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行动者:政治精英与社会大众
- [摘要]政治精英和社会大众,作为俄罗斯政治活动中重要的行动者,决定着俄罗斯政治发展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俄罗斯政治精英的由来和组成,分析总结当代俄罗斯政治精英的主要特点。通过观察俄罗斯民众政治意识的转变以及对政权的评价发现,民主作为一种价值观已经被更多的人民大众所接受和认同,但政治精英和社会大众在价值取向和政治观念方面缺乏良性互动和影响。未来政治精英的再培养,并通过他们使整个社会成员意识改变重组,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 作者:〔俄〕叶·鲍·舍斯托帕尔 徐家林 编译
- 全文[ PDF 815.0 KB ] 2017.4(1):121-126 共有 4289 人次浏览
|
|
- 治理、权利与合法性:福柯与自由主义的政治规范
- [摘要]描绘分析政治哲学和欧陆政治哲学之间差异的方法之一涉及规范性和描述性方法在二者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本文认为,尽管米歇尔·福柯的自由主义系谱及新自由主义治理术与约翰·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对规范性和描述性的关切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它们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证:第一,福柯提供了一种将公共理性理解为历史现象的方法;第二,罗尔斯和福柯都允许我们将权利视为历史的和特殊的,而不是非历史的和普遍的;第三,福柯关于现代自由主义治理形式的系谱揭示了自由主义传统中与政治合法性相关的若干事物。
- 作者:〔澳〕保罗·巴顿 李仙飞译
- 全文[ PDF 1239.0 KB ] 2017.4(4):105-113 共有 4538 人次浏览
|
|
-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绿色左翼
-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理论家对控制自然理念的哲学批判,对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仍然发挥着持续性影响。分析对控制自然理念的哲学批判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左翼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辩争。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具有持久的价值,因为它涵盖了“自然的新陈代谢”、“社会新陈代谢”和新陈代谢“断裂”的核心概念,指向共同进化和共同革命的方向,强调需要建立一种基于实质性平等的社会代谢而生成的新秩序。当下,我们最需要的正是这种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更具综合性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和社会批判。
- 作者:〔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美〕布莱特·克拉克 陆雪飞译
- 全文[ PDF 1605.0 KB ] 2017.4(4):114-124 共有 4703 人次浏览
|
|
- 民主化水平与国家创新能力:对波普尔假说的实证审视
-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较高的民主水平往往有利于促进国家创新能力,但民主化本身在短期或长期内能否促进国家创新发展呢?现有文献很少探究民主化水平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而后者可能是民主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156个国家在1964—2010年间的创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旨在填补上述研究空白,从而为民主化水平是否能够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这一经久不息的争论作出贡献。使用双重差分法得到的研究结果表明:若以专利数量、专利引用和专利独创性作为创新能力测度,一国的民主化水平本身对其创新能力并没有直接影响。这一结论证明了制度的多...
- 作者:高彦彦 臧雷振 〔瑞典〕安托·罗斯 王浦劬 傅琼编译
- 全文[ PDF 1088.0 KB ] 2017.4(6):99-109 共有 4127 人次浏览
|
|
-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困现象:相对贫困的决定因素
- [摘要]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不均这一社会问题已经发展为学术性课题。尽管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从政府层面作出了诸多努力,但在一些国家贫困层不减反增。但是,也有部分国家成功减少了贫困层,这恰恰体现了政策的重要性。本文拟通过卢森堡收入研究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来验证政治制度理论,并分析和探讨贫困层的变化。具体会从执政党的特点和劳动市场的形态两方面入手,分析这两个因素对贫困率的变化造成怎样的影响。
- 作者:〔韩〕姜明世 金菊花编译 朴光海校译
- 全文[ PDF 1113.0 KB ] 2017.4(6):110-117 共有 4073 人次浏览
|
|
- 代表理论的内涵——与汉娜·皮特金的对话
- [摘要]2014年春天,南希·罗森布鲁姆教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汉娜·皮特金进行了采访。汉娜·皮特金因其开创性的理论工作,尤其在代表问题上的贡献,获得2003年斯凯特奖。①在这次采访中,汉娜·皮特金教授与南希·罗森布鲁姆教授谈论了自己对代表理论、马基雅维利共和主义的研究,及性别研究、政治理论中早期的概念分析、政治主张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内容。
- 作者:〔美〕汉娜·皮特金 〔美〕南希·罗森布鲁姆 陈平 李妍妍 译
- 全文[ PDF 927.0 KB ] 2017.4(1):127-132 共有 5755 人次浏览
|
|
- 斯图亚特·霍尔:最后的访谈
- [摘要]在《管控危机》再版之际,霍尔讲述了这本书的写作缘起,重申了其理论和方法在当代的价值和启示。霍尔探讨了文化研究发展方向和新问题,主张重新回到文化研究最初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他还指出了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的意义以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所凸显的英国性问题,认为文化研究是实现文化多元主义的必由之路。
