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论李约瑟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及哲学的“李约瑟之问”
- [摘要]关于科学的“李约瑟之问”被人熟知,但关于哲学的“李约瑟之问”却鲜为人知。由于与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厚渊源,李约瑟提出了哲学的“李约瑟之问”,即为什么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的“李约瑟之问”,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通过系统深入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有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契合性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因,这是“内在论”视角;而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近现代革命进程选择决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这是“外在论”视角。其中“内在论”视角的回答颇具创见,不仅如...
- 作者:王锟
- 全文[ PDF 8967489.0 KB ] 2023.10(6):120-136 共有 1147 人次浏览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成效、基本经验与对策
- [摘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电影产业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影产业经历了紧密相连、特点纷呈的三个阶段,在持续推进市场化、规范化、数字化的过程中,投融资模式、影院建设、主旋律商业大片制作等成效显著。其基本经验在于,在重视电影产业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遵循电影产业的经济规律,实施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政策;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电影产业供求两端发力。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应锚定高质量发展的...
- 作者:任力
- 全文[ PDF 12485299.0 KB ] 2023.10(6):137-158 共有 590 人次浏览
|
|
- 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维度与阐释框架
- [摘要]流行文化是人类演进过程中形态多变、历久弥新的文化类型。在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样态与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流行文化生产和演进的内外条件更加复杂,多元的社会权力主体牵涉其中,需要传承马克思主义传统,确立与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环境相契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路径。不同时期的流行文化研究的理论洞见为建立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不同于传统文化研究流派偏重于对具体文本的意识形态解析,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将流行文化置于整体性的时代语境中,揭示流行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过程中涉及的权力关系,考察生产机制、运作机理...
- 作者:陈世华 徐嘉敏
- 全文[ PDF 10181204.0 KB ] 2023.10(6):159-176 共有 971 人次浏览
|
|
- 基层治理中的“预防出事逻辑”——基于一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考察
- [摘要]“财税竞争”“政治锦标赛”“政权经营”等积极行为,以及“为官不为”“不出事逻辑”、避责等消极行为,表现出了基层政府的双重角色特征和行为策略。基层政府的积极角色,往往彰显“邀功”的面向;而消极角色则凸显的是“避责”面向。与此不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中呈现出一种“预防出事逻辑”,其兼具积极治理的外观形式与消极避责的实质逻辑。潜在风险向现实危害转化之前、积极治理、避责分别凸显了“预防出事逻辑”的时间要素、行为要素与目标要素。具体而言,最全事项、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的积极治理与形式化治理、过度加码...
- 作者:陈柏峰 石建
- 全文[ PDF 14869596.0 KB ] 2023.10(6):177-202 共有 1298 人次浏览
|
|
- 以绩效评估驱动政府治理变革:基于新西兰《绩效改进框架》的历时性考察
- [摘要]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绩效评估被众多国家视作测量绩效和驱动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工具。在这波旷日持久的改革浪潮中,新西兰是重要的“实验者”与“政策创新者”,堪称全球政府改革的典范,特别是其2009年出台和推行的《绩效改进框架》更是对以往绩效评估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新时期新西兰政府提升某一机构绩效,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绩效的分析框架和变革平台。新西兰政府推行《绩效改进框架》的经验与发展历程表明:《绩效改进框架》是一种极富价值的管理工具,采用了未来目标与绩效测评相融合、注重参与与战略性对话、绩效测评与改进...
