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是”与“非”:柯林斯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评析
  •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外学者重要的研究对象。法律作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它的定位、作用以及同其他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时不可避开的话题。英国法学家休·柯林斯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理论模式为基点,在对经济决定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柯林斯指出了法律的经济主义解释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对法律产生机制的描述和“实践”“意识形态”等诸要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法律在生产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以...
  • 作者:苗小露
  • 全文[ PDF 1017.0 KB ] 2019.6(5):124-130  共有 4501 人次浏览
  • 论霍布斯的正确理性概念
  • [摘要]从《法律要义》到《论公民》,再到《利维坦》,霍布斯的正确理性概念前后一致、完整统一。霍布斯表明,正确理性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也不是一种永不出错的官能,而是一种推理行为,一种对语言序列的计算行为。合乎正确理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从被经验证明毋庸置疑的原则出发进行推理;不被感官所骗;避免含糊的言辞。霍布斯强调,私人的正确理性不能作为衡量所有人行为的共同尺度,公民必须把国家理性看作正确理性,按照国家的法律也即民法行事。
  • 作者:赵柯
  • 全文[ PDF 1103.0 KB ] 2019.6(5):116-123  共有 3887 人次浏览
  • 试析民族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与意识形态建构——以波兰法律与公正党为例
  • [摘要]在现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民族民粹主义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这在中东欧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波兰法律与公正党为例,其主要形态是“民族—保守的民粹主义”,即民粹主义往往以民族主义为形式,民族主义往往以民粹主义为内核,将作为民族、族群的人民与作为普通人、大众的人民相结合,将波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相结合,既反对“自由民主”,也反对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从总体上看,法律与公正党的兴起代表了中东欧民族民粹主义的发展势头,在目前欧洲民主衰退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民族民粹主义仍旧是可供民众选择的...
  • 作者:来庆立
  • 全文[ PDF 1229.0 KB ] 2019.6(5):108-115  共有 4275 人次浏览
  • 人工智能时代的西方政党政治:机遇、发展与困境
  •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生系统,日益影响国家、社会、民众的互动方式,乃至于改变现代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一些西方政党意识到人工智能给政党治理、政治沟通及政治社会化带来的机遇,纷纷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进行政党动员、沟通、选举、营销和政治参与,并把人工智能运用到政策评估、政治协同、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效果。但不得不指出,由于政党缺失对技术的驾驭能力,也面临着新型数字鸿沟、资本依赖、信息风险等新困境。
  • 作者:孙会岩 郝宇青
  • 全文[ PDF 1201.0 KB ] 2019.6(5):101-107  共有 3759 人次浏览
  • 西方政党基层组织建设初探:变局、挑战与应对
  • [摘要]对于任何政党而言,基层组织(party on the ground)都是其存在、发展与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政党在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壮大期后便迅速陷入长期的总体衰败进程。冷战结束后,西方政党在组织建设层面又开始不断面临意识形态、社会认同、互联网与新媒体变革等多重危机与挑战。对此,西方政党围绕组织建设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与变革。
  • 作者:赵卫涛
  • 全文[ PDF 1270.0 KB ] 2019.6(5):93-100  共有 4115 人次浏览
  • 政党概念的“大西洋分歧”与利基政党对传统政党概念范式的冲击
  • [摘要]政党的出现是西欧和北美政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尽管英国和美国都是政党政治的先发国家,但是二者对于政党的认识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将其称为政党概念的“大西洋分歧”。进入20世纪后,西方学者一直在试图弥合政党概念的大西洋分歧,从而达成政党概念的研究共识。然而随着利基政党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以选举为核心的政党概念范式又遇到了新的冲击。在21世纪,我们需要从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视角来思考政党的当代使命。欧洲中心论下的政党概念范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学术界也需要从更加开放和宽广的视角来理解政党。
  • 作者:张春满
  • 全文[ PDF 1091.0 KB ] 2019.6(5):85-92  共有 4394 人次浏览
  • 中国情境下政党研究的话语建构
  • [摘要]学术与政治的张力是中国政党研究的突出困境。不论从学科构建、理论贡献还是比较研究出发,加快建构中国政党研究话语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政党研究的话语建构,需要兼顾中国政党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政治性与学理性、普适性与国别性等关系,既要能够找到平衡,又要能够解构现实。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充分关照中国政党的特殊性,包括制度传统、政党规模、执政机制与执政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比较吸收政党的通约性理论框架,比如政党中心论、政党适应性、政党自主性、政党制度化等,突出对中国政党问题的理论解构。
  • 作者:陈家喜
  • 全文[ PDF 1212.0 KB ] 2019.6(5):77-84  共有 3825 人次浏览
  • 国际发展援助中非政府组织如何协同建构国家软实力——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
  • [摘要]社会组织“走出去”促进民心相通、提升国家软实力成为新时期我国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实践命题。在发达国家经验中,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国际发展援助是否必然就能协同国家软实力的建构?NGO的协同作用有什么样的实现路径?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对国外研究的分析、梳理,以及相关案例和数据表明:NGO对提升发达国家软实力发挥了重要的协同作用;根据发达国家政府和NGO在国际发展中的关系可区分代理式、共生式和互补式三类协同路径;发达国家NGO协同构建国家软实力存在一定条件,包括共享的底层价值观、组织间协调、相对独立的主体性以及...
