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局部冲突、经济制裁对宏观金融的影响研究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总体局势趋于和平稳定,经济金融一体化不断深入,全球金融部门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局部冲突并没有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发展而逐渐减少,而是以恐怖主义、经济制裁等新形式逐步蔓延。21世纪以来,地区冲突、国家内战以及恐怖袭击事件频发,同时,经济制裁作为新时期应对冲突和战争的常规手段被频繁使用,以上种种均对国际及各国宏观金融发展与稳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与影响。对局部冲突对宏观金融冲击渠道、影响方式以及经济制裁的效力、影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评述和展望,可以为我国在复杂...
- 作者:刘澜飚 白羽 齐炎龙
- 全文[ PDF 14293308.0 KB ] 2023.10(5):43-65 共有 560 人次浏览
|
|
- 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务。要完成相应的改革任务,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收入分配制度不动摇,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并进一步规范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机制,这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制度基础;必须全面落实三次分配制度体系,规范运用三次分配的激励作用与公平功能,这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关键举措;必须全力消除机会不平等,缩小二元体制等造成的机会差异,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奠定基础,下大力气...
- 作者:陈宗胜
- 全文[ PDF 9654639.0 KB ] 2023.10(5):1-16 共有 946 人次浏览
|
|
- 本雅明“意象化思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
- [摘要]与同时代西欧各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有所不同,本雅明既反对以实证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以激进政治和历史进化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他用了一种独特的“意象化思辨”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辩护。本雅明将“潜存的超验意志”纳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主张以批判性、反思性与非体系性的意象化思辨,激发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大众和无产阶级重新认识共产主义,突破历史宿命论,将革命契机置于当下,使共产主义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聚合形式,完成人类解放之道路。
- 作者:丁燃
- 全文[ PDF 1609864.0 KB ] 2023.10(4):229-241 共有 1888 人次浏览
|
|
- 海湾地区安全局势的特征、趋势及中国参与治理的路径探析
- [摘要]海湾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享有“世界油库”之称,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地缘战略位置十分优越。鉴于海湾地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性,该地区成为各种国际和地区势力角逐的热点地区。长期以来,安全问题是海湾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其安全局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海湾地区安全问题呈现代理人化、跨区域发展以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叠加交织和互相转化等特征。海湾地区安全局势动荡的主要根源包括边界和领土争端、地区国家对地区领导权的争夺、宗教派系之争和大国干涉等,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盘根错节。近...
- 作者:仝菲
- 全文[ PDF 2341409.0 KB ] 2023.10(4):211-228 共有 1975 人次浏览
|
|
- 气候变化对中东的复合安全威胁及其应对
- [摘要]中东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十分脆弱,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长时段和结构性的变量,对中东国家造成“复合型”的安全挑战。沿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国家稳定与安全的光谱,气候变化逐渐由低政治的环境安全问题转变为高政治的安全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呈现出从直接到间接的转化,形成气候—干旱—社会矛盾加剧以及国际水源争夺两种主要作用机制。中东国家普遍加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承担相应的气候责任,着力推动减排去碳,发展清洁能源,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但中东作为主要的化石能源产地,尚未完成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在参与全球气候...
- 作者:闫伟 刘爱娇
- 全文[ PDF 2400334.0 KB ] 2023.10(4):188-210 共有 1176 人次浏览
|
|
- 数字贸易规则谈判与中国利益
- [摘要]随着信息和数据流动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的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数字贸易规则成为全球经贸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议题。首先,通过对目前多边框架内的207份WTO电子商务提案、48份WTO“电子商务联合倡议”提案、《WTO电子商务谈判合并文案》进行全样本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美国、欧盟等核心经济体在WTO框架内就数字贸易规则谈判的谈判目的、谈判导向、谈判模式、机制路径、谈判焦点,以及特殊差别待遇原则均存在显著差异。其次,《WTO电子商务谈判合并文案》是WTO未来开展数字议题谈判的基础,反映了核心经济体数字产业发展程度、开放水...
- 作者:高疆 盛斌
- 全文[ PDF 1935944.0 KB ] 2023.10(4):171-187 共有 1316 人次浏览
|
|
-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研究
- [摘要]产业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基础决定了一国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主要的协同效应来看,产业基础的内涵可以细分为产业技术基础、产业组织基础、产业创新基础以及产业服务基础四个维度。我国产业基础现代化的目标在于适应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新格局。与美国相比,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晚。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我国与美国之间技术差距不断拉近,但是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美国实施的一系列科技霸权行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安全可控水平,可以...
