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迪欧的“事件哲学”思想评析
- [摘要]“事件”是巴迪欧哲学思想的核心,始终贯穿于他的哲学体系之中,他创造性地把现象学、后现代性、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此创建了“事件哲学”思想。巴迪欧的“事件哲学”思想以“事件”、“主体”和“真理”等核心概念贯穿始终,事件的断裂是其理论的基础,而他哲学思想的目标是为了追求“真理”,寻找实现共产主义假设的行为主体。从巴迪欧“事件哲学”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其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具有一定启示和镜鉴意义。
- 作者:王玉鹏
- 全文[ PDF 1189.0 KB ] 2019.6(3):110-115 共有 5421 人次浏览
|
|
- 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思想及其启示
- [摘要]自然生命一旦政治化,政治就成为生命政治。阿甘本在借鉴福柯的“生命权力”学说、阿伦特的“人权说”和施米特的“主权说”的基础上,以“神圣人”、“赤裸生命”和“例外状态”为核心概念,建构了其生命政治思想,尽管其思想理论体系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想和浪漫色彩,但其独具一格的理论探索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一方面,阿甘本关于共同体的阐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另一方面,阿甘本借助对集中营、收容所等的分析,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现实进行了具体的展示与深刻的揭露,为我们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政...
- 作者:孟丽荣
- 全文[ PDF 1193.0 KB ] 2019.6(3):116-122 共有 4946 人次浏览
|
|
- 佩迪特的新共和主义民主理论及其评价
- [摘要]经过西方民主理论的流变,菲利普·佩迪特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种企图超越传统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的新共和主义民主理论。这种理论以整体论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以无支配自由为核心,以协商性、包容性和回应性等为具体特征,最早解读为“论辩式民主”,最新解读为“双层民主模型”。他的新共和主义民主理论带有明显的协商民主理论痕迹,为国家主权和人民主权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性保障。这种理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与此同时,它的逻辑起点注定了它的缺陷,最终无...
- 作者:夏远永 张国清
- 全文[ PDF 1227.0 KB ] 2019.6(3):123-134 共有 4812 人次浏览
|
|
- 论霍布斯的正确理性概念
- [摘要]从《法律要义》到《论公民》,再到《利维坦》,霍布斯的正确理性概念前后一致、完整统一。霍布斯表明,正确理性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也不是一种永不出错的官能,而是一种推理行为,一种对语言序列的计算行为。合乎正确理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从被经验证明毋庸置疑的原则出发进行推理;不被感官所骗;避免含糊的言辞。霍布斯强调,私人的正确理性不能作为衡量所有人行为的共同尺度,公民必须把国家理性看作正确理性,按照国家的法律也即民法行事。
- 作者:赵柯
- 全文[ PDF 1103.0 KB ] 2019.6(5):116-123 共有 4205 人次浏览
|
|
- “是”与“非”:柯林斯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评析
-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外学者重要的研究对象。法律作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它的定位、作用以及同其他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时不可避开的话题。英国法学家休·柯林斯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理论模式为基点,在对经济决定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柯林斯指出了法律的经济主义解释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对法律产生机制的描述和“实践”“意识形态”等诸要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法律在生产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以...
- 作者:苗小露
- 全文[ PDF 1017.0 KB ] 2019.6(5):124-130 共有 4769 人次浏览
|
|
- 彼得·诺兰对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发展研究的贡献
- [摘要]作为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而闻名的学者,彼得·诺兰的研究涵盖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矛盾、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中国和苏联的制度变革,以及全球商业革命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他的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发展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路径,跳出中西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借助马克思理论综合分析了全球商业革命演变下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内生矛盾,也深刻揭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在以文明冲突论为主流的西方学界,诺兰提出以独立、客观、务实的态度从中国视角看待世界,跳出冷战思维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从大...
