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本文回顾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的参与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面对当今世界出现的“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现象,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仅没有关闭,而且越开越大,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推进者。本文认为,为促进构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目前应着重做好深化投资贸易领域改革、推动金融领域更加开放、完善自贸区...
- 作者:胡必亮 李昊泽
- 全文[ PDF 1342.0 KB ] 2019.6(6):4-12 共有 5583 人次浏览
|
|
- 新发展理念对新自由主义的超越
- [摘要]在新自由主义引领的全球化历史场域中,中国如何面对挑战和机遇,超越新自由主义,这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也就是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新发展理念不仅面向中国实际,而且面向世界历史。在传承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和资本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新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对新自由主义的双重超越。
- 作者:孙琳
- 全文[ PDF 1204.0 KB ] 2019.6(6):13-20 共有 4606 人次浏览
|
|
- 中国情境下政党研究的话语建构
- [摘要]学术与政治的张力是中国政党研究的突出困境。不论从学科构建、理论贡献还是比较研究出发,加快建构中国政党研究话语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政党研究的话语建构,需要兼顾中国政党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政治性与学理性、普适性与国别性等关系,既要能够找到平衡,又要能够解构现实。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充分关照中国政党的特殊性,包括制度传统、政党规模、执政机制与执政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比较吸收政党的通约性理论框架,比如政党中心论、政党适应性、政党自主性、政党制度化等,突出对中国政党问题的理论解构。
- 作者:陈家喜
- 全文[ PDF 1212.0 KB ] 2019.6(5):77-84 共有 4060 人次浏览
|
|
- 政党概念的“大西洋分歧”与利基政党对传统政党概念范式的冲击
- [摘要]政党的出现是西欧和北美政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尽管英国和美国都是政党政治的先发国家,但是二者对于政党的认识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将其称为政党概念的“大西洋分歧”。进入20世纪后,西方学者一直在试图弥合政党概念的大西洋分歧,从而达成政党概念的研究共识。然而随着利基政党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以选举为核心的政党概念范式又遇到了新的冲击。在21世纪,我们需要从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视角来思考政党的当代使命。欧洲中心论下的政党概念范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学术界也需要从更加开放和宽广的视角来理解政党。
- 作者:张春满
- 全文[ PDF 1091.0 KB ] 2019.6(5):85-92 共有 4683 人次浏览
|
|
- 西方政党基层组织建设初探:变局、挑战与应对
- [摘要]对于任何政党而言,基层组织(party on the ground)都是其存在、发展与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政党在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壮大期后便迅速陷入长期的总体衰败进程。冷战结束后,西方政党在组织建设层面又开始不断面临意识形态、社会认同、互联网与新媒体变革等多重危机与挑战。对此,西方政党围绕组织建设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与变革。
- 作者:赵卫涛
- 全文[ PDF 1270.0 KB ] 2019.6(5):93-100 共有 4445 人次浏览
|
|
- 人工智能时代的西方政党政治:机遇、发展与困境
-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生系统,日益影响国家、社会、民众的互动方式,乃至于改变现代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一些西方政党意识到人工智能给政党治理、政治沟通及政治社会化带来的机遇,纷纷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进行政党动员、沟通、选举、营销和政治参与,并把人工智能运用到政策评估、政治协同、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效果。但不得不指出,由于政党缺失对技术的驾驭能力,也面临着新型数字鸿沟、资本依赖、信息风险等新困境。
- 作者:孙会岩 郝宇青
- 全文[ PDF 1201.0 KB ] 2019.6(5):101-107 共有 4066 人次浏览
|
|
- 试析民族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与意识形态建构——以波兰法律与公正党为例
- [摘要]在现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民族民粹主义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这在中东欧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波兰法律与公正党为例,其主要形态是“民族—保守的民粹主义”,即民粹主义往往以民族主义为形式,民族主义往往以民粹主义为内核,将作为民族、族群的人民与作为普通人、大众的人民相结合,将波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相结合,既反对“自由民主”,也反对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从总体上看,法律与公正党的兴起代表了中东欧民族民粹主义的发展势头,在目前欧洲民主衰退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民族民粹主义仍旧是可供民众选择的...
