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病毒与全球化——一种自然史视野下的历史哲学考察
  • [摘要]从自然史的视野来看,瘟疫的阴影与文明史相伴相生。自驯化革命和农业定居开启了细菌和病毒的跨物种迁移,城市化和全球化就必定会加剧这种风险。烙印在西方视角下的世界历史中的四大瘟疫都是各自时代的全球化故事,都对文明史的进程产生了转折性影响。要理解新型冠状病毒何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首先必须理解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全球互联和时空压缩。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资本逻辑,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进一步指出风险的全球化。可新冠病毒的危机表明,风险社会不会自动导向焦虑型团结,焦虑型团结也没有能够完全取代需求...
  • 作者:余明锋
  • 全文[ PDF 1343.0 KB ] 2020.7(5):91-98  共有 3867 人次浏览
  • 国际风险治理:分析范式、框架模型与方法策略——基于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视角
  • [摘要]在风险常态中,风险治理水平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研究已然成为治理研究的新趋向。在系统性风险社会中,包括疫情防控在内的国家和地方治理,需要强化风险治理观。国际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风险治理理论与方法,通过梳理发现:与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相关的分析范式主要有三种理论范式、五种方法范式和七种学科范式;相关的模式框架主要有RDTE理想型、RMDT信任性、ToR容忍性、PSEE包容性、IRGC系统性及其调适性风险治理模型;根据不同风险类型与战略目标形成了多种风险应对方法等。总体来看,国际理论方法...
  • 作者:张大维
  • 全文[ PDF 2358.0 KB ] 2020.7(5):99-111  共有 5178 人次浏览
  • 生存安全、文化反冲与威权民粹主义的兴起
  • [摘要]仇外民粹主义威权运动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非常值得关注的政治现象。在解释这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出现的这类逆全球化和逆现代化的政治思潮与运动时,本文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即生存安全感与文化反冲。作者指出,发达国家存在的实际收入下降与不平等加剧现象,加上大规模移民的涌入,使人们普遍感受到的生存不安全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反冲叠加,导致仇外民粹主义威权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愈演愈烈。
  • 作者:〔美〕罗纳德·F.英格尔哈特 叶娟丽译
  • 全文[ PDF 8916.0 KB ] 2020.7(1):94-104  共有 5330 人次浏览
  • 正在崩塌的“自由主义共识”海市蜃楼——西方民族民粹主义与“非自由主义”兴起
  • [摘要]民粹主义已成为当今政治学的重要课题。到目前为止,西方第四波民粹主义——民族民粹主义的崛起和持续成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对既定政党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倡导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所称的“非自由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政治理念,还是作为政府的一种治理实践,对民主的“非自由主义”改造意味着民粹主义将以一种特定的“人民”概念及其“共同意志”对全球化“自由主义共识”发起挑战,也是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核心体系的最大的挑战。
  • 作者:张莉
  • 全文[ PDF 8043.0 KB ] 2020.7(1):105-115  共有 4125 人次浏览
  • 拉美“粉红浪潮”的兴起与衰落
  • [摘要]21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和媒体普遍使用“粉红浪潮”一词描述拉美地区特殊的政治现象,即20世纪末以来拉美多国普遍由左翼政党执政。这些左翼政党推行的政策既具有左翼特征又并非完全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政策。它们的领导人执政过程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与威权主义特征,因此被西方学界定位为“粉红色”。“粉红浪潮”是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发展而出现的,是对拉美传统的“保守主义浪潮”的反抗,“粉红政府”在执政时重视保护底层民众的利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重视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重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发...
  • 作者:任志江
  • 全文[ PDF 5770.0 KB ] 2020.7(1):116-122  共有 8541 人次浏览
  • 论意识形态的承认机制——基于阿尔都塞、佩肖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析
  • [摘要]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研究表明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当今,从意识形态维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仍然是必要的,关于意识形态运作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本文基于阿尔都塞、佩肖和齐泽克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对意识形态的承认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首先,阿尔都塞通过提出意识形态质询理论,勾画了意识形态的承认机制,这涉及大(他者)主体、个人和主体三个角色,并且镜像承认是保障个人被质询为主体,保障大(他者)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以及主体的自我承认,保障主体对大(他者)主体的绝对臣服的关...