- 作者:〔美〕苏特·加利 李开 译
- 全文[ PDF 1309.0 KB ] 2017.4(1):133-140 共有 5186 人次浏览
|
|
- 生态语言学:整体化与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语言科学》主编苏内·沃克·斯特芬森博士访谈录
-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始,国外学界开始推动生态语言学研究,然而较之其他语言学理论流派,该学科尚未在国内引起足够关注,原因之一是其跨学科性质凸显,研究视角和范式多样化。为推动国内生态语言学研究,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专门对国际生态语言学领域著名学者苏内·沃克·斯特芬森博士进行了当面、电话以及邮件访谈。访谈开始于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2016年11月邀请他首次来中国讲学,至2017年5月正式结束,主要围绕“生态语言学的整体化与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主题展开。
- 作者:何伟 魏榕
- 全文[ PDF 906.0 KB ] 2017.4(4):145-151 共有 4734 人次浏览
|
|
- 人文与海洋:戴维·阿布拉菲亚访谈
- [摘要]本文是对英国著名海洋史和经济史学者戴维·阿布拉菲亚的访谈文章。文中系统阐述了戴维·阿布拉菲亚海洋史研究的经历、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当前与海洋史有关的某些热点问题的看法。其中涉及戴维·阿布拉菲亚从地中海到太平洋的海洋史研究视角的转移,如何查阅从古典时代到当前的研究资料,海洋史研究的方法论等史学问题,也涉及当前地中海形势、太平洋局势以及英国脱欧公投等焦点问题。
- 作者:〔英〕戴维·阿布拉菲亚 李汉松 刘健 译
- 全文[ PDF 1752.0 KB ] 2017.4(5):136-146 共有 4505 人次浏览
|
|
- 资本主义“红绿”批判的三重维度——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生态帝国主义与新资源榨取主义
- [摘要]“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生态帝国主义”和“新资源榨取主义”这三个理论流派及其整体,构成了当今世界对日益全球化资本主义的“绿色左翼批判”的主体性维度。这种“红绿”分析与批评的贡献就在于,它明确指出了自然生态危机的社会和国际秩序成因,或者说,双重剥夺性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和帝国主义国际秩序才是症结所在,单纯针对自然生态本身或经济技术层面上的渐进式变革虽说也有其功效,但都难以实现实质性逆转。
- 作者:贾雷 郇庆治
- 全文[ PDF 1413.0 KB ] 2017.4(2):4-12 共有 5091 人次浏览
|
|
- 欧洲左翼面临的多重挑战与社会生态转型
- [摘要]欧洲正面临着一种严重的多重性危机。其大背景是经济与金融危机,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就业难题,而不断涌入的难民潮,则使欧洲人真切认识到在全球化世界中长期存在着的极化差距的严酷现实。就此而言,欧洲左翼的直接目标是实现一种特定意义上的稳定,而这只有通过建立一个囊括左派、自由主义者以及保守力量的更大的新联盟才能实现。在此基础上,实施一种全面的社会生态激进转型才是可能的。
- 作者:〔奥〕约瑟夫·鲍姆 刘琦译
- 全文[ PDF 1154.0 KB ] 2017.4(2):13-19 共有 4427 人次浏览
|
|
- 好生活与拉丁美洲左翼的困境
- [摘要]拉丁美洲政治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事关发展、增长或环境的争论,更是事关文明进程本身的一场意义深远的争论。阿根廷马克思主义学者阿蒂略·波隆的著作《帝国主义地缘政治中的拉丁美洲》详细分析了拉丁美洲的战略部署对美国的重要性以及对左翼政府和进步社会运动造成的挑战,在拉丁美洲引起了巨大反响。作者认为拉丁美洲基于其文化传统提出“好生活”的发展理念是对占统治地位的传统发展观念提出了挑战,需要对好生活理念在单一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好生活、生态主义与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作者以拉丁美洲的实际...
- 作者:〔阿根廷〕阿蒂略·波隆 李全喜 耿宏宏译
- 全文[ PDF 1890.0 KB ] 2017.4(2):20-31 共有 4979 人次浏览
|
|
- 拉丁美洲关于发展及其替代的论争
- [摘要]基于一种非正统的,尤其是“后发展”话语的批判性视角(并结合“去增长”和“去殖民主义”等其他观点),拉美近年来关于发展及其替代方案的论争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方是接受发展是进步之表现这一基本前提的替代方案,尽管它们在实现进步的具体方式上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可称之为“替代性发展方案”;另一方则是试图与将发展理解为增长或进步的公认理念划清界限的替代性观点,可称之为“发展替代方案”。
- 作者:〔乌拉圭〕爱德华多·古迪纳斯 刘海霞译
- 全文[ PDF 2166.0 KB ] 2017.4(2):32-45 共有 5039 人次浏览
|
|
- 从东亚现代性的兴起反思“韦伯命题”
- [摘要]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儒教与道教》中,韦伯对于现代性在西方兴起的动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本文将其结论归纳为“韦伯命题”的双重含义——“新教伦理产生现代性”和“儒教文化阻碍现代性”。在“去帕森斯化韦伯”潮流的影响下,杜维明立足于东亚现代性的经验对“韦伯命题”进行批判,进而倡导多元现代性和文明对话。韦伯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洞见依然是我们探讨现代性问题的重要理论参照,对于尚在生成之中的东亚现代性而言,西方现代性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对话者。
- 作者:卢兴 郑飞
- 全文[ PDF 1095.0 KB ] 2017.4(2):46-52 共有 4794 人次浏览
|
|
- 合法律性与合法性
- [摘要]“合法律性”(Legalit?t)概念的形成和意义与19世纪的法律概念密切关联。就是说,不仅合法律性的形成,而且权力之合法律性地运作都属于合法律性概念。但是,自从君主专制的正当性原则让位于议会君主制的合法性原则以来,“合法性”(Legitimit?t)概念就成为议会政府所代表的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一个象征。每个社会体系都拥有某种按需求而确定的合法化,并因此致力于将事实的权力关系之组成部分转变为一个获得性法权的空间。因而,社会秩序的合法化诉求与有效的法律秩序并非处于矛盾之中;相反,任何社会权力的合法化都是在现存法律秩序...
