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制度、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网络安全和网络强国、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事...
  • 作者:赵剑英
  • 全文[ PDF 13990197.0 KB ] 2023.10(6):5-30  共有 1327 人次浏览
  • 数字化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 [摘要]【编者按】数字化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不仅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冲击,而且也为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契机,推动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创新与发展。202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共同主办、信息情报研究院承办的国际会议“中韩智库对话暨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在韩国首尔召开,主题为“数字化时代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发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韩国科...
  • 作者:蒙曼 李中远 姜政汉 蔡跃洲
  • 全文[ PDF 19677337.0 KB ] 2023.10(6):31-67  共有 1249 人次浏览
  • 论李约瑟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及哲学的“李约瑟之问”
  • [摘要]关于科学的“李约瑟之问”被人熟知,但关于哲学的“李约瑟之问”却鲜为人知。由于与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厚渊源,李约瑟提出了哲学的“李约瑟之问”,即为什么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的“李约瑟之问”,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通过系统深入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有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契合性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因,这是“内在论”视角;而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近现代革命进程选择决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这是“外在论”视角。其中“内在论”视角的回答颇具创见,不仅如...
  • 作者:王锟
  • 全文[ PDF 8967489.0 KB ] 2023.10(6):120-136  共有 1145 人次浏览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成效、基本经验与对策
  • [摘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电影产业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影产业经历了紧密相连、特点纷呈的三个阶段,在持续推进市场化、规范化、数字化的过程中,投融资模式、影院建设、主旋律商业大片制作等成效显著。其基本经验在于,在重视电影产业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遵循电影产业的经济规律,实施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政策;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电影产业供求两端发力。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应锚定高质量发展的...
  • 作者:任力
  • 全文[ PDF 12485299.0 KB ] 2023.10(6):137-158  共有 587 人次浏览
  • 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维度与阐释框架
  • [摘要]流行文化是人类演进过程中形态多变、历久弥新的文化类型。在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样态与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流行文化生产和演进的内外条件更加复杂,多元的社会权力主体牵涉其中,需要传承马克思主义传统,确立与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环境相契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路径。不同时期的流行文化研究的理论洞见为建立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不同于传统文化研究流派偏重于对具体文本的意识形态解析,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将流行文化置于整体性的时代语境中,揭示流行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过程中涉及的权力关系,考察生产机制、运作机理...
  • 作者:陈世华 徐嘉敏
  • 全文[ PDF 10181204.0 KB ] 2023.10(6):159-176  共有 963 人次浏览
  • 基层治理中的“预防出事逻辑”——基于一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考察
  • [摘要]“财税竞争”“政治锦标赛”“政权经营”等积极行为,以及“为官不为”“不出事逻辑”、避责等消极行为,表现出了基层政府的双重角色特征和行为策略。基层政府的积极角色,往往彰显“邀功”的面向;而消极角色则凸显的是“避责”面向。与此不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中呈现出一种“预防出事逻辑”,其兼具积极治理的外观形式与消极避责的实质逻辑。潜在风险向现实危害转化之前、积极治理、避责分别凸显了“预防出事逻辑”的时间要素、行为要素与目标要素。具体而言,最全事项、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的积极治理与形式化治理、过度加码...
  • 作者:陈柏峰 石建
  • 全文[ PDF 14869596.0 KB ] 2023.10(6):177-202  共有 1296 人次浏览
  • 以绩效评估驱动政府治理变革:基于新西兰《绩效改进框架》的历时性考察
  • [摘要]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绩效评估被众多国家视作测量绩效和驱动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工具。在这波旷日持久的改革浪潮中,新西兰是重要的“实验者”与“政策创新者”,堪称全球政府改革的典范,特别是其2009年出台和推行的《绩效改进框架》更是对以往绩效评估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新时期新西兰政府提升某一机构绩效,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绩效的分析框架和变革平台。新西兰政府推行《绩效改进框架》的经验与发展历程表明:《绩效改进框架》是一种极富价值的管理工具,采用了未来目标与绩效测评相融合、注重参与与战略性对话、绩效测评与改进...
  • 作者:王雁红
  • 全文[ PDF 13327031.0 KB ] 2023.10(6):203-225  共有 1311 人次浏览
  • 对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哲学”的现象学分析
  • [摘要]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表现为现象学式的冷酷的乐观主义。他把希望看作是一种预先推动的向前的意识,内在地具有超越自身的主观内在性和既存现实;人可以通过希望去意指、构造或理解一个意向的相关物或意义,并通过白日梦、回忆、勇敢等各种心理事件,由内至外地唤醒自我并改造世界。布洛赫把希望看作是推动人类历史的第一原动力,在他看来人作为自然实体和自我意识的承担者就取代了外在的客观性而具有了本体论的优先权。这就注定了他关于历史的理解和未来更美好社会的乌托邦想象的抽象性和空洞性。
  • 作者:黄璇 徐艳华
  • 全文[ PDF 6655013.0 KB ] 2023.10(6):226-237  共有 862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