  • 作者:孔明安 谭勇
  • 全文[ PDF 1135.0 KB ] 2020.7(3):19-27  共有 5560 人次浏览
  • 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的黑格尔主义溯源
  • [摘要]总体性辩证法的目的在于克服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错误和总结匈牙利革命失败的教训,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继承黑格尔对直接性与现实性的区分,以历史的生成取代黑格尔哲学的事后反思,卢卡奇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改造为总体性辩证法,但是总体性辩证法的基础是思想起源和历史起源在原则上一致。这一原则仍属于黑格尔的观念论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下,无产阶级才能被理解为历史同一的主体—客体。因为总体性辩证法从属于黑格尔主义,所以当卢卡奇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物化问题的解决方案时,便陷入了乌托邦式的救世主主义困境...
  • 作者:司强
  • 全文[ PDF 954.0 KB ] 2020.7(3):28-34  共有 4033 人次浏览
  • 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误读
  • [摘要]海德格尔基于对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定位来考察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对劳动的本质、过程和价值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误读。他指认马克思关于劳动概念的理论来源和性质规定根源于黑格尔哲学,未能认识到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与思想活动的根本区别;认为马克思借助黑格尔生命过程论所揭示的劳动过程仍是抽象的辩证运动,无法领会到马克思能动生产实践的历史现实性;批判马克思基于人自身的生产而引致的强制生产必然走向人的自我毁灭,没有察觉到劳动的根本价值体现为在扬弃异化的革命实践中走向人的自由与解放。透过...
  • 作者:黄漫 刘同舫
  • 全文[ PDF 1238.0 KB ] 2020.7(3):35-43  共有 4879 人次浏览
  • 新身份政治兴起及其对西方国家治理的挑战
  • [摘要]身份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具有久远的思想渊源,而作为一个现代概念的身份政治则有其特定内涵。这一概念的兴起,是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变迁的结果,主要与少数族裔和群体争取身份平等和政治权利的运动,以及左翼学者从身份视角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关。身份政治的内涵又在时代环境变化和内生变量作用下发生变迁。21世纪以来,“9·11”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特朗普当选总统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加速了其演化,促生了一种较传统身份政治内涵发生部分逆转、主张权利方式更加激烈、诉求和意识形态更加复杂的新身份政治。新身份政治蔓延带来...
  • 作者:徐彬 卜永光
  • 全文[ PDF 1801.0 KB ] 2020.7(3):83-93  共有 5778 人次浏览
  • 从技术官僚到政治官僚:欧洲中央银行政治化研究
  • [摘要]2019年欧元迎来弱冠之年,十年前欧债危机作为在发达国家超国家货币联盟内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欧洲中央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央行变得越来越“政治化”而非“技术性”。欧洲中央银行传统政策授权无力应对欧债危机,弱经济成为新常态导致经济问题政治化,疑欧主义盛行阻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危难时期亟须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导致了欧洲央行的政治化。欧洲央行行动的政治考量因素增多,其政治化的影响表现在其职权范围超越最初授权,政策工具及潜在目标增多,欧洲央行及其政策的政治影响力增强,对它们的关注、争议、批...
  • 作者:王玏
  • 全文[ PDF 2481.0 KB ] 2020.7(3):94-109  共有 4601 人次浏览
  • 空间与治理:城市政治研究的新进展
  • [摘要]&nbsp;城市作为政治现象产生发展的重要场域,日益为学术界所重视。本文从“空间”与“治理”视角对城市政治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结合个体、社区、城市三个不同层次的研究主体,本文总结评述了市民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社区发展非均等化、社会资本、城市中的“邻避”现象与城市政体理论等议题。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指出中国的城市政治研究应该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城市特点,发展出切合中国国情的城市政治议题。
  • 作者:王薪喜 孟天广
  • 全文[ PDF 1817.0 KB ] 2020.7(3):110-122  共有 5324 人次浏览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978—2019)
  •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翻译与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最令人关注的一个学术领域,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学人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对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存在的追随海外汉学的倾向应该结束了,平等地与汉学家对话、务实地与汉学家切磋学问的时代开始了。
  • 作者:张西平
  • 全文[ PDF 8750.0 KB ] 2020.7(1):60-71  共有 4288 人次浏览
  • 基于政策过程的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海外学界的视角
  •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海外中国研究新热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近年来中国大刀阔斧改革以应对环境挑战,国内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在国际气候合作中发挥无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海外学界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评价总体向好,他们将环境政治学和中国研究界流行的、不同于环境科学的假设带入了中国环境问题研究中,强有力地塑造着后续研究的基本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大都围绕政策过程展开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考察,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政策网络视角讨论了官僚组织、执行鸿沟、社会参与、透明度与问责、政策共同体、伙伴关系等...