- 作者:〔德〕奥托·基希海默 王凤才 孙一洲译
- 全文[ PDF 1495.0 KB ] 2017.4(2):53-62 共有 9199 人次浏览
|
|
- 全球正义、道德平等与全球分配平等
- [摘要]全球正义出现了三种倾向:全球平等主义、全球充足主义以及试图超越两者的中间道路。个体的道德平等是倡导全球正义的政治哲学家的一个共同思想出发点。然而,他们对道德平等的分配要求作了不同解释,这影响了他们的全球正义观。个体的道德平等以及对所有人的福祉的关切的结合是支持全球平等主义的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而一些全球充足主义者维护国家体系,只要求实现全球充足,不能持续关注人们的福祉。有的哲学家提出的全球正义中间道路以保障自由为目的,将全球正义限于对全球领域中的强制的证成,实际上只要求限制一部分全球不平等,反对全...
- 作者:俞丽霞
- 全文[ PDF 1025.0 KB ] 2017.4(2):63-71 共有 5401 人次浏览
|
|
- 法国退休制度演变与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启示——基于退休渠道的视角
- [摘要]法国是提前退休最为盛行的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解决青壮年就业问题,法国进行了一系列退休制度调整,大幅降低了劳动者的制度退休年龄和实际退休年龄。到90年代,受养老金系统财务压力的影响,法国着手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渐进延迟退休年龄,但受政治传统、决策模式、工会力量等因素的阻碍,改革成效并不理想。错误的政策思路、疲软的推行力度、工会和公众的抵触使法国延迟退休步伐缓慢。法国在退休制度改革过程中体现出不少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能够为中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 作者:林熙 林义
- 全文[ PDF 1102.0 KB ] 2017.4(2):94-100 共有 5725 人次浏览
|
|
- 国外对儿童保护的批判性研究及启示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国外有关儿童保护的批判性研究及其对我国儿童保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启示。一是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探讨儿童保护;二是讨论儿童保护与社会分层的密切联系。从批判性研究的角度看,儿童保护是出现在一定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儿童保护的目的、策略、措施有其历史特殊性。我国的儿童保护实践一方面可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另一方面需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社会治理创新中不断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儿童保护体系。
- 作者:杨生勇 陈小蓓
- 全文[ PDF 882.0 KB ] 2017.4(2):101-106 共有 5107 人次浏览
|
|
- 离婚对家庭成员影响的差异性探讨——基于当代西方社会学者研究的视角
- [摘要]离婚率持续上升的问题,至今仍是社会学家们聚焦讨论的最重要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西方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关于家庭关系尤其是离婚问题的研究成果,特别是21世纪以来研究者的前沿性关注,从差异性路径探讨了离婚对丈夫、妻子和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在婚姻的一方,丈夫在离婚后更易于出现健康方面的问题,会面临失业和社会资本损失等问题;在婚姻的另一方,妻子则在离婚后往往会面临更多的经济困难,当然,这种经济困难也会激发她们的社会独立性和自立自为积极性;显而易见,孩子是家长离婚的最大受害者,父母离婚对孩子产生的消极影响程度...
- 作者:张思齐
- 全文[ PDF 1537.0 KB ] 2017.4(2):107-118 共有 7108 人次浏览
|
|
- 积极的“延伸交往”对群体间态度的影响研究
- [摘要]“延伸交往”从崭新的维度丰富了群体间交往中“交往”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直接交往并非人们形成或强化对外群体态度的唯一途径。通过“延伸交往”这种群体间交往的间接方式也能够形成、强化对外群体的态度。本文对“延伸交往”研究的新议题和新动向进行考察,运用减少焦虑/不确定性理论、意见气候的概念、沉默螺旋理论剖析延伸交往如何影响人们的群体间态度,在多层面的社会语境中探讨跨文化人际交往中延伸交往研究的现实意义,为群体间交往的研究范式拓展出新的讨论空间。
- 作者:刘宏 赵欣
- 全文[ PDF 1239.0 KB ] 2017.4(2):119-127 共有 4396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