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公共部门的声誉治理探究——基于西方理论的概念谱系及典型国家的实践经验
  • [摘要]声誉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的研究早已屡见不鲜,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却难以与前者相比。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不同,受到政治性的束缚,肩负着保持合法性和公共性的职能。与此同时,国家治理时代的变革需求激励甚至是迫使公共部门寻求形象转变,塑造良好的声誉。本文通过梳理西方声誉管理的概念谱系和理论基础,介绍典型西方国家关于公共部门声誉治理的实践经验,进而提出关于部门合法性、利益平衡性、共享协作性等方面的问题思考。最后,本文指出公民期待、社会网络、信任基础是未来中国公共部门声誉管理建设的重要方向,希冀为中国公共部门...
  • 作者:姜晓晖
  • 全文[ PDF 1248.0 KB ] 2019.6(3):69-78  共有 4531 人次浏览
  • 大数据传播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摘要]大数据在体量、速度、价值等方面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优势,被逐渐运用到各个领域。在传播研究中,大数据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现了传播研究的大数据范式。大数据传播研究体现在研究主体、研究问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大数据转型,实际上是对数据威权的臣服,带来数据殖民。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视角来看,大数据传播研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因,提供维持统治的智慧,是牟利的工具,反映传播研究的焦虑,技术理性冲击着人文情感。未来的大数据传播研究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坚持批判取向,加强过程管理,增加人文思考,思...
  • 作者:陈世华
  • 全文[ PDF 1200.0 KB ] 2019.6(4):122-132  共有 4600 人次浏览
  • 大数据时代情绪对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影响的研究进展
  • [摘要]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迅速发展,情绪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备受学者关注。对近年来学者的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后发现:情绪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显著影响,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何者更利于信息的传播,未形成统一定论;通过爬虫等技术收集社交媒体用户发布的海量信息是数据来源的主要方式;基于语义词典的情感计算与通过机器学习进行情感分类是识别信息的情绪的主要方法;学者对传播力的测量与分析日渐丰富。最后,探讨情绪对信息传播力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提出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匮乏的可能缘由。
  • 作者:朱博文 许伟
  • 全文[ PDF 1176.0 KB ] 2019.6(4):133-140  共有 6102 人次浏览
  • 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 [摘要]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亚洲各国就有着文明交流互鉴的传统,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亚洲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成为推进全球治理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基于当今亚洲发展的现实,本文认为,应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倡导新时代亚洲文明观建设,以此为世界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推进新型全球治理和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 作者:王灵桂 徐轶杰
  • 全文[ PDF 1574.0 KB ] 2019.6(5):4-13  共有 5170 人次浏览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 课题生成逻辑研究
  • [摘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世界社会主义波澜壮阔历史发展的科学反映,是500年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逻辑的深刻体现。从理论逻辑上看,它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从现实逻辑看,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解决中国现实发展中遇到的最重大问题、最深层问题的思想指引。
  • 作者:王珊珊 辛向阳
  • 全文[ PDF 1047.0 KB ] 2019.6(5):14-20  共有 4873 人次浏览
  •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本文回顾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的参与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面对当今世界出现的“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现象,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仅没有关闭,而且越开越大,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推进者。本文认为,为促进构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目前应着重做好深化投资贸易领域改革、推动金融领域更加开放、完善自贸区...
