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画,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和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重大论题,具有重大意义。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着力点、战略协同性和过程包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持续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
- 作者:黄群慧
- 全文[ PDF 1277436.0 KB ] 2023.10(2):5-19 共有 1622 人次浏览
|
|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地体现为新产业革命与城乡差距之间的矛盾。新产业革命不再具有以往产业革命增加产业分支、扩大产业体系、吸收大量劳动力、提高自然资源重要性等效应,而是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创出新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出现了减低自然禀赋重要性、排出劳动力、产业体系瘦身、增长区域窄化等负向效应。这种双重效应,使得城乡差距在新产业革命进程中出现不断扩大的可能,构成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城乡差距也因此对新产业革命具有双重效应,构成其矛盾的另一方面。新产业革命与城乡差距之间不是舍此取彼的替代...
- 作者:赵儒煜
- 全文[ PDF 1243827.0 KB ] 2023.10(2):20-33 共有 3820 人次浏览
|
|
-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合理借鉴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观、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观、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多边主义的生态政治观、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观,为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
- 作者:曹辉 李包庚
- 全文[ PDF 1276685.0 KB ] 2023.10(2):34-47 共有 2381 人次浏览
|
|
- 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方案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
- [摘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不仅没能纾解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本身之间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二者的冲突并为解决这一问题增添了新的难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和解”方案,对于消解资本逻辑对人的剥削和对自然的破坏,探索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以“两个和解”为核心的解决西方现代化弊端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新发展,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理论指南和实践方略,也为人...
- 作者:杨仁忠 吴颍
- 全文[ PDF 1255878.0 KB ] 2023.10(2):48-61 共有 1750 人次浏览
|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评估与展望
-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及其研究近年来大致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主流媒体平台、学术期刊和组织机构等进行的报道评述、分析讨论和回应资鉴;二是我国外事和党政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等开展的对外传播工作。这两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表现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践行已经嵌入相关议题的各种重要国际场合并获得日渐凸显的“传播兴趣点”地位。但这种国际传播的现实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蕴含其中的复杂结构和动力机制的科学认识也需要深入研究。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
- 作者:郇庆治
- 全文[ PDF 1932553.0 KB ] 2023.10(4):5-21 共有 1759 人次浏览
|
|
- 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与实践
- [摘要]当前,全球性气候变化进入非常时期,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充分把握国内和国际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创新性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注入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坚持“天人合一”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多边...
- 作者:仇华飞
- 全文[ PDF 2235448.0 KB ] 2023.10(4):22-40 共有 1033 人次浏览
|
|
- 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务。要完成相应的改革任务,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收入分配制度不动摇,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并进一步规范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机制,这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制度基础;必须全面落实三次分配制度体系,规范运用三次分配的激励作用与公平功能,这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关键举措;必须全力消除机会不平等,缩小二元体制等造成的机会差异,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奠定基础,下大力气...
- 作者:陈宗胜
- 全文[ PDF 9654639.0 KB ] 2023.10(5):1-16 共有 828 人次浏览
|
|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制度、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网络安全和网络强国、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事...
- 作者:赵剑英
- 全文[ PDF 13990197.0 KB ] 2023.10(6):5-30 共有 1327 人次浏览
|
|
- 西方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简析
- [摘要]100多年来,西方文化人类学形成过众多的学派,提出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影响较大的有文化进化论(分为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两种)、文化传播论、历史特殊论、社会决定论、功能理论、文化与人格理论(又称心理人类学理论)、结构理论、文化象征论和族群理论等。本文就西方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的要点和特征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和分析。
- 作者:何星亮
- 全文[ PDF 2086488.0 KB ] 2023.10(1):76-96 共有 2176 人次浏览
|
|
- 叩问生活之道——散论影像民族志的人类学理想和形式
- [摘要]本文以近期影像民族志和影视人类学中的一些现象为例,在人类学目标与艺术的关系下讨论“形式”为本的影像民族志。本文所谈的影像民族志“现象”指民族志纪录片“故事—形式化”和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电影中出现的强调“社会情景”现象。这些现象也出现在其他与人类学关联的艺术研究中,例如戏剧的人类学研究等。最后以两个案例来讨论本文所称之“形式”问题:第一个案例讨论“用巫师的语言书写巫技”的影像民族志如何可能;第二个案例则关涉追溯村民自治真相的形式性问题。
- 作者:朱晓阳
- 全文[ PDF 2324870.0 KB ] 2023.10(1):97-114 共有 1600 人次浏览
|
|
- 论人类学民族志范式的转换与创新
- [摘要]民族志写作的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学学科本身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创新。民族志学术范式的转换与人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密切相关。今后,我们需要建构实践指向为路径的民族志范式,在民族志书写上需要探索新范式和新规范。本文认为人类学理论创新和民族志新范式的建构,应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从学科内部改进传统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从而将人类学的理论水平推向新的高度;二是需要积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成果,促进人类学理论及民族志自身的范式转换和创新发展。
- 作者:色音
- 全文[ PDF 1251788.0 KB ] 2023.10(1):115-125 共有 1635 人次浏览
|
|
- 论区域社会的主体生成——以中国—东南亚人类学的知域扩展和交互性为例
-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深化,中国人类学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即如何通过海外社会文化研究来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认知,推动区域社会共同体在知识界与大众观念中的成型。在区域社会的形成过程中,需要解决关于认知主体的根本问题——我是谁?你是谁?我们是谁?通过检验近现代中国知识界从“南洋”到“东盟”的区域社会话语的嬗变,以及中国—东南亚人类学界的隔阂与互视,我们将看到自我中心观如何限制了人类学的文化批评潜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推动区域社会的主体生成:一方面,需要从知识范畴扩展知域类型,通过跨国区...
