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及其局限
  • [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日渐凸显而兴起的社会思潮,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现代生态学思想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从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性批判到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探源,从生态马克思主义过渡到生态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价值,但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理性批判和危机探源并不全面,所开出的生态社会主义药方在实践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缺点和局限十分明显。对于生态马克...
  • 作者:孟献丽 左路平
  • 全文[ PDF 1067.0 KB ] 2018.5(3):12-18  共有 6240 人次浏览
  •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 [摘要]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鲜明特征就是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和“重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利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时,通过概念界定、澄清,重新理解与把握,明确概念的清晰性、精准性,试图重构马克思主义,有的试图运用功能分析等具体分析的方法取代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有的试图运用个人主义方法反对整体主义的方法,等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我们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其展开唯物辩证的分析与研究,才能进一步明晰其...
  • 作者:冯颜利
  • 全文[ PDF 889.0 KB ] 2018.5(3):5-11  共有 4695 人次浏览
  • 中国如何挑战硅谷
  • [摘要]
  • 作者:菲利普·施塔布 等
  • 全文[ PDF 335.0 KB ] 2018.5(2):155-156  共有 3091 人次浏览
  •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交往与亚非欧文明互学互鉴——“国际儒学论坛”科伦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摘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密切联系东方与西方、贯通亚非欧以及拉美地区的主要通道。它为促进各国各地区的发展、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及人类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国际儒学论坛——科伦坡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多学科、宽视域背景下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交往与亚非欧文明互学互鉴,会议讨论的重点包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间历史交往与相互影响,古代丝绸之路互通、互学、互鉴的优秀传统与历史经验,21世纪“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现实意义、深远影响以及未来发展,儒学文化在古代...
  • 作者:马仲武
  • 全文[ PDF 694.0 KB ] 2018.5(2):147-150  共有 4519 人次浏览
  • 自由主义:实质、危害及消解——基于萨米尔·阿明自由主义批判理论的分析
  • [摘要]在阿明看来,自由主义不论是其古典形态还是当代形式,都是在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意识形态服务,并且向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灌输一套抽象的人权和发展理论,腐蚀其人民思想和国家意志,毒害其民族精神,阻挠其追求平等、自主、繁荣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而作为自由主义对立面的马克思主义,则是消解自由主义“病毒”的特效“解毒剂”。当下中国正处于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关键时刻,阿明的自由主义批判理论对于我们认清自由主义的实质,防范其危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价值。
  • 作者:曹文宏
  • 全文[ PDF 1556.0 KB ] 2018.5(2):137-146  共有 4159 人次浏览
  • 非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齐泽克意识形态思想述评
  • [摘要]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应自觉廓清非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斯拉沃热·齐泽克着眼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意识形态的神圣形象和时代幻觉,试图通过对当代意识形态犬儒主义的合理化阐释来诊断作为符号秩序的意识形态生活。一方面,齐泽克将异化关系内化为主体自我身份来美化资本主义社会,用精神分析式的意识形态分析取代经济结构分析,以否定意识形态得以构建的现实内容,误读了马克思的证明逻辑;另一方面,齐泽克用微观心理研究范式补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宏观叙事,在深化马克思意识形态与主体关系的同时,提供了更多...
  • 作者:彭均国 王桂艳
  • 全文[ PDF 1063.0 KB ] 2018.5(2):130-136  共有 6567 人次浏览
  •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思想简评
  • [摘要]作为批判理论的创始人和促进历史唯物主义进入学院派研究的关键人物,霍克海默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源起、思想方法和理论目标,分析其理论中关于理性和宗教、唯物主义和神学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强对霍克海默思想的研究,对理解批判理论的发展路径和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边界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 作者:黄璇
  • 全文[ PDF 1025.0 KB ] 2018.5(2):124-129  共有 5154 人次浏览
  • 哥本哈根学派应用于安全观研究的方法论价值
  • [摘要]冷战后国家安全观理论研究深陷困境。首先,安全观研究的范围过于庞大;其次,安全观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如何研究其形成演变的过程,也是研究难点;最后是如何界定安全观具体的分析对象和着重点。迄今为止,国际政治领域尽管流派纷呈,但还没有出现专门研究安全观的理论学说,也未曾对上述问题予以回答。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哥本哈根学派,虽然该学派主要从事地区安全研究,但其理论工具值得借鉴,应用于安全观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破解安全观研究的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 作者:孙叶青
  • 全文[ PDF 906.0 KB ] 2018.5(2):118-123  共有 5525 人次浏览
  • 国外后民主理论研究:发展脉络、相关争论与学术启示
  • [摘要]近些年,伴随着西方民主运行失常的事实,学界重新开始了对民主的反思。其中,采用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的“后民主”理论成为辩论的焦点。后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制度的演化遵循抛物线式的轨迹,而当前西方民主恰处于下行阶段,即后民主时代:徒有民主制度之表,无民主运行之效。主要原因有四点:后工业社会对政治体系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后民主最明显的推动力;政党的极化推动了后民主的发展;公共服务私有化助长了精英的权力。同时,后民主理论也给出了药方:限制企业精英的权力;启动政治实践的改革;激发政治参与的热情。虽然后民主理论仍面...