- 作者:肖旭 戚聿东
- 全文[ PDF 3308551.0 KB ] 2023.10(4):147-170 共有 1522 人次浏览
|
|
- 统筹“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
- [摘要]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以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能源转型势头良好,能源安全水平得到提升。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以及对能源安全的日益重视,为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提供了良好契机。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使中国经济增长仍不能与能源消费强脱钩,诸多技术瓶颈仍制约着中国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体制机制短板和世界能源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大也使中国在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面对上述形势,同时吸取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
- 作者:张友国 蒋鸿宇
- 全文[ PDF 3222471.0 KB ] 2023.10(4):121-146 共有 2003 人次浏览
|
|
-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研判、特征事实与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语言”。探索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保持战略主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指出,减碳目标方面,中国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加大减碳政策力度,以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通过加速绿色投资、充分发掘绿色消费潜力,缓解碳约束趋紧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经济转型方面,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实现“相对脱钩”,但未实现“绝对脱钩”,需要警惕“相对脱钩”可能引起的管控放松。能源转型方面,能源结构呈清洁化趋势,但新能源消纳和煤炭清洁高...
- 作者:史丹 史可寒
- 全文[ PDF 3069010.0 KB ] 2023.10(4):95-120 共有 2223 人次浏览
|
|
- 净零碳转轨发展与多赢协同
-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命题,但“双碳”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模式、技术与机制体制上的弊端,阻碍了净零碳转轨进程。中国净零碳转轨的提质增速需放弃原有的碳思维,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服务,以能源生产侧与消费侧实现能级转换为支撑,加快推动化石能源的有序退出。从多赢协同的视角出发,净零碳转轨还需加快转变原有的发展范式,夯实原创核心技术,通过能源供需市场“去中心化”、分布式与扁平化发展,加快释放零碳转型的发展动能,为推动中国碳中和进程提供根本保障。
- 作者:潘家华 魏晓楠 孙传旺
- 全文[ PDF 1914434.0 KB ] 2023.10(4):80-94 共有 1970 人次浏览
|
|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外部风险、挑战与应对”专题笔谈
- [摘要]“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面临巨大的外部风险与挑战,同时中国的新发展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2023年上半年,《世界社会科学》编辑部举办“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外部风险、挑战与应对”学术座谈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担任主持人,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作者:杨光斌 王正毅 吴志成 唐永胜 戴长征 赵可金
- 全文[ PDF 4445842.0 KB ] 2023.10(4):41-79 共有 2977 人次浏览
|
|
- 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与实践
- [摘要]当前,全球性气候变化进入非常时期,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充分把握国内和国际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创新性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注入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坚持“天人合一”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多边...
- 作者:仇华飞
- 全文[ PDF 2235448.0 KB ] 2023.10(4):22-40 共有 1274 人次浏览
|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评估与展望
-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及其研究近年来大致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主流媒体平台、学术期刊和组织机构等进行的报道评述、分析讨论和回应资鉴;二是我国外事和党政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等开展的对外传播工作。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表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践行已经嵌入相关议题的各种重要国际场合并获得日渐凸显的“传播兴趣点”地位。但这种国际传播的现实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蕴含其中的复杂结构和动力机制的科学认识也需要深入研究。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
- 作者:郇庆治
- 全文[ PDF 1932553.0 KB ] 2023.10(4):5-21 共有 2015 人次浏览
|
|
- 从共通走向共识:国际传播跨学科基础理论引入与研究进路
- [摘要]以人类情感和伦理共通为基础建立具有更多共识可能的国际沟通与合作,有助于拓展国际传播新范式与新路径。从“他者”理论视角找寻与“自我”陈述相关联的内容并进行连接,建立更多共感、共识、共享的部分,会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的效能及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从西方哲学和文化研究相关理论中探取三个与传播和交流有关的部分,通过康德美学“审美共通感”,揭示情感及表象的形式特征,达到普遍传达的能力,进而构建人类审美判断共情基础与沟通可能;相比于“审美共通感”强调的可转达性和可沟通性,哈贝马斯提出的“理想言辞情境”则将“共通...