- 作者:王雁红
- 全文[ PDF 13327031.0 KB ] 2023.10(6):203-225 共有 1316 人次浏览
|
|
- 对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哲学”的现象学分析
- [摘要]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表现为现象学式的冷酷的乐观主义。他把希望看作是一种预先推动的向前的意识,内在地具有超越自身的主观内在性和既存现实;人可以通过希望去意指、构造或理解一个意向的相关物或意义,并通过白日梦、回忆、勇敢等各种心理事件,由内至外地唤醒自我并改造世界。布洛赫把希望看作是推动人类历史的第一原动力,在他看来人作为自然实体和自我意识的承担者就取代了外在的客观性而具有了本体论的优先权。这就注定了他关于历史的理解和未来更美好社会的乌托邦想象的抽象性和空洞性。
- 作者:黄璇 徐艳华
- 全文[ PDF 6655013.0 KB ] 2023.10(6):226-237 共有 866 人次浏览
|
|
- 论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画,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和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重大论题,具有重大意义。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着力点、战略协同性和过程包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持续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
- 作者:黄群慧
- 全文[ PDF 1277436.0 KB ] 2023.10(2):5-19 共有 1628 人次浏览
|
|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地体现为新产业革命与城乡差距之间的矛盾。新产业革命不再具有以往产业革命增加产业分支、扩大产业体系、吸收大量劳动力、提高自然资源重要性等效应,而是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创出新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出现了减低自然禀赋重要性、排出劳动力、产业体系瘦身、增长区域窄化等负向效应。这种双重效应,使得城乡差距在新产业革命进程中出现不断扩大的可能,构成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城乡差距也因此对新产业革命具有双重效应,构成其矛盾的另一方面。新产业革命与城乡差距之间不是舍此取彼的替代...
- 作者:赵儒煜
- 全文[ PDF 1243827.0 KB ] 2023.10(2):20-33 共有 3831 人次浏览
|
|
-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合理借鉴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观、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观、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多边主义的生态政治观、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观,为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
- 作者:曹辉 李包庚
- 全文[ PDF 1276685.0 KB ] 2023.10(2):34-47 共有 2386 人次浏览
|
|
- 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方案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
- [摘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不仅没能纾解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本身之间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二者的冲突并为解决这一问题增添了新的难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和解”方案,对于消解资本逻辑对人的剥削和对自然的破坏,探索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以“两个和解”为核心的解决西方现代化弊端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新发展,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理论指南和实践方略,也为人...
- 作者:杨仁忠 吴颍
- 全文[ PDF 1255878.0 KB ] 2023.10(2):48-61 共有 1755 人次浏览
|
|
- 中国之治的价值内涵与世界贡献——兼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 [摘要]“中国之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动而独特的表达。中国之治超越了西方理论的“政治现代化”路径,破解了现代化和民主化“悖论”。中国之治遵循了制度与道路的规定性,也重视实践的能动性,以相对灵活、及时有效的关键之策推动改革。中国之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彰显了大国治理的韧性精神与价值追求。在当今世界,中国之治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有机统一,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样态,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长的丰厚土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视角,跳出西方话语及逻辑假设,提出和回应时代性、民...
- 作者:张树华 王阳亮
- 全文[ PDF 1303535.0 KB ] 2023.10(2):62-74 共有 1709 人次浏览
|
|
- 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三重维度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同文明观之争在全球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明所呈现出的持久稳定与不断创新的有机统一、坚守自主与体现包容的有机统一、追求和平与敢于斗争的有机统一,既是植根于中华文明基因、血脉、灵魂层面的精神特质,也是植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因、血脉、灵魂层面的精神特质,同时还是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基业长青的重要“密码”。新时代的中华文明观所展现出的高度的包容与良善、非凡的韧性与...
- 作者:景向辉
- 全文[ PDF 1249325.0 KB ] 2023.10(2):75-87 共有 1806 人次浏览
|
|
- 数字全球化的内涵、展开方式及风险数字全球化的内涵、展开方式及风险
- [摘要]肇始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化以传统经济要素的全球流动为内容,它与当下以数据流动为内容的数字全球化大相径庭。当下的数字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而且技术不是助推力,而是一种牵引力;而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的动力更多的是资本欲望,技术和分工只是一种助推力。数字全球化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的资本—利润单向式流动的展开方式,而形成了技术与数据流营造的多元、共赢、包容式展开方式。数字全球化以无形或虚拟的形式在全球展开;而且技术和数据还不断对数字全球化赋能,使之不断获得全球展开的加速度。然而,“数字鸿沟”和...