  • 作者:刘晓玉
  • 全文[ PDF 8603.0 KB ] 2020.7(1):72-81  共有 4226 人次浏览
  • 70年来德国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民特性的研究
  • [摘要]库勒(Cooley)提出的“镜中我”概念认为,个体的自我感受是通过他人的反射而形成的,“人人都是一面镜,照出对方的身影”。首先,本文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以“中国文化”为主题词,历时性地对“中国文化”在德国学术界的传播情况进行梳理,旨在揭示70年以来德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研究内容的转变;其次,对“中国文化”在德国学术界所表现出的已知特征进行阐释;再次,对中德商务沟通中所关注的“中国国民特性”进行集中分析,即“哲学宗教观、秩序观、关系观、整体观、委婉观”五大特征;最后,对研究结果中所呈现的问题予以分析和反...
  • 作者:王婀娜
  • 全文[ PDF 9689.0 KB ] 2020.7(1):82-93  共有 4289 人次浏览
  • 海外对中国梦的多向度解读
  •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海外学者和各界人士围绕中国梦的价值取向、思想来源、思想性质、世界影响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不仅提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意义的思想观点,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带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系统梳理和分析海外对中国梦的不同理解,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作者:成龙 姚立兴
  • 全文[ PDF 1248.0 KB ] 2020.7(2):23-31  共有 5267 人次浏览
  • 他山之石与中国故事——我国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和理论探索
  • [摘要]海外中国学指域外国家对中国的研究,国内开启对海外中国学的关注几与海外中国学的发生同步。国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经历了早期关注、开创奠基、停滞困顿、起步复兴、繁荣发展五个阶段。近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是我国海外中国学研究发展借鉴与对话、学科化积累、学理纵深探索的三个黄金期。应继续推进与西方中国学的深度对话,同时引导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建立国内外兼容、东西会通的中国学研究体系。
  • 作者:褚艳红
  • 全文[ PDF 1732.0 KB ] 2020.7(2):32-43  共有 4552 人次浏览
  • 拉美学者眼中的周恩来与中拉关系
  •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就十分重视发展与拉美国家的关系,为中国与拉丁美洲人民传统友谊的缔造、官方外交关系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周恩来研究也是拉美各国“中国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尤其是墨西哥、智利、秘鲁等国的很多学者基于其本国特有的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相似的历史遭遇等,从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民族民主革命认识等方面展开了对周恩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在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总结和梳理拉美学者眼中的周恩来与中拉关系的发展历程及...
  • 作者:龚韵洁
  • 全文[ PDF 1352.0 KB ] 2020.7(2):43-51  共有 4694 人次浏览
  • 经济全球化、金融资源占有与居民财富不平等
  •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跨国流动性差异,以及资本的高收益率优势和经济制度的差异化设计等因素,都会加剧居民财富不平等状况。并且唯效率优先的金融制度设计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模式,会使金融资源分配对贫穷群体产生排斥性,再加上财富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会让富有群体享有更高的资产回报率和更快的财富积累速度,这也会恶化居民财富不平等状况。
  • 作者:黄平 李奇泽
  • 全文[ PDF 2394.0 KB ] 2020.7(3):44-59  共有 4518 人次浏览
  • 联合国国民账户体系族群的结构与逻辑
  • [摘要]联合国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国民账户体系》(SNA)是世界各国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蓝本,是其他核算体系的“根”或“源”,其发展和演化深刻地影响着其他核算体系。为推进国民账户体系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保证各国核算结果的可比,特别是不同领域核算结果的有效性和一致性,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联合相关国际组织和其他统计机构编制了系列统计体系,形成了以SNA为核心的国民账户体系族群。这一族群内容丰富、结构庞大。其基本逻辑是:SNA为纲,操作手册为目,举一纲而张全目;阐释、应用、拓展层层递进,互为补充。随着经济活...
  • 作者:李金华
  • 全文[ PDF 1651.0 KB ] 2020.7(3):60-71  共有 3629 人次浏览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