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全球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经济问题——基于《太平洋事务》的考察
  • [摘要]民国时期,太平洋国际学会主办的《太平洋事务》杂志高度关注中国经济问题,发表了大量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学术论文和针对研究中国经济问题重要学术著作的评论文章,是近代发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成果数量最多的外文学术刊物。其关注领域包括农业与农村经济、货币与金融、国际投资与贸易、战时经济与战后重建等。其中既有中国反映官方意识形态的学者、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独立知识分子的观点,也有外国学者的观察。民国时期《太平洋事务》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凸显了基于中国经济问题的近代世界经济思想文明的互动与互鉴。
  • 作者:邹进文 李萌 周格子
  • 全文[ PDF 1387646.0 KB ] 2024.11(3):48-71  共有 1594 人次浏览
  •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主题:抗争、求索与觉悟
  • [摘要]中国近代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随着中国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国的思想文化,包括经济思想,都发生了急剧动荡分化。为应对三千年大变局,各种救国救亡的思想纷纷涌现,有主张“师夷制夷”的经济社会变革思想;有发自中国农民呐喊的革命诉求;有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经济变革主张;有西方现代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引进。各种认识和主张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首先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思想分化,地主阶级当权派、地主阶级改革派与顽固派的不同认识,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意识形态的瓦解,而太平天国农...
  • 作者:裴长洪
  • 全文[ PDF 1312987.0 KB ] 2024.11(3):25-47  共有 1889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启程
  • [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便揭开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序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启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得以植根的丰沃土壤,也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介质”。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译者的创造性翻译实践减少了马克思主义向中国移植的“排异性”,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
  • 作者:路宽
  • 全文[ PDF 1265420.0 KB ] 2024.11(3):5-24  共有 1647 人次浏览
  • 历史性、现代性和建构性:对霍布斯鲍姆西方民族理论的探析与省思
  • [摘要]霍布斯鲍姆是享誉国际的近代史大师,也是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大家。他将历史的关照运用到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强调从历史变迁看待民族问题的“适时而变”。同时他也提出,关于民族历史和现在的描述只能立足于现代社会的特定条件。因为民族的基本特征是现代性,民族在时间上是现代产生的,民族政治和经济上的内容也是现代的。霍布斯鲍姆还阐释了民族形成和民族叙事“自上而下”的建构性,提出官方能够通过政治制度、行政体系、标准语言、宗教和“传统的发明”持续塑造人们的民族认同。霍布斯鲍姆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
  • 作者:林林
  • 全文[ PDF 8388217.0 KB ] 2024.11(2):227-241  共有 3240 人次浏览
  • 赫勒对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批判与重塑
  • [摘要]商谈伦理学是哈贝马斯有标识性的理论创见,自提出以来引发了现代思想家的众多讨论。其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著名代表人物阿格妮丝·赫勒在哈贝马斯的基础上以“实践商谈伦理学”对商谈伦理学进行批判与重塑,直指商谈伦理学的困境在于:交往行为理论存在超验普遍主义和经验实践的断裂,不能构成商谈伦理学的牢固基础;以程序正义和普遍性基本原则代替道德哲学、以社会—政治规范代替道德规范,不能为人的道德选择和行动提供依据。赫勒为商谈伦理学增加了“实践”二字,强调要以实践价值讨论取代理性共识,推动交往理性向实践理性回归,“实...
  • 作者:杜红艳
  • 全文[ PDF 8196843.0 KB ] 2024.11(2):213-226  共有 3726 人次浏览
  • 国际学界理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四种视角辨析
  • [摘要]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是围绕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及建设实践所形成的以中国视角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在国际学界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和讨论,总体来看国际学界对于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研究呈现关注度增加和肯定度上升的趋势。国际学界理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视角多元,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传统文化视角、社会主义视角、政治叙事视角和全球环境话语比较视角。对这四种视角的研究表明,进一步推动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自主体系构建和国际传播的关键在于平衡话语内容中的独特性和普遍性,在...
  • 作者:李思齐
  • 全文[ PDF 7301121.0 KB ] 2024.11(2):200-212  共有 3360 人次浏览
  • 日本知识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评析
  • [摘要]日本知识界历来有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日本知识界的重点研究对象,总体经历了一个积极活跃且成果丰硕的研究过程。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具有鲜明特色,对构建新时代中国观察学进行了探索;同时,在研究倾向上也呈现出新变化,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之变正引导着日本现代中国学研究之变。但是,日本知识界的研究观点和相关评价往往受本国利益关切、自身学术旨趣、个人感情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光”和“影”的观察并非绝对客观。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审思。
  • 作者:成龙 张乐
  • 全文[ PDF 9412089.0 KB ] 2024.11(2):183-199  共有 3418 人次浏览
  • 国际投行证券估值中的情景化风险评估
  • [摘要]情景化风险评估框架是当前国际大型投行倡导旗下分析师将情景分析融入证券估值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披露体系。它引导分析师充分识别与公司未来价值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深入分析其在最差、基本和最好情景下影响公司价值的路径以及各情景发生的概率,向投资者展示风险收益权衡的全过程。目前,我国券商在证券估值中尚未形成规范的风险评估和风险信息披露范式;境内分析师尚未有通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在研报中披露的风险提示信息流于形式,缺乏对公司潜在风险的实质性分析。讨论和比较国内外分析师风险评估的制度背景,系统梳理和评述国际...