- 作者:来庆立
- 全文[ PDF 1229.0 KB ] 2019.6(5):108-115 共有 4660 人次浏览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论逻辑研究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是连续办大事,年年办很多大事,办成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一种接力办大事的制度,一代接着一代干,越干越能干的制度。这是集中民意民智民力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实现宏伟目标。这是包容创新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从不故步自封,从不骄傲自大。
- 作者:辛向阳
- 全文[ PDF 5947.0 KB ] 2020.7(1):4-10 共有 19979 人次浏览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价值与世界意义
- [摘要]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才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原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独特方案,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中国智慧,具有独特的中国价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的是人类共同价值,解决的是人类共同难题,为世界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 作者:徐家林 张茜
- 全文[ PDF 8198.0 KB ] 2020.7(1):11-20 共有 4887 人次浏览
|
|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新时代外交实践研究
- [摘要]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全新的理念和主张,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体现。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决策者...
- 作者:仇华飞
- 全文[ PDF 1620.0 KB ] 2020.7(2):4-14 共有 4664 人次浏览
|
|
- “一带一路”的国际公共产品功能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 [摘要]虽然雅尔塔体系从没有规定美国单方面制定国际规则并单独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独一无二的实力和地位,美国成为战后国际体系的主导国(霸权国),进而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它也因此将国际公共产品视为自己的国际政治工具,尤其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工具。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权力转移,美国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凸显,从国际公共产品的“消费者”,逐渐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修正者、建设者,甚至是供给者、创新者。中国角色的变化源于中国实力的变化,...
- 作者:胡键
- 全文[ PDF 2169.0 KB ] 2020.7(3):4-18 共有 4140 人次浏览
|
|
- 动产担保交易的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中国《民法典》的处理模式及其影响
- [摘要]在比较法的视野下,动产担保交易立法有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两种模式。其中,功能主义强调特定交易在经济上的作用,只要在功能上具有担保作用的交易均应纳入动产担保交易法的规制范畴;形式主义则置重于当事人就交易安排的表象,依交易的形式归属不同的法域予以调整。《民法典》上动产担保交易规则的设计是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物权编以所有权(自物权)为基础展开其制度逻辑,推及至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等他物权,由此,担保物权就被定位于在他人财产上所设立的定限物权,所有权自然不包括在内。凡以所有权为担保者,无法在物权...
- 作者:高圣平
- 全文[ PDF 1982.0 KB ] 2020.7(4):4-17 共有 5010 人次浏览
|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 [摘要]政治文化是政治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感情和政治价值的总和,是通过政治行为体现出来的政治共同体的基本政治倾向。它和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并对国家稳定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追求国家强大的政治目标、深化改革开放的政治共识、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期待、共享发展成果的政治要求。它们凝结在一起,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气质、政治性格,共同作用于当代中国的政治运行状况,并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作者:郝宇青
- 全文[ PDF 1213.0 KB ] 2020.7(5):4-11 共有 3558 人次浏览
|
|
- 全球治理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超越性内涵
- [摘要]在全球治理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下,重新反思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有助于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超越性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延续和当代新发展,既是对资本侵略扩张逻辑主导下的全球现代性的超越,同时也是对仍陷于现代性思维框架的西方全球正义话语的超越,体现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在塑造新型人类文明的视野下共同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全球治理新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品格,也是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恶化的情势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新贡献。
- 作者:宋建丽
- 全文[ PDF 1589.0 KB ] 2020.7(6):4-14 共有 4347 人次浏览
|
|
- 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考察与启示
- [摘要]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理论与法律背景,是诸多因素综合的产物。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具有行政从属性特点,将违反行政法义务作为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运用刑法与行政法共同应对环境犯罪。环境法益被赋予有限独立性,与人类法益共同成为环境刑法的保护法益。预防性理念备受青睐,抽象危险犯在德国环境刑法中得到普遍运用,刑法介入提前。德国环境刑事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是,应摒弃绝对化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兼顾人类法益与环境法益,建立“并行”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同时,应改变以结果犯为主的立法模...