  • 作者:安姗姗 蓝煜昕
  • 全文[ PDF 1283.0 KB ] 2019.6(5):68-76  共有 4729 人次浏览
  • 日本非政府组织的对外援助活动及对我国的启示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在致力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外援助,将其作为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政府层面之外,以非政府组织(NGO)为代表的民间层面开展的对外援助活动卓有成效,逐渐形成了十分鲜明的日本特色,主要表现在:援助项目具体、细微、可操作;网络NGO在对外援助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政府对NGO的国际奉献和国际援助活动不但建立了对话协商机制,还在资金上予以支持;NGO与外务省、地方自治体、企业、大学、志愿者以及受援助国的NGO等建立起了“多元协作”的伙伴关...
  • 作者:胡澎
  • 全文[ PDF 1470.0 KB ] 2019.6(5):59-67  共有 5014 人次浏览
  • 美国非营利组织从事对外援助的有利条件
  • [摘要]在美国,对外援助既包括官方对外援助,也包括规模更大的民间对外援助。美国大量非政府组织参与对外援助,既包括与政府机构合作的官方对外援助活动,也包括民间对外援助活动。美国非营利组织从事对外援助,得益于建立在诸多社会基本面因素上的物力、人力、组织和运行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近年来,美国社会基本面出现一些新变化,正在对这些条件形成值得探讨的影响。
  • 作者:王欢
  • 全文[ PDF 1515.0 KB ] 2019.6(5):48-58  共有 4397 人次浏览
  • 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参与对外援助的制度吸纳与政策支持——基于美英德日法五国的比较分析
  • [摘要]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与法国是发达国家中位列世界前五的对外援助国家,对这五个国家的比较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在发达国家对外援助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从对五国的比较分析来看,这五个国家从战略性文件与立法保障、资金支持、执行机构、协作机制等几个方面,为社会组织参与本国的对外援助以及海外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达到高度的制度吸纳水平。
  • 作者:蔡礼强 刘力达
  • 全文[ PDF 2134.0 KB ] 2019.6(5):31-47  共有 3734 人次浏览
  • 面向新时代的海外当代中国研究
  • [摘要]编者按:本期《国外社会科学》出刊之际,正值新中国70华诞。立足新时代,观照70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外当代中国研究面临怎样的挑战?有着哪些机遇?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前所未有的关注、赞赏和质疑,我们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在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为此,本刊邀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魏海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唐洲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
  • 作者:魏海生 唐洲雁 张树华
  • 全文[ PDF 1715.0 KB ] 2019.6(5):21-30  共有 5437 人次浏览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 课题生成逻辑研究
  • [摘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世界社会主义波澜壮阔历史发展的科学反映,是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逻辑的深刻体现。从理论逻辑上看,它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从现实逻辑看,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解决中国现实发展中遇到的最重大问题、最深层问题的思想指引。
  • 作者:王珊珊 辛向阳
  • 全文[ PDF 1047.0 KB ] 2019.6(5):14-20  共有 4511 人次浏览
  • 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 [摘要]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亚洲各国就有着文明交流互鉴的传统,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亚洲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成为推进全球治理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基于当今亚洲发展的现实,本文认为,应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倡导新时代亚洲文明观建设,以此为世界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推进新型全球治理和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 作者:王灵桂 徐轶杰
  • 全文[ PDF 1574.0 KB ] 2019.6(5):4-13  共有 4898 人次浏览
  • 全球国际关系学与中国的进路
  • [摘要]2019年被普遍视为国际关系学科(IR)建立100周年。过去多年间,IR是以欧洲和美国为考察对象,理论的建构也是从欧美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当前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关系学正在成为一个更具有全球性的学科领域,或一门全球国际关系学(Global IR)。从大趋势看,IR正在从西方的或基本是西方的学科发展为一门全球性的学科,而中国正在成为其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建设“中国学派”的主张和努力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也在国际上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 作者:任晓
  • 全文[ PDF 1054.0 KB ] 2019.6(4):141-147  共有 3813 人次浏览
  • 大数据时代情绪对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影响的研究进展
  • [摘要]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情绪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备受学者关注。对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后发现:情绪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显著影响,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何者更利于信息的传播,未形成统一定论;通过爬虫等技术收集社交媒体用户发布的海量信息是数据来源的主要方式;基于语义词典的情感计算与通过机器学习进行情感分类是识别信息的情绪的主要方法;学者对传播力的测量与分析日渐丰富。最后,探讨情绪对信息传播力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提出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匮乏的可能缘由。
  • 作者:朱博文 许伟
  • 全文[ PDF 1176.0 KB ] 2019.6(4):133-140  共有 5627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