  • 作者:谭红平 乔紫薇 马茜群
  • 全文[ PDF 9300916.0 KB ] 2024.11(2):167-182  共有 3042 人次浏览
  • 城市化、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增长
  • [摘要]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进程显示,城市化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之间并不一定同步。回顾近期海外有关城市化的学术成果可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城市化伴随着人口和劳动力的聚集和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是实现集聚效应和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渠道,进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从集聚效应来看,城市化实现了劳动力供需两端的集聚,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的多样化与专业化,提高了供需匹配的质量和效率。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劳动力在空间中、行业间和行业内的流动阻力。可以...
  • 作者:张文章 陈甬军
  • 全文[ PDF 13816204.0 KB ] 2024.11(2):144-166  共有 3530 人次浏览
  • 澳大利亚版权的刑法保护及对我国的启示
  • [摘要]澳大利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制度和刑事规制体系。在罪名认定上,澳大利亚针对不同的知识产权内容、不同性质的行为方式“量体裁衣”,刑法规范严密而不失层次梯度,尤其突出对易受侵犯的著作权、邻接权的前置化保护和大规模商业化侵权、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等重点领域的法益保护。在刑罚配置上,澳大利亚以轻刑化为基调,注重不同刑种间的协调以及刑罚措施与非刑罚措施的密切衔接。通过学习与借鉴澳大利亚知识产权刑事规制经验,从完善我国著作权犯罪的刑法规定、罪状设定,优化著作权犯罪的刑罚配置,以及加强部...
  • 作者:焦俊峰
  • 全文[ PDF 10847133.0 KB ] 2024.11(2):125-143  共有 3899 人次浏览
  • 美国著作权合理使用的规范建构与司法扩张
  • [摘要]著作权的限制与例外是各国著作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因其开放式立法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著作权限制。美国的合理使用规范经由1976年立法已成为制定法,但从法律渊源、规范构成、判例特征等方面考察,仍然应当属于普通法。合理使用规则通过判例法体系与立法修订而不断更新、灵活适用,因应当下由于科技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美国法院采用“多要素分析方法”裁判合理使用案件,也出现了因过度倚重“转换性使用”而产生的司法扩张与制度性偏差。我国著作权法当前有关权利限制的条文过于简单,而通过借鉴与吸...
  • 作者:金海军
  • 全文[ PDF 13167174.0 KB ] 2024.11(2):101-124  共有 3373 人次浏览
  • 美国对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权利保护与泛国家安全
  • [摘要]美国将保护商业秘密置于关系国家经济利益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构建了多层次的商业秘密刑法保护体系,规定了经济间谍罪和盗窃商业秘密罪两个罪名。《美国联邦法典》界定的商业秘密范围宽泛、形式宽松,对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范围宽于民法保护,重点不是“保护权利”而是“打击犯罪”。两罪处罚的危害行为范围宽泛,法庭在行为对象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以及经济间谍罪的犯罪目的的认定上持宽松立场,为其服务于美国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大开方便之门,体现的不是法治精神而是泛国家安全观念,成为以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为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
  • 作者:皮勇
  • 全文[ PDF 11429016.0 KB ] 2024.11(2):82-100  共有 2709 人次浏览
  • 视差辩证法视域下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 [摘要]“视差”是齐泽克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学批判的重要理论工具。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柄谷行人提出,用来分析康德哲学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受此启发,齐泽克引入“视差”概念并进行了拉康化的解读,将其从主体视角的认识论差异推进到客体层面的存有论差异,建构了以最小差异为基础的视差辩证法。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深度发展的背景下,齐泽克以视差辩证法为工具,深刻批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及其蕴含的深刻矛盾,阐释了“真实”经济与现实经济、经济去政治化与政治优先性、非物质劳动与物质劳动之间的视差分裂,这三种视差分裂...