- 作者:高铭暄 郭玮
- 全文[ PDF 7536.0 KB ] 2020.7(1):21-29 共有 4596 人次浏览
|
|
- 德国环境刑法中的罪过形式立法及启示
- [摘要]德国环境刑法在罪过形式立法上既有择一罪过立法,又有双重罪过立法。择一罪过立法明确规定了同一犯罪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双重罪过立法主要是指结果犯的罪过形式立法,由行为人对行为的心理态度和对结果的心理态度构成。这两种罪过形式立法是刑法明确性原则的重要表现,既有利于深度贯彻责任主义,也有利于实现刑法的全面评价,进而实现刑罚公平。与此相比,我国环境刑法在罪过形式立法上则显得粗糙得多,对法治原则的贯彻明显不够。所以,德国环境刑法中的罪过形式立法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 作者:李梁
- 全文[ PDF 5147.0 KB ] 2020.7(1):30-36 共有 4085 人次浏览
|
|
- 德国水环境刑法之考察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我国现阶段关于水环境刑法的研究尚显单薄,这促使我们将目光投向作为大陆法系刑法重镇的德国。在水环境刑事法治理方面,德国不仅拥有完备的一次规范与二次规范作为法律制度保障,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国学界还设计出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解释范式。该套解释范式主张在明确四项基本解释原则的基础上,将这些原则运用于《德国刑法典》第324条污染水域罪的具体解读之中,厘定了各构成要件的基本内涵与外延。这一治理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 作者:张正宇
- 全文[ PDF 9733.0 KB ] 2020.7(1):37-49 共有 4781 人次浏览
|
|
- 恢复性司法治理环境犯罪的澳大利亚经验与中国镜鉴
- [摘要]恢复性措施在澳大利亚的兴起和发展是对传统刑罚规制环境犯罪失灵的回应。200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在加勒特诉威廉姆斯一案中开创了环境犯罪领域适用恢复性司法的先河,这对环境、罪犯、社区及整个司法体系都有着改革性意义。然而在实现环境犯罪新治理的同时,澳大利亚环境恢复性司法面临着量刑目的能否实现、量刑不一致违背公正价值及如何确保恢复性协议得以遵守等挑战。当前中国正在推进环境恢复性司法,建构该制度应当根植于既有的刑事司法基础,借鉴澳大利亚的有益经验,完善环境恢复性司法的法律供给,逐步扩展恢复性司法适用阶段,...
- 作者:王树义 赵小姣
- 全文[ PDF 8878.0 KB ] 2020.7(1):50-59 共有 4269 人次浏览
|
|
- 城市发展中的人口、政府和公共服务
- [摘要]城市发展折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发达经济体,正是由于许多城市经历了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岗位流失、劳动力市场两极化、中产阶级萎缩因而人口流失,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催生了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政策倾向。大量城市发展的惨痛教训和个别城市的逆袭经验表明,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得人口者得天下。城市政府通过更好地提供地方公共品吸引潜在的迁移者,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和降低投资成本等整体改善营商环境,保持城市发展活力。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概括出来的特征化事实,对于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条件下,保持制造业稳定和优...
- 作者:蔡昉
- 全文[ PDF 1223.0 KB ] 2020.7(2):15-22 共有 4065 人次浏览
|
|
- 欧盟监管科技的发展现状研究
- [摘要]欧盟致力于在成员国内部推行数字化单一市场,完善监管生态体系,为监管科技发展提供沃土。本文梳理欧盟金融监管框架,介绍欧洲及其主要成员国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再从监管端和合规端两方面梳理监管科技的实际应用。最后,回顾欧盟监管科技的发展,总结欧盟监管科技的推动因素,并为我国监管科技发展提供经验。
- 作者:巴曙松
- 全文[ PDF 2119.0 KB ] 2020.7(5):12-22 共有 4210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