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基本范式
- [摘要]中国共产党研究是世界范围内的重大课题,一个世纪来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政治家、新闻记者、学者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的目光,至今早已成为“国际显学”。由于海外各国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条件,它们关于中共研究的起点和进程略显不同。如原苏联与俄罗斯、日本等国,因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联系较为密切,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展开了对中共问题的研究。而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冷战的需要,其中共研究则兴起于50—70年代。因不同的政治需求和学术路径,各国的中共研究范式也多有差异。①所谓研究范式(paradigm),按照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说法,是...
- 作者:管永前
- 全文[ PDF 940.0 KB ] 2021.8(2):13-19 共有 4330 人次浏览
|
|
- 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形成过程与理论演化
- [摘要]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对其演化逻辑的分析可以总结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研究态度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塑造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海外传播提供新视角与新话语。
- 作者:刘佳 文吉昌
- 全文[ PDF 740.0 KB ] 2021.8(2):19-23 共有 3805 人次浏览
|
|
- 海外视角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
- [摘要]
- 作者:周文华,1974年生,博士,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教授,100101。
- 全文[ PDF 1053.0 KB ] 2021.8(2):24-30 共有 3775 人次浏览
|
|
- 新时代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新动向与前瞻
-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了辉煌的建设成就,在对中国发展进行规律性研究的过程中,更多海外学者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他们把解读中共看作理解中国发展的钥匙。新时代海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新动向。
- 作者:高晓林 庞敏
- 全文[ PDF 1074.0 KB ] 2021.8(2):30-37 共有 3728 人次浏览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及未来愿景
- [摘要]
- 作者:〔瑞士〕彼得·科尼格 祝伟伟 摘译
- 全文[ PDF 3288.0 KB ] 2021.8(3):21-25 共有 4588 人次浏览
|
|
|
|
|
|
- 全球化的时间与空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下的思考
- [摘要]全球化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下,全球化又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全球化本身发轫于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客观趋势,但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和人类的贪欲,促使人类文明以不合适的方式嵌入“异类文明”。于是,全球化进程就变成了人类文明“携带”着“异类文明”向全球拓展的进程。加之资本、技术、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全球化的赋能,全球化的时间轴和空间域都被这些因素严重扭曲。于是,全球化时代便成为一个充满了全球风险的时代,风险的全球化使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是孤岛,尽管抗疫促使各国不得不相互隔离,但全球...
- 作者:胡键
- 全文[ PDF 9385.0 KB ] 2021.8(3):34-45 共有 3425 人次浏览
|
|
- 经济全球化的走向:政治思潮的风向标意义
- [摘要]经济全球化并非经济理性自然生长的产物,而是经济理性与国家政治、世界政治的互动演化过程,经济先发国家的政治思潮在其中具有一定的风向标意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改变了欧美国家在全球化问题上不同意见之间的力量对比,提升了经济民族主义和进步资本主义思潮的政策影响力,经济全球化进入“岔口期”: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性区域性复升和经济与社会“嵌套”的新型全球化,这两个方向的现实可能性,高于继续推进“深度全球化”,但是两个方向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在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的博弈期,中国须把握好自身...
- 作者:郭静
- 全文[ PDF 9723.0 KB ] 2021.8(3):46-57 共有 3559 人次浏览
|
|
- 风险社会中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变迁
- [摘要]身处风险社会,以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为基本前提预设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无法实现对不确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的有效预防。这种制度性责难已经是中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常态。同时域外经验表明,生态环境预防性法律体系的转型是对生态环境风险调整的必然。要弥补中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风险预防能力的不足,应当适当地借鉴域外生态环境法律体系转型的经验,立足于本土国情,重新审视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发展,建立系统性的生态环境风险预防性法律体系。
- 作者:曹明德 马腾
- 全文[ PDF 10364.0 KB ] 2021.8(3):58-70 共有 3546 人次浏览
|
|
- 环境恢复性司法:模式借鉴与本土改造
- [摘要]环境恢复性司法在解决环境犯罪中被损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上有着传统报应性司法所欠缺的功能。中国与环境恢复性司法相对成熟的国家在环境恢复性司法方面有着理论基础上的联系,也有着实践情况的区别。环境恢复性司法的产生源于生态环境法益的重要性和独立性日益提升,以及刑罚正当性根据理论对被害人利益或被损法益的关注。事实上,传统的恢复性司法与报应性司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即均具有惩罚性且受责任主义的限制。因此,在理解环境恢复性司法的内涵时,不必将其局限于程序性的内容中,对于以保障被害人利益、恢复被损法益为价值追求...
