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中国式刑事程序治理法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功能
  • [摘要]刑事程序治理法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内嵌于百年来党领导亿万人民开探、开辟、开拓、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构成了程序法治在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其科学内涵在于构建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制约公权、发动追诉”的犯罪治理模式,“分工负责、配合制约”的程序控制体系,“审级监督、裁判权威”的审判运行体系,“覆盖全程、节点控制”的法律监督体系。作为承载国家治理效能的程序治理法律制度,其目的在于为平衡利益冲突、修复受损秩序、抑制公权扩张、防范分散...
  • 作者:徐汉明 丰叶
  • 全文[ PDF 1252387.0 KB ] 2025.12(2):5-24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全球化与全球文明——亨廷顿文明范式的批判与思考
  • [摘要]文明冲突和全球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而全球文明则是化解文明冲突、推动全球化建设的路径与支撑。全球文明不是统一文明,而是共识文明,其核心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所有文明的最高价值形态,体现着人类的文明共识,获得这种共识是化解文明冲突、促进全球文明发展的唯一出路,而其前提是接受多元、尊重包容、和而不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寻求人类精神共同体。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虽然为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提供了一个重要视点,但却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色彩。文化傲慢和文明优越的意识形态是...
  • 作者:米健
  • 全文[ PDF 1307159.0 KB ] 2025.12(2):25-45  共有 608 人次浏览
  • 全球数字治理:形势、挑战与中国方案
  • [摘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构全球政治经济版图,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步伐。在此背景下,全球数字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势,呈现出多主体协同参与、多模式竞相发展和多议题持续涌现的特征。这一系列变化导致全球数字治理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五个关键维度上遭遇日益显著的全球性挑战,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全球数字治理困境。中国作为全球数字治理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多边合作与创新治理,努力构建全球数字公平的坚实基础,助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平等参与,共同维...
  • 作者:邢丽菊 杨惠迪
  • 全文[ PDF 1261287.0 KB ] 2025.12(2):46-63  共有 161 人次浏览
  • 数字全球化、风险复合化与全球风险治理
  • [摘要]数字全球化缔造了全球高度互联的世界。全球风险不再是孤立的突发事件、矛盾危机和困局挑战,而是相互纠缠、连环衍生,具有突出的联动叠加效应。全球风险日益复合化,这种复合化趋势体现为数字舆论风险与政治风险的复合、技术对抗风险与经贸风险的复合、交叉科技风险与伦理风险的复合、民用和军用应用场景风险的复合、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风险的复合。全球风险复合化的主要根源是技术互联渗透、数字议程政治化与关系异化。面对数字全球化时代的全球复合风险,当前的治理处于严重“赤字”状态,国际社会应探索全球风险治理的新路径,在未来应...
  • 作者:刘兴华
  • 全文[ PDF 1261287.0 KB ] 2025.12(2):64-78  共有 125 人次浏览
  • 数字科层制:智能时代政府组织管理结构的创新进阶
  •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科层组织不断演变与进阶。这一组织社会学现象引发了数字时代的新思考,即韦伯定义的科层制在数字时代发生了怎样的适应性变化?本文以技术发展作为关键变量,集中梳理了科层制演进的历史逻辑,探讨了数字革命与政府组织结构关系调整新取向,建构起新技术影响下的政府组织管理模式再造的新解释内涵——数字科层制。文章进一步以当前上海数字化转型治理实践为考察对象,重点描绘和分析了数字科层制如何重塑政府信息流程、业务流程和组织流程,着重回答了“数字科层制为何能如此运作并发挥作用”这一关键议题,为新时...
