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外部风险、挑战与应对”专题笔谈
- [摘要]“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面临巨大的外部风险与挑战,同时中国的新发展也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2023年上半年,《世界社会科学》编辑部举办“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外部风险、挑战与应对”学术座谈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担任主持人,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作者:杨光斌 王正毅 吴志成 唐永胜 戴长征 赵可金
- 全文[ PDF 4445842.0 KB ] 2023.10(4):41-79 共有 3312 人次浏览
|
|
- 数字化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 [摘要]【编者按】数字化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不仅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冲击,而且也为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契机,推动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创新与发展。202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共同主办、信息情报研究院承办的国际会议“中韩智库对话暨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在韩国首尔召开,主题为“数字化时代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发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韩国科...
- 作者:蒙曼 李中远 姜政汉 蔡跃洲
- 全文[ PDF 19677337.0 KB ] 2023.10(6):31-67 共有 1529 人次浏览
|
|
-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研判、特征事实与影响因素分析
- [摘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世界语言”。探索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保持战略主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指出,减碳目标方面,中国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加大减碳政策力度,以确保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通过加速绿色投资、充分发掘绿色消费潜力,缓解碳约束趋紧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经济转型方面,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实现“相对脱钩”,但未实现“绝对脱钩”,需要警惕“相对脱钩”可能引起的管控放松。能源转型方面,能源结构呈清洁化趋势,但新能源消纳和煤炭清洁高...
- 作者:史丹 史可寒
- 全文[ PDF 3069010.0 KB ] 2023.10(4):95-120 共有 2594 人次浏览
|
|
- 统筹“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
- [摘要]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具有内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以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能源转型势头良好,能源安全水平得到提升。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发展大势,中国对新能源的巨大需求以及对能源安全的日益重视,为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提供了良好契机。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使中国经济增长仍不能与能源消费强脱钩,诸多技术瓶颈仍制约着中国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和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体制机制短板和世界能源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大也使中国在统筹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面对上述形势,同时吸取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
- 作者:张友国 蒋鸿宇
- 全文[ PDF 3222471.0 KB ] 2023.10(4):121-146 共有 2226 人次浏览
|
|
-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研究
- [摘要]产业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基础决定了一国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主要的协同效应来看,产业基础的内涵可以细分为产业技术基础、产业组织基础、产业创新基础以及产业服务基础四个维度。我国产业基础现代化的目标在于适应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新格局。与美国相比,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晚。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我国与美国之间技术差距不断拉近,但是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美国实施的一系列科技霸权行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安全可控水平,可以...
- 作者:肖旭 戚聿东
- 全文[ PDF 3308551.0 KB ] 2023.10(4):147-170 共有 1619 人次浏览
|
|
- 数字贸易规则谈判与中国利益
- [摘要]随着信息和数据流动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的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数字贸易规则成为全球经贸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议题。首先,通过对目前多边框架内的207份WTO电子商务提案、48份WTO“电子商务联合倡议”提案、《WTO电子商务谈判合并文案》进行全样本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美国、欧盟等核心经济体在WTO框架内就数字贸易规则谈判的谈判目的、谈判导向、谈判模式、机制路径、谈判焦点,以及特殊差别待遇原则均存在显著差异。其次,《WTO电子商务谈判合并文案》是WTO未来开展数字议题谈判的基础,反映了核心经济体数字产业发展程度、开放水...
- 作者:高疆 盛斌
- 全文[ PDF 1935944.0 KB ] 2023.10(4):171-187 共有 1462 人次浏览
|
|
- 气候变化对中东的复合安全威胁及其应对
- [摘要]中东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十分脆弱,全球气候变化作为长时段和结构性的变量,对中东国家造成“复合型”的安全挑战。沿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国家稳定与安全的光谱,气候变化逐渐由低政治的环境安全问题转变为高政治的安全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呈现出从直接到间接的转化,形成气候—干旱—社会矛盾加剧以及国际水源争夺两种主要作用机制。中东国家普遍加入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承担相应的气候责任,着力推动减排去碳,发展清洁能源,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但中东作为主要的化石能源产地,尚未完成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在参与全球气候...