- 作者:杨红梅 涂永前
- 全文[ PDF 9847.0 KB ] 2021.8(3):71-82 共有 3699 人次浏览
|
|
- 论贷款人的环境损害民事责任:英美经验借鉴及本土构建
- [摘要]目前,“绿色信贷”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贷款人的环境损害民事责任作为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近年来也在中国引发了热议。一段时期以来,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对贷款人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类型、责任范围、构成要件、责任形式、免责事由等内容都做了体系化的安排。尽管它们的具体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略有不同,但其经验对于建制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任何制度的构建均需“本土化”方能确保其运行的效果,因此本文在对中国现实国情进行分析、境内外建制差别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吸取域外先进经验,对推动中国贷款...
- 作者:何佩佩 〔英〕罗伯特·格雷戈里·李
- 全文[ PDF 11907.0 KB ] 2021.8(3):83-96 共有 3644 人次浏览
|
|
- 健康主义抑或安全主义?反思全球卫生法的理论基础
- [摘要]安全主义和健康主义是全球卫生治理的两个不同路径。安全主义路径根源于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体制及其相应的国际卫生制度,以监管公共卫生风险为出发点,以隔离和排斥作为基本治理模式,重点在于防止疫情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传播。而健康主义路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卫生新秩序的主张,强调健康权的普遍实现和保护,注重完善各国的卫生基础设施,以初级卫生保健为治理思路,强调国家间合作、平等和共享。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卫生条例》主要体现了安全主义的路径,挤占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在普遍健康方面的资源和投入。现行全球卫...
- 作者:陈一峰
- 全文[ PDF 2076.0 KB ] 2021.8(4):79-92 共有 2841 人次浏览
|
|
- 全球卫生治理的困境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凸显多边机制为核心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此背景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本文基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困境、改进思路以及中国推动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多边化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成本-收益机制存在缺陷,导致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存在合法性、有效性、集体合作等方面的困境。相比较而言,区域公共产品的成本-收益机制具有优势,能够弥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及提升国际卫生治理的有效性。由此,本文提出,中国推动...
- 作者:郝宇彪
- 全文[ PDF 2160.0 KB ] 2021.8(4):93-105 共有 3223 人次浏览
|
|
- 客观性新闻的现实困境及理念转向
- [摘要]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西方新闻媒体所坚持的核心新闻理念——客观性开始受到挑战和质疑,它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无法在媒体与受众之间构建起新的信任关系。困境的源头存在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一是“朴素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危机;二是后真相语境下的信任危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新新闻主义、公共新闻、建设性新闻等新的新闻理念的先后出现,则是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客观性观念的革新和再定义。改革者为摆脱“朴素实证主义”,先后在解释、情感、价值、参与四个层面做出了实践与理念转向。最后以主体间性为着力点提出重构客观性新闻...
- 作者:王建峰
- 全文[ PDF 1444.0 KB ] 2021.8(4):106-115 共有 2813 人次浏览
|
|
- “边缘人”研究的理论脉络、核心逻辑与研究展望
- [摘要]“边缘人”研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关注,成为富有争议的理论空间。自2020年以来,一系列关于“边缘人”的新现象,如“黑人的命也重要”运动再次抬升、美国亚裔群体遭受明显的种族歧视,催生了“边缘人”研究的许多新议题。本文首先厘清“边缘人”的理论起源与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对“边缘人”理论进行重新思考。通过检视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身处两种文化当中的“边缘人”、作为两种文化间“使者”的“边缘人”、作为世界公民的“边缘人”以及身处边缘文化当中的“边缘人”五种典型的“边缘人”类型可以发现,...
- 作者:赵欣
- 全文[ PDF 1798.0 KB ] 2021.8(4):116-127 共有 6649 人次浏览
|
|
-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
- [摘要]随着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加速转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变革、逆全球化泛起、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单边主义逆流横行、周边环境复杂多变和美国全面遏制打压等诸多风险挑战。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必须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国内与国际统筹、尽力与量力兼顾、有效与增量结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基本原则,通过优化全球治理战略设计、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走向、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不断贡献中国智...
- 作者:吴志成
- 全文[ PDF 1002.0 KB ] 2021.8(5):25-30 共有 228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