  • 作者:刘淑妍 程好乐 吕俊延
  • 全文[ PDF 2722694.0 KB ] 2025.12(2):79-97  共有 174 人次浏览
  • 人工智能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及挑战
  • [摘要]当前,人工智能正在突破产业领域,与国家治理相融合,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深刻影响着国家治理形态。人工智能是会改善还是会恶化现有的国家治理局面?对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应用梳理发现,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种人工智能形态已在国家治理中得到了初步应用,显著简化了公共行政程序,优化了公共决策效率,拓展了政府回应能力。但在应用过程中,人工智能暴露出数据偏差、算法偏差、国家能力泛化等问题,这对人工智能治理的合法性与安全性提出了挑战。
  • 作者:郭凤林
  • 全文[ PDF 1304297.0 KB ] 2025.12(2):98-115  共有 147 人次浏览
  • 人工智能发展对制度建设的挑战及其应对
  • [摘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分工持续细化的发展阶段,同时也给制度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从人机关系出发,提出围绕科技“为人”的伦理准则,通过人机协同、将人类智慧嵌入智能体运行程序以及明确人工智能风险等措施,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此外,本文还提出加强制度供给、完善监管与规范、推动人工智能服务于人类社会等建议,以实现人工智能的良性发展并造福人类。
  • 作者:张洪为 佟德志
  • 全文[ PDF 1183763.0 KB ] 2025.12(2):116-126  共有 125 人次浏览
  •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专题笔谈
  • [摘要]【编者按】近年来,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已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愈发复杂多变,传统西方主导的理论体系在解释诸多现象时显得力不从心,理论创新也日渐捉襟见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对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有力推动,更是在全球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极好体现。本期笔谈邀请了四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国际关系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路径与前景,以期为读者呈现当前国际关系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前沿思考,为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启...
  • 作者:任晓 鲁鹏 刘丰 彭成义
  • 全文[ PDF 1440512.0 KB ] 2025.12(2):127-161  共有 112 人次浏览
  • 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对象、两翼及基本原则
  • [摘要]本文对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对象做了具体的描述,确定为十大领域,提出做好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必须注意的两翼,即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汉学影响史。在展开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过程中,不应将“自塑”与“他塑”对立起来,应在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的立场上,与域外学者展开平等对话。坚持文明互鉴、坚持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统一性是做好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 作者:张西平 胡文婷
  • 全文[ PDF 1250073.0 KB ] 2025.12(2):162-178  共有 121 人次浏览
  • 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构建:概念、论域与方法
  •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外文明互鉴的视角,以推动世界中国学进入教育部专业学科目录为目标,探索构建自主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本文将重新界定“世界中国学”的概念,以求统一国内有关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称谓,并进一步讨论其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本文提出,应把世界中国学打造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从而推动世界中国学真正服务于中国自身的学术文化建设,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中国研究中的解释力和话语影响力,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论述中国的主导力。
  • 作者:沈桂龙 陈迪 褚艳红
  • 全文[ PDF 1209121.0 KB ] 2025.12(2):179-191  共有 124 人次浏览
  • 临时措施在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中的适用
  • [摘要]国内法中的临时措施概念被国际人权条约机构纳入个人申诉程序,以保护申诉人免受不可挽回的损害。临时措施在联合国禁止酷刑委员会中的适用频率很高,常因对缔约国国内事务的过多干预而招致不满。在国际法上,缔约国对国际人权条约机构发出的临时措施并无强制遵守义务,而是依靠善意合作来履行。实践中,禁止酷刑委员会的临时措施决定有时因欠缺对缔约国立场的适当考虑而受到批评,临时措施的适用范围也被认为有扩大之嫌,削弱了缔约国与委员会的合作意愿。问题根源在于禁止酷刑委员会对缔约国有限的履约监督权限和防止酷刑的人权愿景之间的...
  • 作者:柳华文 张昊
  • 全文[ PDF 1347117.0 KB ] 2025.12(2):192-215  共有 118 人次浏览
  • 涉外次级制裁的合法性论证“技艺”——以美国为重心的考察
  • [摘要]作为经济制裁的涉外次级制裁是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惯用手段,其合法性长期以来备受争议。为了对次级制裁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和辩护,美国做了对内和对外两手努力。对内,美国为了绕开包括“迷人的贝琪”“反域外管辖推定”在内的原则性规定而实施系列策略。对外,一方面美国尝试论证现有习惯国际法规则,尤其是管辖权规则可以包容美国实施次级制裁,另一方面则从功能、价值等多个维度出发来论证其深层“合法性”,夯实美国在习惯国际法的框架内实施次级制裁的“合法性”。但是,这些论证并非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 作者:杜宴林 孙兆航
  • 全文[ PDF 1410802.0 KB ] 2025.12(2):216-241  共有 140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