  • 作者:王建新
  • 全文[ PDF 1051.0 KB ] 2018.5(2):111-117  共有 5339 人次浏览
  • 国际实践研究: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新议程
  • [摘要]在哲学和社会学转向的推动下,国际关系研究发生了实践转向。实践是适当绩效行动的实施,是有规律的行动,是能被社会识别的适当绩效行动。国际实践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项新议程,它以实践为本体,超越了范式间不可通约的原则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联通了施动者与结构、物质与理念、反思性与背景性、变化与稳定。它把实践作为世界存在的形式和发展的动力,强调背景性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实践不但依赖并改变社会结构,而且会产生改变社会结构的主体施动性。国际实践研究的要素包括实践本体、国际实践的变化、实践主体、背景知识、社会...
  • 作者:方曙兵
  • 全文[ PDF 984.0 KB ] 2018.5(2):104-110  共有 4713 人次浏览
  • 民粹主义在美国的历史源流与现实走向&nbsp;
  • [摘要]从19世纪末人民党运动至今,民粹主义在美国几乎每隔30年便发生一次,其发生发展围绕着社会矛盾的激化而波动。金融危机以来,左、右翼民粹主义同时挑战美国的政治体系。民粹主义在当代的频发有其必然性,经济不平等撕裂着美国社会,政党政治出现代表性危机,文化多元主义导致身份认同危机,“政治正确”极端化加剧价值观混乱。当前,特朗普政府具有威权主义倾向,实施种族主义与本土主义相结合的政策,民粹主义的蔓延将持续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生态。
  • 作者:刘玲
  • 全文[ PDF 1159.0 KB ] 2018.5(2):97-103  共有 4897 人次浏览
  • 论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兴起的深层原因及启示意义——以澳大利亚单一民族党为例
  • [摘要]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是西方国家近几十年来发生的深层次变化的外在表现之一。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由和谐稳定到矛盾丛生的巨变,而巨变带来的各种症候正在日益加速、显著地体现出来。本文以澳大利亚单一民族党为例探究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兴起的深层原因及启示意义,由于民族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的累积叠加,当前西方国家的政治正逐步由和谐转向对立、由稳定转向动荡、由温和转向激进、由开放转向保守、由普世主义盛行转向狭隘民族主义盛行、由上升通道转向下降通道,这些转变是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的一轮巨变的重要特点。
  • 作者:任志江
  • 全文[ PDF 1196.0 KB ] 2018.5(2):89-96  共有 5360 人次浏览
  •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还是政治策略的选择——以匈牙利民族民粹主义政党尤比克党为例
  • [摘要]最近,学术界和新闻界对右翼民粹主义政治在欧美取得成功,包括对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运动的报道和分析,倾向于将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种现象混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论述。本文从围绕“我们”与“他们”两极化对立角度,来构建民粹主义的上/下纵向维度与民族主义的内/外横向维度。“人民”作为民粹主义主体,“民族”作为民族主义的主体,两者主体边界的重合度成了两者的衔接。本文以匈牙利民族民粹主义政党尤比克党为例,阐述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在右翼民粹主义政治中构建意识形态与选择政治策略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
  • 作者:张莉
  • 全文[ PDF 1761.0 KB ] 2018.5(2):77-88  共有 5283 人次浏览
  • 老龄化如何成功?——国外成功老龄化研究的取向与评述
  • [摘要]“成功老龄化”作为当前人口老龄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最近30多年里,研究文献日益增多。“成功老龄化”这一概念首先是在美国提出的,重点关注的是老年群体在老龄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成功”。相比以往描述老龄化状况的术语而言,这一概念更为全面且更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结果取向、过程取向和预防性应对取向三种分析路径,展开对“成功老龄化”的系统阐释。“成功老龄化”概念及其分析框架,全面回答了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个人和国家层面应该如何应对,对当前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
  • 作者:熊波
  • 全文[ PDF 1223.0 KB ] 2018.5(2):68-76  共有 5222 人次浏览
  • 福利研究新视角:可行能力的理论起点、内涵与演进
  • [摘要]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自身的福祉,因此人类福利状态成为众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福利的复杂性使得传统的福利研究视角在审视人类福利状况中存在着各种困境。可行能力立足于与传统福利研究理论的对话以及对其的批判,提出以“能力”取代传统福利的效用观,呈现基于自由的福利考察视角,认为福利测量的基础是一个人选择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实质自由,为社会福利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可行能力概念的模糊性促进了理论的多元演进,理论核心内涵、评价维度、清单列表和评价方法在争辩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一定的共识。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
  • 作者:姚进忠
  • 全文[ PDF 2107.0 KB ] 2018.5(2):53-67  共有 5638 人次浏览
  • 西方家庭抗逆力的新发展:范式演变与争论
  •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家庭抗逆力的研究范式实现了四个转向:一是从个人主义方法到系统取向的转变;二是从致病性取向到健康本源性取向的转变;三是从静态结构到动态过程的演变;四是从微观视阈到生态视阈的转向。范式演变丰富了家庭抗逆力理论的意涵,提升了各个学科针对特殊家庭干预的策略与路径,也在不断演变中备受争论。一是家庭抗逆力尚无一致的定义,导致研究方法上的操作化难题和评估障碍;二是家庭抗逆力面临文化适应难题。
  • 作者:刘芳
  • 全文[ PDF 1494.0 KB ] 2018.5(2):43-52  共有 5001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