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个研究综述
- [摘要]信任是经济构建和有效运行的“润滑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贸易摩擦日益严峻的关键时期,信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凸显。本文系统梳理了经济学视角下信任的界定及定量测度,以及信任影响经济增长、贸易发展和金融投资的最新文献。研究表明,学界对信任的经济学解释尚不统一,但在实证研究中普遍采用基于社会性调查数据测算信任水平;信任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改变消费偏好等机制影响经济发展。另外,本文还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作者:曾燕萍
- 全文[ PDF 972.0 KB ] 2019.6(2):75-81 共有 5295 人次浏览
|
|
- 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 [摘要]教育是提高综合能力、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一条根本途径。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系统性地扩大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作用,政府深度介入和支持教育扶贫领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政策体系和资助模式。本文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划分全生涯教育阶段,深入分析美国、日本、英国和北欧国家等发达国家阻断代际贫困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展现其具体措施和独特的细节,梳理其核心特征与共性规律。在此基础上,建议根据现实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对我国教育阻断代际贫困资助政策体系进行精细化和系统化升级,增加学前教育支出,...
- 作者:闫坤 孟艳
- 全文[ PDF 2369.0 KB ] 2019.6(6):74-88 共有 4437 人次浏览
|
|
- 国外智力资本研究综述及展望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重要价值驱动因素,在提高组织绩效、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智力资本研究也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从智力资本的理论和实务发展入手,对近年来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首先,系统阐述智力资本的定义和分类;其次,从不同层面出发,总结并分析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再次,概括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现状、规范框架以及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最后,剖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展望未来的研究。
- 作者:李连燕 王伟红
- 全文[ PDF 1229.0 KB ] 2019.6(6):89-97 共有 4503 人次浏览
|
|
- 国外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研究的理论焦点、立场分野与研究局限
- [摘要]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各国学界和智库高度关注并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角度阐释了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内涵,分析了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模式变革、工作形态转变和组织模式变革的规律与趋势,论述了新科技革命下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演化态势。总的来看,各国学界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会创造就业还是破坏就业、会损害社会公平还是增进普惠、是否会挑战人类伦理等论题上存在一定立场分野,在研究方法、研究论域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尚存一定局限。
- 作者:孙璇 吴宏洛
- 全文[ PDF 1615.0 KB ] 2019.6(6):98-108 共有 5713 人次浏览
|
|
- 气候变化与世界贫富差距
- [摘要]气候贫困是一个严重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气候冲击引起的收益和成本是分布不均的,同时,气候变化会对劳动生产率和人才流动产生差异性影响,也会不成比例地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运输成本。这些影响使得高纬度的发达国家和低纬度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如要缩小贫富差距,应该从相对贫困的国家入手。相对贫穷的国家在短期内要借助国际气候合作组织,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长期则须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 作者:罗良文 茹雪
- 全文[ PDF 1497.0 KB ] 2019.6(6):109-117 共有 4169 人次浏览
|
|
- 俄罗斯汉学范式的形成:19世纪知识精英的中国观
- [摘要]本文主要从19世纪俄国的东方扩张政策,欧洲中心主义观,中国中心主义观,中俄关系、中俄美关系对于未来世界秩序的主宰等方面,阐述以ВП瓦西里耶夫与СМ格奥尔基耶夫斯基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知识精英的中国观,以期深入探讨19世纪俄罗斯知识精英眼中的中国、俄罗斯对于中国的思想认知以及俄罗斯学院汉学范式的发展。
- 作者:张冰 〔俄〕А罗曼诺夫
- 全文[ PDF 1281.0 KB ] 2019.6(4):59-70 共有 4534 人次浏览
|
|
- 印度汉学研究的百年流变及前景展望(1918—2018)
- [摘要]从1918年加尔各答大学开设以东方学①研究为导向的汉语课程至今,印度汉学研究已历经百年发展,其间交织着世界历史中的中国移民潮、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虽然早期的印度汉学研究与欧陆东方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地缘政治与地缘文化的因素使得印度汉学研究呈现出独特的走向与特点,而我们也可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 作者:章立明 周东亮
- 全文[ PDF 1176.0 KB ] 2019.6(4):71-78 共有 4380 人次浏览
|
|
- 荷兰的中国学研究:现状、焦点与评价
- [摘要]从时间线上来看,荷兰研究者们有关中国故事的知识生产历史悠久。从早期荷兰汉学家对古典中文、翻译、宗教的兴趣到20世纪前后对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再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和随之而来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荷兰的中国研究已不再仅仅是少数汉学家的事,研究中国的机构越来越多,研究的重心也转向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等问题。当下,荷兰的中国研究主要对中荷经济关系、中国与世界(尤其是欧盟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及其组织内部问题十分关注,其实质是转向了对中国政治的关注。研究方法上也从以往重历史...