- 作者:胡键
- 全文[ PDF 1282029.0 KB ] 2023.10(2):88-101 共有 1357 人次浏览
|
|
- 数字全球化:转型、动力与后果
- [摘要]数字全球化是继通信、网络全球化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一个以“数字全球流动”为基础的新阶段。与此前阶段的全球化主要以“时空融合”为目标不同,数字全球化主要把“时空透明”作为目标,体现在对万事万物的数字化和精准化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推动数字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动力,但这些直接动力以民族国家的政治特性、资本的利润追求、科学知识的反思性等深层动力为基础。数字全球化具有“乘数效应”,它给人类追求社会进步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带来“数字泰勒主义”“新穷人”等负面问题。
- 作者:郭忠华 张玉昆
- 全文[ PDF 1302961.0 KB ] 2023.10(2):102-117 共有 1549 人次浏览
|
|
- 数字全球化与全球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
- [摘要]数字全球化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助推器,打通了全球发展和竞争的“新赛道”。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迎来数字经济的跃升,数字技术在全球范围扩散普及,全球数字制度和规则建设开启多头并进的初创阶段,具备规模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实践不断塑造数字发展范式。数字全球化开启“市场窗口”“技术窗口”“规制窗口”和“实践窗口”。同样步入“新赛道”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无视数字全球化缔造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和全球数字网络关系,固守“旧赛程”,将在传统全球化时代奉行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霸权主义、集...
- 作者:刘兴华
- 全文[ PDF 1316981.0 KB ] 2023.10(2):118-134 共有 1474 人次浏览
|
|
- 中国古代社会的资本治理及其启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视域下的资本
-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治理思想和实践。通过对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梳理,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很早形成了对资本正反作用的辩证认识,而且在传统经济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对民间资本和官营资本的不同态度。与此同时,由于认识到了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政治、经济风险,中国古代政府探索了一套包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层面的治理措施。传统社会资本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我国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 作者:张晓晶 王庆
- 全文[ PDF 0.0 KB ] 2023.10(2):135-147 共有 1785 人次浏览
|
|
- 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运动的新特点
- [摘要]21世纪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运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资本形态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数字资本,其有望成为数字资本主义阶段的主导资本形态;在生态危机持续加剧的背景下,自然资本被大力鼓吹;金融资本在遭遇挫折后迅速恢复,并与前两种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剩余榨取机制看,资本日益脱离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转变为食利资本,主要以利息、租金等方式获利。最后,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化的深入发展,资本逻辑全面展开,主导了从日常生活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
- 作者:胡乐明 李连波
- 全文[ PDF 1311207.0 KB ] 2023.10(2):148-164 共有 1441 人次浏览
|
|
- 反外国制裁的司法维度展开
- [摘要]域外经验表明,通过处理涉制裁民事纠纷,法院不仅可以为受制裁影响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济,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法院地国反制裁法律的实施效果。现阶段,人民法院在我国反外国制裁体系中的作用尚未得到重视,面临法律制度与规则供给不足、司法理念相对保守及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反外国制裁的司法维度短板日益凸显。鉴于此,须明确和加强人民法院在我国反外国制裁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促进人民法院积极发挥涉外司法权能,在涉制裁民事纠纷中妥善解决外国制裁的定性、管辖权,外国制裁法的域外效力及相关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等事项,不断完善...
- 作者:霍政欣 陈锐达
- 全文[ PDF 1519627.0 KB ] 2023.10(2):165-193 共有 1120 人次浏览
|
|
- 涉外法治的目标设定与实践原则
- [摘要]涉外法治应被视为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的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制度体系设计。这一设计是世界法治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既充分借鉴中国传统与国外的相关经验与做法,充分考虑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制度的结构性特点,又建立在当代中国的客观现实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愿景为涉外法治提供了建设目标;尊重国家基本权利、不断深化多边协调、积极提升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则为涉外法治提供了作业原则。真诚而善意地尊重遵守国际法是在当今大变局的世界中...
- 作者:何志鹏
- 全文[ PDF 1298439.0 KB ] 2023.10(2):194-209 共有 94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