  • 作者:史凤阁
  • 全文[ PDF 8613397.0 KB ] 2024.11(2):67-81  共有 3066 人次浏览
  • 俄罗斯乌拉尔学派对马克思哲学的新阐释——以哲学人类学为视角
  • [摘要]基于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特殊历史境遇下遮蔽人之存在性的批判与反思,当代俄罗斯乌拉尔学派从人本主义和历史哲学重新阐释实践概念,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存在主义的哲学人类学透视。该学派立足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为理论基础的实践观,指明马克思将哲学的问题域与历史视野奠基于“人和世界”之上,进而从存在论视域审思人与世界的情感联系,回应了马克思对于感性之本体论向度的开掘,澄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主义意涵。乌拉尔学派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的价值论意蕴并以此重塑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立场,但其理论存在难以忽...
  • 作者:郭丽双 杜宛玥
  • 全文[ PDF 8398317.0 KB ] 2024.11(2):53-66  共有 3311 人次浏览
  • 反殖民语境下非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式
  • [摘要]20世纪非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谱系中基于反殖民运动实践的一种特殊状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范式,即反殖民主义、良知主义、非洲革命、社会主义本土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非洲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为“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作出了贡献。
  • 作者:郑祥福
  • 全文[ PDF 9718010.0 KB ] 2024.11(2):35-52  共有 3233 人次浏览
  •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划时代品格与创新维度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划时代的理论,在人类现代化走向十字路口的今天,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现代化走向新的未来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展现了破解现代化时代难题的理论品格,代表了真正的人类进步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创新维度,揭示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是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的理论创新智慧,是用以观察时代的理论,也是反映时代的声音。
  • 作者:马峰
  • 全文[ PDF 6813030.0 KB ] 2024.11(2):22-34  共有 2244 人次浏览
  •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及当代意义
  • [摘要]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主要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消费问题的论述,可从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和当代意义三个维度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起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问题和既有消费理论的批判。以消费与社会生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为线索,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相贯通,构成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基本框架。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不仅为化解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消费问题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而且对于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作者:徐家林 王悦
  • 全文[ PDF 9362918.0 KB ] 2024.11(2):5-21  共有 3482 人次浏览
  • 跨层次因果机制解释:透视“科尔曼之舟”
  • [摘要]因果机制解释兴起于对规律性因果与概率性因果局限的回应,其关键目标在于如何以读者可接纳的方式有效呈现研究对象因果机制的发生过程。以结构个体主义方法论思想为基础的“科尔曼之舟”图示及其对跨层次因果机制解释的具象化,可帮助实现上述目标。以谢林“隔离模型”为例,运用“科尔曼之舟”图示可以呈现“隔离模型”因果机制的发生过程及在经验研究中所面临的潜在挑战,展现社会科学研究中逻辑思维与形象化思维的互补和差异,即逻辑思维旨在提炼、归纳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形象化思维意在对其直观刻画。这两者的结合有助于研究者和实...
  • 作者:臧雷振 盖建泽
  • 全文[ PDF 1768510.0 KB ] 2024.11(1):227-241  共有 910 人次浏览
  • 从“增长政治”到“秩序政治”——欧美城市政治学的范式转移与未来展望
  • [摘要]随着全球不平等与城市危机深化,欧美城市政治学再度兴起。在西方民主制度下,自由市场经济缺乏系统性有效规制所带来的社会与政治深度碎片化,推动欧美城市政治学理论范式从“增长政治”转向“秩序政治”。欧美城市政治学需要进一步纳入全球、国家与技术维度的多层次分析,以增强自身的理论解释力,运用更加综合的混合方法以突破方法论局限,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城市问题的比较研究以提高理论的跨国适用性。中国应建立具有共识的统一的理论范式并开展与新学科和新方法的交叉交融,持续推动构建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特色的城市政治学理论体系,为...
  • 作者:葛天任
  • 全文[ PDF 1822317.0 KB ] 2024.11(1):211-226  共有 766 人次浏览
  • 恩义终难断:传统中国的“大义灭亲”——以“石碏杀子”案及历代评析为中心
  • [摘要]传统中国存在很多“大义灭亲”行为,《左传》记载的“石碏杀子”为其“祖述”案例。历代君相、文人士夫针对此案,结合各自所处的时势,从策略、居心到影响所及的风俗,有褒贬悬殊的评判。“大义灭亲”正当性之小大一则取决于“灭”与“被灭”者之间的伦常尊卑关系;二则取决于该行为所欲成就之“大义”的内容。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并最终趋于独裁之势,君臣大义几获垄断地位。即便如此,因大义灭亲“残骨肉”“陷良臣”“杀子孙”“害兄弟”,始终未获得充足的正当性,盖人于天地之间,恩义终难断。
  • 作者:李启成
  • 全文[ PDF 3921984.0 KB ] 2024.11(1):183-210  共有 1047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