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科研评价改革的国际视角——基于《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的解读
  • [摘要]在过去20多年里,以SCI为代表的国际期刊论文及以影响因子为代表的量化指标成为我国科研考核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后来逐渐形成科研评价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怪圈。目前,如何构建真正反映科研价值与学术影响、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科研评价体系成为我国科研评价改革必须面对的挑战。这一挑战也同样存在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研评价活动中,并引发了以《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为代表的科研评价改革。通过介绍国外科研评价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活动,深度分析解读《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关于科研评价改革的内...
  • 作者:邱晓雅 舒非
  • 全文[ PDF 6785481.0 KB ] 2023.10(3):112-123  共有 992 人次浏览
  • 当代西方民主治理的复合结构
  • [摘要]对当代西方民主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代西方民主治理在主体、机制等方面形成复合结构。在主体层面,尽管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都同意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和复合化,当代西方民主治理越来越体现为多元主体复合的体系。在机制层面,传统的代表机制、新兴的协同机制和自治机制越来越倾向于良性互补,当代西方民主治理也越来越体现为多元机制复合的体系。
  • 作者:牟硕 林锦涛
  • 全文[ PDF 9093302.0 KB ] 2023.10(3):96-111  共有 1379 人次浏览
  • 欧美政党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变迁
  • [摘要]根据政党组织形态的演进史建构的政党类型学是划分政党类型的一种基本路径。一般来说,将政党划分为精英型政党、群众型政党、全方位型政党、卡特尔型政党和数字型政党等,是划分政党类型的一种基本方法,尽管它不能全面和精确地反映很多政党的状况,但它反映了世界政党组织形态发展的一条基本路径。正是根据这一基本的演进路径或类型划分,才能较好地对世界政党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演进的基本模式进行比较和阐释,以阐明政党内部的中央领导、基层组织和党的公职部分之间的权力关系及其变迁。这是认识政党的组织形态和功能变迁规律的一个重要...
  • 作者:李路曲 许丹丹
  • 全文[ PDF 13543568.0 KB ] 2023.10(3):74-95  共有 2005 人次浏览
  • 超越政党多元主义:论霸权党制及其类型学
  • [摘要]政党多元主义是内生型政党(体制)的价值规范,一直以来,政党多元主义一直被西方民主理论中的政党理论视作一种自然。然而,那些后发现代化、仍需完成政治系统重构的政治共同体的政党(国家)体制建立逻辑并非政党多元主义。运用比较历史分析和过程追踪法,通过对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苏、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的波兰和中国,可以发现一种非竞争性的双层政党(国家)体制的生成逻辑。这种体制可以被称为“共识型领导党制”,它不应被视作一种与主导党制相对立的非民主类型,而应从国家建构的角度考虑其政党(国家)体制类型学。...
  • 作者:柴宝勇 石春林
  • 全文[ PDF 16447436.0 KB ] 2023.10(3):45-73  共有 1387 人次浏览
  •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民主观的探索实践与原创性贡献
  • [摘要]马克思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创造性地践行马克思民主观的伟大历史。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民主观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主要表现为:凸显民主治理效能,提升民主价值内涵;深化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关系的认识;强调民主环节和民主机制的完整性;明确民主政治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主体;扩展民主领域,彰显人类联合的本质。阐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创性贡献,有助于批判错误的西方民主思潮,深刻体会“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重大论断,增强中...
  • 作者:解红晖
  • 全文[ PDF 8274731.0 KB ] 2023.10(3):19-33  共有 1098 人次浏览
  • 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 [摘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这凸显了政治能力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全面领导中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政治能力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基本经验包括: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能力;加强政治能力建设的落脚点是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执行力;提高各级各类组织政治能力要抓住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这个重点环节;将政治...
  • 作者:
  • 全文[ PDF 7816058.0 KB ] 2023.10(3):5-18  共有 1321 人次浏览
  • 论资本主义得以存续的心理学条件
  • [摘要]资本主义正是通过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将危机转嫁到内外部的殖民空间,同时不断榨取其剩余生产力,从而得以存续的。就日常生活内部殖民的具体心理学机制而言,资本主义得以存续受益于从公共领域的政治构造和生产过程一直蔓延到私人领域的心理学化。心理学整体性地重塑了资本时代普罗大众的精神构造和日常生活经验。康德式“你能够因为你必须”的道德律令,被转换成“勇敢积极进取以自我实现”的新自由主义新形式。资本增殖附着在这种剩余主体性的再生产之上,由此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
  • 作者:王波
  • 全文[ PDF 1316177.0 KB ] 2023.10(2):226-241  共有 2190 人次浏览
  • 技术封建主义:科技进步的政治退步——当代西方左翼“技术封建理性批判”刍议
  • [摘要]【提要】在科技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与技术的再次深度合谋产生“技术封建主义”,代表了技术文明的现实悖反与资本逻辑的时代面相。一方面,发达的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繁荣,是人类自由与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主导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技术封建主义的政治逻辑,使人再度回到抽象的“群体依赖”。技术封建主义本质上是以产权、接口、标准等原则“割据”地重述占有与征用的封建逻辑,是科技进步的政治退步。今天的科技虽然推动了人本质力量的提升、交往能力的扩展和独立自主的获得,但是技术封建主义却现实地表现...