- 作者:闫伟 刘爱娇
- 全文[ PDF 2400334.0 KB ] 2023.10(4):188-210 共有 1271 人次浏览
|
|
- 海湾地区安全局势的特征、趋势及中国参与治理的路径探析
- [摘要]海湾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享有“世界油库”之称,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地缘战略位置十分优越。鉴于海湾地区在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重要性,该地区成为各种国际和地区势力角逐的热点地区。长期以来,安全问题是海湾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其安全局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海湾地区安全问题呈现代理人化、跨区域发展以及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叠加交织和互相转化等特征。海湾地区安全局势动荡的主要根源包括边界和领土争端、地区国家对地区领导权的争夺、宗教派系之争和大国干涉等,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盘根错节。近...
- 作者:仝菲
- 全文[ PDF 2341409.0 KB ] 2023.10(4):211-228 共有 2078 人次浏览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成效、基本经验与对策
- [摘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电影产业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影产业经历了紧密相连、特点纷呈的三个阶段,在持续推进市场化、规范化、数字化的过程中,投融资模式、影院建设、主旋律商业大片制作等成效显著。其基本经验在于,在重视电影产业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遵循电影产业的经济规律,实施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政策;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电影产业供求两端发力。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应锚定高质量发展的...
- 作者:任力
- 全文[ PDF 12485299.0 KB ] 2023.10(6):137-158 共有 894 人次浏览
|
|
- 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维度与阐释框架
- [摘要]流行文化是人类演进过程中形态多变、历久弥新的文化类型。在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样态与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流行文化生产和演进的内外条件更加复杂,多元的社会权力主体牵涉其中,需要传承马克思主义传统,确立与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环境相契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路径。不同时期的流行文化研究的理论洞见为建立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不同于传统文化研究流派偏重于对具体文本的意识形态解析,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将流行文化置于整体性的时代语境中,揭示流行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过程中涉及的权力关系,考察生产机制、运作机理...
- 作者:陈世华 徐嘉敏
- 全文[ PDF 10181204.0 KB ] 2023.10(6):159-176 共有 1824 人次浏览
|
|
|
|
- 论李约瑟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及哲学的“李约瑟之问”
- [摘要]关于科学的“李约瑟之问”被人熟知,但关于哲学的“李约瑟之问”却鲜为人知。由于与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厚渊源,李约瑟提出了哲学的“李约瑟之问”,即为什么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的“李约瑟之问”,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通过系统深入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有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契合性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因,这是“内在论”视角;而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近现代革命进程选择决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这是“外在论”视角。其中“内在论”视角的回答颇具创见,不仅如...
- 作者:王锟
- 全文[ PDF 8967489.0 KB ] 2023.10(6):120-136 共有 1524 人次浏览
|
|
- 基层治理中的“预防出事逻辑”——基于一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考察
- [摘要]“财税竞争”“政治锦标赛”“政权经营”等积极行为,以及“为官不为”“不出事逻辑”、避责等消极行为,表现出了基层政府的双重角色特征和行为策略。基层政府的积极角色,往往彰显“邀功”的面向;而消极角色则凸显的是“避责”面向。与此不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中呈现出一种“预防出事逻辑”,其兼具积极治理的外观形式与消极避责的实质逻辑。潜在风险向现实危害转化之前、积极治理、避责分别凸显了“预防出事逻辑”的时间要素、行为要素与目标要素。具体而言,最全事项、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的积极治理与形式化治理、过度加码...
- 作者:陈柏峰 石建
- 全文[ PDF 14869596.0 KB ] 2023.10(6):177-202 共有 1596 人次浏览
|
|
- 以绩效评估驱动政府治理变革:基于新西兰《绩效改进框架》的历时性考察
- [摘要]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绩效评估被众多国家视作测量绩效和驱动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工具。在这波旷日持久的改革浪潮中,新西兰是重要的“实验者”与“政策创新者”,堪称全球政府改革的典范,特别是其2009年出台和推行的《绩效改进框架》更是对以往绩效评估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新时期新西兰政府提升某一机构绩效,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绩效的分析框架和变革平台。新西兰政府推行《绩效改进框架》的经验与发展历程表明:《绩效改进框架》是一种极富价值的管理工具,采用了未来目标与绩效测评相融合、注重参与与战略性对话、绩效测评与改进...