  • 作者:胡必亮 李昊泽
  • 全文[ PDF 1342.0 KB ] 2019.6(6):4-12  共有 5624 人次浏览
  • 新发展理念对新自由主义的超越
  • [摘要]在新自由主义引领的全球化历史场域中,中国如何面对挑战和机遇,超越新自由主义,这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也就是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新发展理念不仅面向中国实际,而且面向世界历史。在传承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和资本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新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对新自由主义的双重超越。
  • 作者:孙琳
  • 全文[ PDF 1204.0 KB ] 2019.6(6):13-20  共有 4645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论逻辑研究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是连续办大事,年年办很多大事,办成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一种接力办大事的制度,一代接着一代干,越干越能干的制度。这是集中民意民智民力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实现宏伟目标。这是包容创新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从不故步自封,从不骄傲自大。
  • 作者:辛向阳
  • 全文[ PDF 5947.0 KB ] 2020.7(1):4-10  共有 20030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价值与世界意义
  • [摘要]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才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原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独特方案,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中国智慧,具有独特的中国价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的是人类共同价值,解决的是人类共同难题,为世界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 作者:徐家林 张茜
  • 全文[ PDF 8198.0 KB ] 2020.7(1):11-20  共有 4911 人次浏览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新时代外交实践研究
  • [摘要]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全新的理念和主张,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充分体现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体现。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决策者...
  • 作者:仇华飞
  • 全文[ PDF 1620.0 KB ] 2020.7(2):4-14  共有 4699 人次浏览
  • “一带一路”的国际公共产品功能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 [摘要]虽然雅尔塔体系从没有规定美国单方面制定国际规则并单独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独一无二的实力和地位,美国成为战后国际体系的主导国(霸权国),进而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它也因此将国际公共产品视为自己的国际政治工具,尤其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工具。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权力转移,美国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在权力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凸显,从国际公共产品的“消费者”,逐渐成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修正者、建设者,甚至是供给者、创新者。中国角色的变化源于中国实力的变化,...
  • 作者:胡键
  • 全文[ PDF 2169.0 KB ] 2020.7(3):4-18  共有 4170 人次浏览
  • 动产担保交易的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中国《民法典》的处理模式及其影响
  • [摘要]在比较法的视野下,动产担保交易立法有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两种模式。其中,功能主义强调特定交易在经济上的作用,只要在功能上具有担保作用的交易均应纳入动产担保交易法的规制范畴;形式主义则置重于当事人就交易安排的表象,依交易的形式归属不同的法域予以调整。《民法典》上动产担保交易规则的设计是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物权编以所有权(自物权)为基础展开其制度逻辑,推及至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等他物权,由此,担保物权就被定位于在他人财产上所设立的定限物权,所有权自然不包括在内。凡以所有权为担保者,无法在物权...
  • 作者:高圣平
  • 全文[ PDF 1982.0 KB ] 2020.7(4):4-17  共有 5080 人次浏览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 [摘要]政治文化是政治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政治感情和政治价值的总和,是通过政治行为体现出来的政治共同体的基本政治倾向。它和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并对国家稳定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追求国家强大的政治目标、深化改革开放的政治共识、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期待、共享发展成果的政治要求。它们凝结在一起,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气质、政治性格,共同作用于当代中国的政治运行状况,并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作者:郝宇青
  • 全文[ PDF 1213.0 KB ] 2020.7(5):4-11  共有 3591 人次浏览
  • 全球治理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超越性内涵
  • [摘要]在全球治理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下,重新反思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有助于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超越性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延续和当代新发展,既是对资本侵略扩张逻辑主导下的全球现代性的超越,同时也是对仍陷于现代性思维框架的西方全球正义话语的超越,体现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在塑造新型人类文明的视野下共同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全球治理新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品格,也是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恶化的情势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新贡献。
  • 作者:宋建丽
  • 全文[ PDF 1589.0 KB ] 2020.7(6):4-14  共有 4378 人次浏览
  • 传播审计的中外模式比较
  • [摘要]如何衡量传播效率,尤其是突发事件后的组织传播效率成为政府与组织关注的问题。通过传播审计对其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成为国际社会的实践模式之一。本文对传播审计思想沿革、传播审计类型及传播审计方法进行了全面研究,构建了传播审计的价值模型,并对我国现有的类传播审计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国外传播审计以政府和市场为主体,开展危机传播审计与日常传播审计,履行监督与咨询两种功能。我国尚无成熟的传播审计模式,以网络舆情数据商业机构这种兼具政府与市场性质的混合主体部分发挥了传播审计功能,被称为类传播审计模式。未来...