- 作者:陈媛
- 全文[ PDF 1183.0 KB ] 2019.6(4):79-87 共有 4502 人次浏览
|
|
- 德国智库涉华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启示(2005—2018)
- [摘要]德国智库最初将中国视作经济大国,而后看到中国崛起不可逆转且会长期持续的趋势,认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性大国,中国崛起会给世界带来政治经济方面的挑战,但对德国而言也有机遇。德国智库认为,作为一个地区大国,作为文明力量,在中德关系中德国应以合作和妥协代替对抗和遏制,不以自身的价值优越感去要求对方,实现共同成长。但德国智库在视中国为德国经济发展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机遇时,也强调价值观问题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维护本国利益,突出中国给德国、欧洲带来的挑战。德国智库对中德关系的积极作用还有提升空间。
- 作者:于芳
- 全文[ PDF 1315.0 KB ] 2019.6(4):88-97 共有 4544 人次浏览
|
|
- “塔克—伍德命题”批判: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角
- [摘要]塔克、伍德及其支持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的非道德主义批判,根据正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相适应原则”以及“剥削有理且正义”等论据,提出了马克思没有批判资本主义不正义的论点,引起了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总问题之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正义学说的新论域。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学者并不认可上述观点,并分别从正义的“意识形态之思”“生产方式决定正义的固有缺陷”“剥削是资本主义最大不正义”等方面对“塔克—伍德命题”予以回应与反驳。塔克、伍德及其支持者由于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辩证法贯彻到底,在肢解马克...
- 作者:李包庚 杜利娜
- 全文[ PDF 1567.0 KB ] 2019.6(2):4-14 共有 7552 人次浏览
|
|
- 论资本主义的未来:马克斯·舍勒与卡尔·马克思
- [摘要]资本主义已没有未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已科学地证明了这个论断,马克斯·舍勒在其价值伦理学基础上的研究也得出了这一结论。马克思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视域中,对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做了科学的研究。舍勒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没落依赖于具有资本主义精神气质的资产者失去其法统以及这种人格类型的消亡,依赖于符合价值秩序的“新类型人”的出场以及社会正常的价值感受秩序的建立。舍勒对人格类型的“精神气质”的分析,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对资本...
- 作者:郑承军 陈伟功
- 全文[ PDF 1374.0 KB ] 2019.6(2):15-24 共有 6047 人次浏览
|
|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个人观蜕变的经济学透视
- [摘要] 20世纪中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趋衰微与它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失误有重大关联。受福利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繁荣发展的幻象所迷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文化意识形态批判视为促进个人觉醒的唯一路径,在关注个人自由的同时却忽视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学批判,致使其研究视野日趋狭隘而抽象,个人与社会呈实质性对立的态势。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高调崛起更是使西方马克思主义身陷困境,原先斗志昂扬的个人因丧失自我、意义结构碎片化而日趋萎靡。2008年金融危机中个人主义弊端的充分暴露、当代共享经...
- 作者:董新春
- 全文[ PDF 1295.0 KB ] 2019.6(2):25-32 共有 4313 人次浏览
|
|
- 拉克劳与墨菲的认同政治思想及其局限
- [摘要]拉克劳与墨菲被国内外学界公认为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致力于在资本主义的新形势下重建政治价值,以认同政治取代阶级政治,以多元抗争的民主模式作为民主政治目标。拉克劳与墨菲的认同政治思想是一种后现代政治理论,这主要表现在:政治认同具有多元性、不确定性等后现代认同特征;认同政治是一种有别于现代政治的差异政治、话语政治和运动政治。认同政治诞生于资本主义的语境下且局限于话语分析,其实质是多元的社会团体争夺分散的社会权力,而非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厘清拉克劳与墨菲的认同政治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后马克思主义...
- 作者:杨植迪
- 全文[ PDF 1071.0 KB ] 2019.6(2):33-40 共有 4943 人次浏览
|
|
- 国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下)——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人本主义与结构主义的争论
-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各种思潮迭起的时代,从法兰克福学派到法国二战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解释思路,对当时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发展逻辑中,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结构主义等成为当时的主导性思路。这些不同解释思路的出现,既对理论发展内在逻辑产生了影响,又对时代问题进行了思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发展状态。理解这一过程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疑具有理论的借鉴意义。
- 作者:仰海峰
- 全文[ PDF 1930.0 KB ] 2019.6(6):21-35 共有 4588 人次浏览
|
|
-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生态转向的四维辨识
- [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兴思潮,在当代生态危机的新背景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点,承续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立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剖析了当代技术异化的渊薮。从资本主义的文化形态、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以及技术类型等维度的生态变革与重建,探索了实现技术生态转向的具体路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就技术本体探讨实现技术生态转向的窠臼。然而,囿于思想内部的局限与弊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生态转向主张至今依然是一种浪漫主义乌托邦式的追寻。至此,需要对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技术生态转向思想进行...
- 作者:秦龙 祝玲玲
- 全文[ PDF 1826.0 KB ] 2019.6(6):36-47 共有 4060 人次浏览
|
|
- 论恩斯特·布洛赫的生态社会主义理念
- [摘要]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自然生态视角考察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自然哲学,进而从社会实践维度进一步探索生态学上可持续的技术乌托邦。布洛赫的根本思想是“乌托邦”。乌托邦是人的本质属性,不仅是源自“饥饿”的人的内部冲动,也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可能性。他把物质理解为“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人道主义物质”,与资本主义剥削自然的“欺骗技术”不同,“同盟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亲和技术。凭借同盟技术及其共同生产力,人类必将克服导致人与自然异化...
- 作者:金寿铁
- 全文[ PDF 1879.0 KB ] 2019.6(6):48-60 共有 5188 人次浏览
|
|
- 迈向数字化的中国梦
- [摘要]
- 作者:顾德明 普日科蒂尼亚克 等
- 全文[ PDF 495.0 KB ] 2019.6(1):151-153 共有 4599 人次浏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