- 作者:龚浩群
- 全文[ PDF 1886901.0 KB ] 2023.10(1):126-141 共有 910 人次浏览
|
|
- 历史书写应否包含道德评判?——现代史学观念转向一瞥
- [摘要]1824年,德意志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在其处女作中指出,历史书写需要走出道德训诲的传统,力求“如实直书”,客观治史。20世纪30年代,美国史家查尔斯·比尔德将兰克的信条贬为“高尚的梦想”,此后历史书写能否包含道德评判成为史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腥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残暴,现代史家逐渐认定历史的书写必然承载一种道德责任感:史家需要同时面对生者和死者,因此历史与道德紧密相连,无法切割。但与后现代主义理论不同的是,他们并不认为历史书写可以随心所欲;相反,当代史家最新的努力是在摒弃以兰克...
- 作者:王晴佳
- 全文[ PDF 2351193.0 KB ] 2023.10(1):203-221 共有 1917 人次浏览
|
|
- 当代法国思想三论:动物、技术与日常生活
- [摘要]在现代学术界,法国思想是一个独特的类别,总是以前瞻与深刻的方式面对世界的新变化,并提出系统的理论。近些年,现代性批判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逐渐消失,法国思想界希望从全新的视野分析这个世界的变化,既包括宏观视野,例如动物与人类中心主义、技术与现代人的处境等,也包括微观视野,例如异化与个体叙事、日常生活与历史本体论等。在创造理论的过程中,法国思想界表现出了多学科的思维,试图消除分科制度所导致的弊端,将现代人的存在状况作为分析前提,从而回应现代人所面临的新情况。
- 作者:徐前进
- 全文[ PDF 2415352.0 KB ] 2023.10(1):222-241 共有 1927 人次浏览
|
|
- 当代法国思想三论:动物、技术与日常生活
- [摘要]在现代学术界,法国思想是一个独特的类别,总是以前瞻与深刻的方式面对世界的新变化,并提出系统的理论。近些年,现代性批判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逐渐消失,法国思想界希望从全新的视野分析这个世界的变化,既包括宏观视野,例如动物与人类中心主义、技术与现代人的处境等,也包括微观视野,例如异化与个体叙事、日常生活与历史本体论等。在创造理论的过程中,法国思想界表现出了多学科的思维,试图消除分科制度所导致的弊端,将现代人的存在状况作为分析前提,从而回应现代人所面临的新情况。
- 作者:徐前进
- 全文[ PDF 2415352.0 KB ] 2023.10(1):222-241 共有 1885 人次浏览
|
|
- 中国之治的价值内涵与世界贡献——兼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 [摘要]“中国之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动而独特的表达。中国之治超越了西方理论的“政治现代化”路径,破解了现代化和民主化“悖论”。中国之治遵循了制度与道路的规定性,也重视实践的能动性,以相对灵活、及时有效的关键之策推动改革。中国之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彰显了大国治理的韧性精神与价值追求。在当今世界,中国之治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有机统一,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样态,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长的丰厚土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视角,跳出西方话语及逻辑假设,提出和回应时代性、民...
- 作者:张树华 王阳亮
- 全文[ PDF 1303535.0 KB ] 2023.10(2):62-74 共有 1704 人次浏览
|
|
- 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三重维度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同文明观之争在全球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明所呈现出的持久稳定与不断创新的有机统一、坚守自主与体现包容的有机统一、追求和平与敢于斗争的有机统一,既是植根于中华文明基因、血脉、灵魂层面的精神特质,也是植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因、血脉、灵魂层面的精神特质,同时还是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基业长青的重要“密码”。新时代的中华文明观所展现出的高度的包容与良善、非凡的韧性与...
- 作者:景向辉
- 全文[ PDF 1249325.0 KB ] 2023.10(2):75-87 共有 1800 人次浏览
|
|
- 中国古代社会的资本治理及其启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视域下的资本
-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治理思想和实践。通过对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梳理,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很早形成了对资本正反作用的辩证认识,而且在传统经济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对民间资本和官营资本的不同态度。与此同时,由于认识到了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政治、经济风险,中国古代政府探索了一套包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层面的治理措施。传统社会资本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我国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 作者:张晓晶 王庆
- 全文[ PDF 0.0 KB ] 2023.10(2):135-147 共有 1776 人次浏览
|
|
- 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运动的新特点
- [摘要]21世纪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运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资本形态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数字资本,其有望成为数字资本主义阶段的主导资本形态;在生态危机持续加剧的背景下,自然资本被大力鼓吹;金融资本在遭遇挫折后迅速恢复,并与前两种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剩余榨取机制看,资本日益脱离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转变为食利资本,主要以利息、租金等方式获利。最后,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化的深入发展,资本逻辑全面展开,主导了从日常生活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
- 作者:胡乐明 李连波
- 全文[ PDF 1311207.0 KB ] 2023.10(2):148-164 共有 1439 人次浏览
|
|
- 反外国制裁的司法维度展开
- [摘要]域外经验表明,通过处理涉制裁民事纠纷,法院不仅可以为受制裁影响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济,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法院地国反制裁法律的实施效果。现阶段,人民法院在我国反外国制裁体系中的作用尚未得到重视,面临法律制度与规则供给不足、司法理念相对保守及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反外国制裁的司法维度短板日益凸显。鉴于此,须明确和加强人民法院在我国反外国制裁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促进人民法院积极发挥涉外司法权能,在涉制裁民事纠纷中妥善解决外国制裁的定性、管辖权,外国制裁法的域外效力及相关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等事项,不断完善...
- 作者:霍政欣 陈锐达
- 全文[ PDF 1519627.0 KB ] 2023.10(2):165-193 共有 111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