  • 作者:党生翠
  • 全文[ PDF 1370.0 KB ] 2020.7(4):91-99  共有 3704 人次浏览
  • 国外政治传播新转向:政治品牌的发生、运作与争议
  • [摘要]政治品牌是指政治领域借鉴商业领域中的品牌建构与管理方法,在公众中建立某种深刻且独特的形象与观念的一整套方式、方法与技术。政治品牌的发生与当前西方政治传播中的身份政治影响增强、草根化趋势分化、政治不信任加剧等因素相关。政治品牌的运作可归纳为:洞察公众潜在需求、建立政治品牌标识、政党过滤机制、诉诸情感的政治认同、社会型政治动员、介入长效记忆的政治品牌管理、通过符号化实现品牌增值。政治品牌的发展得益于两项新技术:大数据和社会化媒体平台的支持。从实质来看,政治品牌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当代西方政治传播从以媒介...
  • 作者:苏颖
  • 全文[ PDF 2290.0 KB ] 2020.7(4):100-113  共有 4805 人次浏览
  • 俄罗斯媒体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以RT电视台为例
  • [摘要]国际传播能力作为一个国家塑造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国际社会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使一个国家的观点、文化、价值观以及政治体制在国际社会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同,扩大国家影响力,维护国家利益。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为了解决在国际舆论市场的失声现象和被动局面,打破“欧美主导”的国际传播格局,成立了全新的英语电视频道RT电视台。经过数年发展,RT电视台赢得了广泛的西方受众市场,打破了欧美国家主流媒体对国际传播格局的垄断。本文通过分析RT电视台的成功经验,分析了俄罗斯依托RT电视台实行...
  • 作者:郭金峰
  • 全文[ PDF 1819.0 KB ] 2020.7(4):114-124  共有 5690 人次浏览
  • 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考察与启示
  • [摘要]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理论与法律背景,是诸多因素综合的产物。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具有行政从属性特点,将违反行政法义务作为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运用刑法与行政法共同应对环境犯罪。环境法益被赋予有限独立性,与人类法益共同成为环境刑法的保护法益。预防性理念备受青睐,抽象危险犯在德国环境刑法中得到普遍运用,刑法介入提前。德国环境刑事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是,应摒弃绝对化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兼顾人类法益与环境法益,建立“并行”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同时,应改变以结果犯为主的立法模...
  • 作者:高铭暄 郭玮
  • 全文[ PDF 7536.0 KB ] 2020.7(1):21-29  共有 4637 人次浏览
  • 德国环境刑法中的罪过形式立法及启示
  • [摘要]德国环境刑法在罪过形式立法上既有择一罪过立法,又有双重罪过立法。择一罪过立法明确规定了同一犯罪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双重罪过立法主要是指结果犯的罪过形式立法,由行为人对行为的心理态度和对结果的心理态度构成。这两种罪过形式立法是刑法明确性原则的重要表现,既有利于深度贯彻责任主义,也有利于实现刑法的全面评价,进而实现刑罚公平。与此相比,我国环境刑法在罪过形式立法上则显得粗糙得多,对法治原则的贯彻明显不够。所以,德国环境刑法中的罪过形式立法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 作者:李梁
  • 全文[ PDF 5147.0 KB ] 2020.7(1):30-36  共有 4117 人次浏览
  • 德国水环境刑法之考察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我国现阶段关于水环境刑法的研究尚显单薄,这促使我们将目光投向作为大陆法系刑法重镇的德国。在水环境刑事法治理方面,德国不仅拥有完备的一次规范与二次规范作为法律制度保障,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国学界还设计出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解释范式。该套解释范式主张在明确四项基本解释原则的基础上,将这些原则运用于《德国刑法典》第324条污染水域罪的具体解读之中,厘定了各构成要件的基本内涵与外延。这一治理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 作者:张正宇
  • 全文[ PDF 9733.0 KB ] 2020.7(1):37-49  共有 4805 人次浏览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