- 作者:张燕
- 全文[ PDF 2004.0 KB ] 2019.6(6):137-149 共有 4555 人次浏览
|
|
- “美学政治”与感性解放何以可能——雅克·朗西埃美学政治理论评析
- [摘要]法国“五月风暴”运动后,阿尔都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弊端逐渐显现,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理论反思,朗西埃的美学政治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朗西埃重新界定了政治的概念,并提出了其在美学上具有“可感性分配”的含义,以此为基础又提出了艺术体制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本着批判借鉴的目的,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朗西埃在当今美学和政治问题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究他的美学政治理论,并从其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价值和本身具有的局限性,这对于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也具有一...
- 作者:唐庆 冯颜利
- 全文[ PDF 992.0 KB ] 2019.6(6):150-156 共有 5839 人次浏览
|
|
- 当代西方协商系统理论的兴起与主题
- [摘要]协商民主的系统转向使得协商系统理论得以兴起,并成为第四代协商民主的标识。当前,协商系统理论家从功能认知、构成要素、边界区隔、分析框架、研究方法、规范原则等方面对协商系统的基本主题进行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探讨;并围绕着大规模协商与协商概念扩展、系统内部的分工与反直觉的结果、协商标准的连续统一体与协商理想、协商系统理论上的吸引力与实际运作中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争论。协商系统理论和实践将在这些学术争论中不断克服缺陷,发挥系统优势,以实现大规模协商理想。
- 作者:佟德志 程香丽
- 全文[ PDF 2340.0 KB ] 2019.6(1):88-104 共有 4621 人次浏览
|
|
- 冷战后美国的俄罗斯学:转型与多样化发展
- [摘要]俄罗斯学作为一门综合研究俄罗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科,在多数国家都受到重视。冷战后美国的俄罗斯学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转型与多样化发展阶段。随着研究对象和范畴、研究资源的获取途径与研究队伍的变化,当代美国俄罗斯学在转型过程中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研究范式的影响,在体裁、理论、方法论、研究主题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继续推动着当代美国俄罗斯学的发展。
- 作者:万青松
- 全文[ PDF 1836.0 KB ] 2019.6(1):105-117 共有 4121 人次浏览
|
|
- 从全球主义到现实主义:地缘经济学的发展和新趋势
- [摘要]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地缘经济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经济合作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从全球层面强调经济相互依赖替代现实政治,从区域层面强调经济一体化取代大国争霸,从国家层面强调能源等非传统安全合作对国界的消弭。在西方经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危机和中美实力逐步接近后,传统现实政治从三个层面在地缘经济学中回归:在反全球化浪潮下更加强调相对收益,在区域合作中倡导重商主义,以及现实政治的考虑超越传统安全合作。
- 作者:叶成城
- 全文[ PDF 1573.0 KB ] 2019.6(1):118-128 共有 7870 人次浏览
|
|
- 政治学研究的国际进展与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基于政治学165种SSCI期刊的分析
- [摘要]政治学研究的国际进展是中国政治学走向世界一流的方向标,然而国内对借以了解其走向格局的政治学SSCI期刊知之不多。本文以2017年全球165种政治学SSCI期刊为样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其发展变化、学科优势、基本构成、影响位序、关注主题和办刊规律,呈现了国际上政治学研究的历史演变、发展进程、主要议题、关注领域、学科格局和未来走向。由此得出基本结论:第一,政治学研究具有以核心期刊为工具进行相关主题分析的传统,价值明显但样本数量偏少;第二,近代政治学研究的历史及其期刊创办历史较长,130余年来高水平期...
