界,给反垄断分析、经济统计和政府监管带来了挑战。因此,研究融合的动力和过程不仅有助于理解相关的经济现象,也能为监管与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导致的功能性融合以及产业政策的放宽打破了互联网、通信网络和媒体网络平台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不同信息平台之间的竞争;互联网平台具有更大的网络效应,其竞争优势来自成本、平台规模...
  • 作者:黄浩
  • 全文[ PDF 2023736.0 KB ] 2024.11(1):119-136  共有 970 人次浏览
  • 平台企业数据安全治理研究
  • [摘要]平台企业以数据资源为核心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但也造成了隐私泄露、数据滥用、行业损害等方面的安全问题,甚至会危害到国家安全。这些问题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由数据的脆弱性、资本的逐利性、技术的非对称性和规则的不完备性决定的。为加强平台企业数据安全治理,必须处理好静态安全和动态安全、绝对安全和相对安全、局部安全和整体安全、维护安全和塑造安全的关系;要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诉求,实现多重目标协同推进;要形成政府治理、社会组织治理、公众治理、平台企业自治、全球治理协同配...
  • 作者:原磊
  • 全文[ PDF 2053009.0 KB ] 2024.11(1):103-118  共有 995 人次浏览
  • 论“善意原则”在国际环境争端解决中的适用
  • [摘要]作为一般法律原则,“善意原则”往往在相关案件事实尚无直接证据支持而需以间接证据加以佐证或国际环境条约及国际习惯存在空白的情况下适用于国际环境争端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该原则适用于制定解释性规则或程序规则及确立实体环境权利与义务的情形。在国际环境争端解决中适用“善意原则”不仅有利于衡平国家环境权利与义务,亦可对秉持环境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各异的国家及国家集团凝聚全球环境共识、达成相关国际环境协议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作者:林灿铃 张玉沛
  • 全文[ PDF 2396527.0 KB ] 2024.11(1):81-102  共有 1374 人次浏览
  • 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理路
  • [摘要]为“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这一重要任务,必须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进程。在此进程中,需要实现从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事理”到自然保护地体系“法理”的有效转化,即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科学认知为前提,以构建“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为目标,实现“自然保护地立法的体系化”。作为一种区别于行政区域空间的自然地理空间,自然保护地立法应定位于生态环保法律体系中的生态区域保护立法,以该特殊空间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为保护对象,塑造多...
  • 作者:吕忠梅 刘佳奇
  • 全文[ PDF 2089349.0 KB ] 2024.11(1):63-80  共有 923 人次浏览
  • 论国际关系史中的平等观念与文明互鉴
  • [摘要]近代以来,平等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长期缺失,但不断有争取平等的各种努力及其追求。针对“文明冲突论”,强调文明对话、文明交流和文明互鉴,是学界应该探讨的问题。考察国际关系史中的平等观念与文明互鉴,需要从国际交往的历史角度审视“平等”和“文明”两种现象,探讨国际传播中的平等观念、文明的定义与文明对话,强调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当前,文化交流中还存在一些不良倾向,且文明的物化标准颇不适当,需从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以及人与自身的矛盾三个层面重新定义文明。
  • 作者:李安山
  • 全文[ PDF 10999175.0 KB ] 2024.11(1):44-62  共有 1641 人次浏览
  • 智能时代:东方文明的时代
  •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是西方文明主导的时代,未来的时代将是东方文明主导的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智能技术革命不应归入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应从工业革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阶段——智能革命阶段。从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角度分析,智能革命时代有利于东方文明的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成为世界的主导文明的原因之一是西方人的分析性思维方式有利于开发和利用“物能”。智能革命以来东方主要国家能够与西方发达国家并行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东方人的综合性思维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智能”。在智能革命时代,东方国家应该有自...
  • 作者:何星亮
  • 全文[ PDF 1774391.0 KB ] 2024.11(1):27-43  共有 1160 人次浏览
  •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概念体系及其基本特征
  • [摘要]法治概念是法学认识的思想结晶和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前提性要素。法治概念体系则是由一系列法学/法律/法治概念组建而成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法学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根本性、结构性和体系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法治思想视野宏阔、内涵丰富、逻辑严密、论述深刻,在“法治”这个具有本源性、根本性、标识性意义的概念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由法治核心概念群、法治基本概念群、法治重大概念群和法治派生概念群等组成的法治概念体系。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守正创新...
  • 作者:李林
  • 全文[ PDF 2291789.0 KB ] 2024.11(1):5-26  共有 947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