- 作者:王雁红
- 全文[ PDF 13327031.0 KB ] 2023.10(6):203-225 共有 1833 人次浏览
|
|
- 欧美应对气候变化的司法审查制度及其镜鉴
- [摘要]美国存在《清洁空气法》等制定法,但其空气污染诉讼主要以判例法的形式展开,法院在审查空气污染案件时采用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欧盟应对气候司法审查的关键在于对各成员国有关强制减排制度的司法审查,欧盟法院在法律适用上也是以判例法为主,重视均衡原则的适用。“双碳”战略下,无论是依据环境政策对企业限期整改、关停并转、优化提升,抑或依据法律对私主体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均极大地影响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加强环境司法审查对以法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大的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的行...
- 作者:胡炜
- 全文[ PDF 7514352.0 KB ] 2023.10(5):87-99 共有 971 人次浏览
|
|
- 欧盟碳中和立法及其对我国的挑战和启示
- [摘要]欧盟一直是气候变化政策和法律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气候政策与法律的推进可以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出台之前的间接减排模式、《京都议定书》出台之后以降碳为中心的强制减排模式以及《巴黎气候协定》出台以来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自主承诺模式。自提出2050年建成“碳中和大陆”以来,欧盟积极推进碳中和立法,实施“绿色新政”,出台《欧洲气候法》,并启动“Fit for 55”一揽子立法计划,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气候行动评估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欧盟碳中和立法对我国而言既有挑战,也有启发,我国需要对欧盟在...
- 作者:张宝
- 全文[ PDF 10517597.0 KB ] 2023.10(5):100-117 共有 1027 人次浏览
|
|
- 碳中和目标下法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及其启示
- [摘要]法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源于全球气候问题的急迫性,作为欧盟创始国之一的法国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既有的理论资源,积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形成政策、法律、行政法规交相呼应的应对气候变化规范体系,并通过以此形成的价值观来服务欧盟的外部行动,进一步维持和巩固其在气候变化中已获得的全球领导地位。同时,法国在国家框架之外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利用这种领导地位来加强其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全球参与者的形象。应对气候变化法制的“法国方案”——理论渊源、实现路径以及所产生的内外效应,可以在气候...
- 作者:秦天宝 吴羽涵
- 全文[ PDF 8288870.0 KB ] 2023.10(5):118-132 共有 1233 人次浏览
|
|
- 德国刑法应对气候问题的新思考及启示
- [摘要]德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能否介入以及如何介入气候保护问题存在激烈争议。气候问题的跨国性、结果归责的困难性、气候破坏行为的“正负”双向性等成了刑法介入气候保护领域不能回避的主要问题。但“气候法益”的重要性决定了刑法应当有所作为。持谨慎论的学者认为刑法对气候的保护仅仅是行政法的补充,具有侧面性和附属性。持积极论的学者则重构了气候刑法的保护法益及构成要件与归责逻辑。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应坚持刑法应对气候保护的谦抑性质,适度调整刑法的规制范围,以保障法的形式确保环境行政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落实。
- 作者:蔡玥 王充
- 全文[ PDF 11711246.0 KB ] 2023.10(5):133-153 共有 825 人次浏览
|
|
- 地缘政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转型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稳定和巩固世界政治秩序的需求刺激了区域国别研究在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资助和系统发展,现代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体系也因此被打上了深刻的地缘政治及意识形态烙印。冷战结束之后,区域国别研究进入了一个“边缘替代”和边缘化的发展时期;而21世纪初以来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变迁,则重新激活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地缘政治维度。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超越地缘政治并服务于学科整合和文化对话的潜能,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有赖于认识论层面的创新,其中一个有意义的路径是通过关系性思维来重建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体系,即将区域理解为...
- 作者:刘春荣
- 全文[ PDF 9858840.0 KB ] 2023.10(5):154-169 共有 1511 人次浏览
|
|
- 知识性与社会性: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社会学逻辑
- [摘要]从知识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理论来看,英国学派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知识”网络结构,具有鲜明的知识性与社会性。知识性强调英国学派作为国际关系知识生产者、传播者与反思者的重要角色,即这一知识群体的内生性倾向。社会性意指英国学派的诸种社会关系,即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局势嬗变、学术机制建设、学术论战以及国际社会议题四重“社会—知识”结构密不可分。在英国学派的历史发展与学术实践中,知识性与社会性相互交织。20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深刻影响了英国学派的建构路径、研究取向与历史进程。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
- 作者:任东波 冯帅
- 全文[ PDF 13328286.0 KB ] 2023.10(5):170-191 共有 1373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