- 作者:张大维
- 全文[ PDF 1300.0 KB ] 2019.6(3):79-91 共有 4726 人次浏览
|
|
- 近十五年应用逻辑研究的发展脉络、前沿选题及其启示——基于国外《应用逻辑杂志》的内容分析
- [摘要]创刊于2003年的《应用逻辑杂志》,是国际逻辑学界公认的权威英文期刊之一。本文通过对《应用逻辑杂志》创刊以来所载文献内容的分析和部分具有代表性文章的介绍,试图勾勒出西方近15年来应用逻辑的研究进展、学科动态和前沿领域,进一步讨论其对我国逻辑学研究的意义。希望能借此给国内学者介绍一些新观点和新概念,并激发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 作者:孙雯
- 全文[ PDF 1210.0 KB ] 2019.6(3):92-99 共有 4145 人次浏览
|
|
- 医学阐释学的理论旨趣、焦点议题与未来方向
- [摘要]医学阐释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致呈现两条发展主线:一条是承袭阐释学经典本体研究的理论旨趣,深刻探讨了医学阐释范式、医学身体叙事及疾病的意义等主题。而另外一条主线则是医学阐释学的应用研究。尤其是近十年来,医学阐释学的观点与方法不断地出现在生物新技术、个性化医疗、精神疾病与医患沟通等焦点议题的研究中。但不足的是,当下的医学阐释学发展仍然存在着研究断裂、理论趋同与焦点分化等特征。因此未来本土医学阐释学的发展应该拓展理论研究的多样性基础,凸显领域性学科意识与融合跨学科研究视野等。
- 作者:董丽云 邓玮
- 全文[ PDF 1265.0 KB ] 2019.6(3):100-109 共有 4268 人次浏览
|
|
- 全球国际关系学与中国的进路
- [摘要]2019年被普遍视为国际关系学科(IR)建立100周年。过去多年间,IR是以欧洲和美国为考察对象,理论的建构也是从欧美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当前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关系学正在成为一个更具有全球性的学科领域,或一门全球国际关系学(Global IR)。从大趋势看,IR正在从西方的或基本是西方的学科发展为一门全球性的学科,而中国正在成为其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建设“中国学派”的主张和努力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也在国际上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 作者:任晓
- 全文[ PDF 1054.0 KB ] 2019.6(4):141-147 共有 3911 人次浏览
|
|
|
|
- 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新中国70年:海外中国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 [摘要]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时间节点上,全面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可以从他者的眼光审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更加客观地认识和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而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新中国70年:海外中国研究”学术研讨会从多学科背景探讨了海外对新中国70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研究。
- 作者:郭斌慧 傅慧芳
- 全文[ PDF 1175.0 KB ] 2019.6(3):142-146 共有 4455 人次浏览
|
|
|
|
- 服务: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国际社会新定位
- [摘要]从服务经济思想发展史看,人类对服务的认识经历了从服务—服务经济—服务型社会的演变;对服务与经济增长的认识经历了从非生产性—成本病—增长的进化;对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融合—分离—再融合的变化。近期国际社会又重新定位了服务在全球价值链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服务思想的历史演变使我们认识到今天人们热议的“再工业化”、“工业40”、制造业回归不是对服务业和服务型社会的否定,也不是回到过去工业化的形态,而是通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创造人类生活的新福祉。
- 作者:赵瑾
- 全文[ PDF 1573.0 KB ] 2019.6(2):41-51 共有 3969 人次浏览
|
|
- 混合治理:全球产业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
- [摘要]传统全球产业链治理的理论主要关注私人行为体主导治理的功能,然而有必要重新审视国家行为体在全球产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全球产业治理呈现出从私人治理走向由跨国公司、多元利益相关者和国家构成多元治理主体的混合治理趋势。本文建立了全球产业治理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对全球产业中私人行为体和国家行为体的治理作用进行梳理,厘清全球产业混合治理中行为体的互动关系,分析全球产业混合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提出中国参与全球产业治理的策略。
- 作者:陈伟光 袁静
- 全文[ PDF 1851.0 KB ] 2019.6(2):52-64 共有 4328 人次浏览
|
|
- 欧盟宏观审慎政策的进展与效果评析
- [摘要]由于受到危机的冲击以及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欧洲国家的宏观金融风险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此背景之下,欧盟参照货币政策体系构建宏观审慎政策体系。除了建立针对银行体系的政策工具与措施以外,宏观审慎政策在非银行部门、跨境交易以及早期干预方面也有所加强,并扩大了欧盟和欧洲央行的统一监管权力。宏观审慎政策具有有效性和灵活性,有助于银行去杠杆化的实现,并推动欧洲未来金融结构进一步演变,但无法消除欧元区主权债务风险与银行体系风险相互关联的隐患,而权力分散、协调成本过高、面临政策独立性考验等问题也有待进一...
- 作者:汤柳
- 全文[ PDF 1522.0 KB ] 2019.6(2):65-74 共有 4839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