- 作者:王鑫
- 全文[ PDF 8575905.0 KB ] 2023.10(3):226-240 共有 1676 人次浏览
|
|
- 大众狂欢与专家之死:当代美国反智主义的源起与影响
- [摘要]反智主义代表着美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面向,是理解美国文化冲突的又一视角,也是剖析美国民主困境的全新维度。虽然从本质上来说,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思潮,更多的只是表现为一种态度、立场、行为或文化,但它反感思想、排斥知识、怀疑知识分子、反精英、反体制,具有显著的多面性、矛盾性、复杂性、异化性和后现代性特征。美国反智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既受历史传统影响,也有时代因素推动,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反理性主义对精神世界的占据、反精英主义对知识分子的排斥、实用主义对智识作用的怀疑、大众教育对平等...
- 作者:庞金友 李欣颖
- 全文[ PDF 11311404.0 KB ] 2023.10(3):207-225 共有 1681 人次浏览
|
|
- 域外调解的类型范式及其变迁的思想之根:基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
- [摘要]调解的类型范式研究是ADR研究的一个羸弱部位。对调解类型范式的理解,需要系统梳理域外主要调解范式的基础理论,并试图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勾勒或洞察调解类型范式变迁的思想之根。在整体性视角的回溯中可以发现,调解范式的变迁深植在人类思想变迁的内部,贯穿于从具有启蒙意义的专家权威到高度个体化、碎片化、平等的具在生命方式这一人类社会在过去一百余年的变迁过程。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构成了转化型调解范式的思想之根。这使得我们对调解类型学的理解超越了平面的归纳维度,而具有了价值澄明的意义。
- 作者:熊浩
- 全文[ PDF 10836961.0 KB ] 2023.10(3):189-206 共有 1101 人次浏览
|
|
- 人类学范式的比较法研究:特点与启示
- [摘要]作为社会—文化人类学分支的法律人类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比较法研究。但是对于人类学的比较法研究,传统比较法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法学与人类学在比较法领域没有太多正式的交流和对话。由于学科分立,作为“综合学科”的人类学必然会涉足法律现象。自19世纪末的一百多年来,致力于探索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学始终对比较法抱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人类学比较法研究的对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早期侧重于非西方法和不成文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扩展至全球法律多元。人类学研究比较法主要使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而搭建民族志...
- 作者:王伟臣
- 全文[ PDF 9737674.0 KB ] 2023.10(3):172-188 共有 1554 人次浏览
|
|
- 2022年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回顾与前瞻
- [摘要]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在2022年既遵循原有传统,又聚焦中国共产党新的实际,注重海外与国内研究的互动,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聚焦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引领开辟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抗击新冠疫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及优势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也形成了新认识。这些认识在深化海外中共研究、引领塑造海外“中共观”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这一研究也呈现出新的态势:海外中共研究在引领塑造新时代海外“中共观”方面作用更加突出;海外中共研究进一步深化,研究主题愈加...
- 作者:韩强 王野 王悦
- 全文[ PDF 10768635.0 KB ] 2023.10(3):155-171 共有 1236 人次浏览
|
|
- 破除“唯论文”后的科研评价改革探索——国外高校科研评价的实践与启示
- [摘要]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破除“唯论文”的科研评价改革文件。如何将政策文件中倡导的多元评价、分类评价等评价导向在高校的科研评价实践中落实,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科研评价改革走在前列的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和挪威等国通过各自的高校评价改革实践,在兼顾多元评价主体、细化影响力评价体系、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实行学科分类评价方法、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等方面发展出了值得借鉴的国际经验与有效做法,能够为我国这方面的探索提供启示。结合我国的科研评价实际及改革发展方向,对各国高校科研评价的实践进行比...
- 作者:张琳 韩钰馨
- 全文[ PDF 10644572.0 KB ] 2023.10(3):136-154 共有 1899 人次浏览
|
|
- 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与学术评价研究——“挪威模型”的内容构成与应用启示
- [摘要]【提要】科研经费管理与学术评价是相关部门调控和激励科研活动的主要手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配置科研经费作为科研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在欧洲多个国家被广泛采用的“挪威模型”为此提供了借鉴思路。结合我国科研经费分配方案的现状,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挪威模型”对我国科研管理与学术评价的启示。
- 作者:杨立英 廖宇 刘敬仪
- 全文[ PDF 6428066.0 KB ] 2023.10(3):124-135 共有 1865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