  • 作者:涂良川 潘依林
  • 全文[ PDF 1354314.0 KB ] 2023.10(2):210-225  共有 3331 人次浏览
  • 涉外法治的目标设定与实践原则
  • [摘要]涉外法治应被视为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道路上的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制度体系设计。这一设计是世界法治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既充分借鉴中国传统与国外的相关经验与做法,充分考虑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制度的结构性特点,又建立在当代中国的客观现实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愿景为涉外法治提供了建设目标;尊重国家基本权利、不断深化多边协调、积极提升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则为涉外法治提供了作业原则。真诚而善意地尊重遵守国际法是在当今大变局的世界中...
  • 作者:何志鹏
  • 全文[ PDF 1298439.0 KB ] 2023.10(2):194-209  共有 1194 人次浏览
  • 反外国制裁的司法维度展开
  • [摘要]域外经验表明,通过处理涉制裁民事纠纷,法院不仅可以为受制裁影响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济,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法院地国反制裁法律的实施效果。现阶段,人民法院在我国反外国制裁体系中的作用尚未得到重视,面临法律制度与规则供给不足、司法理念相对保守及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反外国制裁的司法维度短板日益凸显。鉴于此,须明确和加强人民法院在我国反外国制裁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促进人民法院积极发挥涉外司法权能,在涉制裁民事纠纷中妥善解决外国制裁的定性、管辖权,外国制裁法的域外效力及相关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等事项,不断完善...
  • 作者:霍政欣 陈锐达
  • 全文[ PDF 1519627.0 KB ] 2023.10(2):165-193  共有 1406 人次浏览
  • 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运动的新特点
  • [摘要]21世纪全球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运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资本形态看,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资本形态——数字资本,其有望成为数字资本主义阶段的主导资本形态;在生态危机持续加剧的背景下,自然资本被大力鼓吹;金融资本在遭遇挫折后迅速恢复,并与前两种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剩余榨取机制看,资本日益脱离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转变为食利资本,主要以利息、租金等方式获利。最后,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化的深入发展,资本逻辑全面展开,主导了从日常生活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
  • 作者:胡乐明 李连波
  • 全文[ PDF 1311207.0 KB ] 2023.10(2):148-164  共有 1724 人次浏览
  • 中国古代社会的资本治理及其启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视域下的资本
  •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治理思想和实践。通过对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梳理,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很早形成了对资本正反作用的辩证认识,而且在传统经济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对民间资本和官营资本的不同态度。与此同时,由于认识到了资本无序扩张导致的政治、经济风险,中国古代政府探索了一套包含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层面的治理措施。传统社会资本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我国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 作者:张晓晶 王庆
  • 全文[ PDF 0.0 KB ] 2023.10(2):135-147  共有 2099 人次浏览
  • 数字全球化与全球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
  • [摘要]数字全球化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助推器,打通了全球发展和竞争的“新赛道”。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迎来数字经济的跃升,数字技术在全球范围扩散普及,全球数字制度和规则建设开启多头并进的初创阶段,具备规模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实践不断塑造数字发展范式。数字全球化开启“市场窗口”“技术窗口”“规制窗口”和“实践窗口”。同样步入“新赛道”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无视数字全球化缔造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和全球数字网络关系,固守“旧赛程”,将在传统全球化时代奉行的保护主义、孤立主义、霸权主义、集...
  • 作者:刘兴华
  • 全文[ PDF 1316981.0 KB ] 2023.10(2):118-134  共有 1800 人次浏览
  • 数字全球化:转型、动力与后果
  • [摘要]数字全球化是继通信、网络全球化之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一个以“数字全球流动”为基础的新阶段。与此前阶段的全球化主要以“时空融合”为目标不同,数字全球化主要把“时空透明”作为目标,体现在对万事万物的数字化和精准化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推动数字全球化发展的直接动力,但这些直接动力以民族国家的政治特性、资本的利润追求、科学知识的反思性等深层动力为基础。数字全球化具有“乘数效应”,它给人类追求社会进步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带来“数字泰勒主义”“新穷人”等负面问题。
  • 作者:郭忠华 张玉昆
  • 全文[ PDF 1302961.0 KB ] 2023.10(2):102-117  共有 1977 人次浏览
  • 数字全球化的内涵、展开方式及风险数字全球化的内涵、展开方式及风险
  • [摘要]肇始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化以传统经济要素的全球流动为内容,它与当下以数据流动为内容的数字全球化大相径庭。当下的数字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而且技术不是助推力,而是一种牵引力;而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的动力更多的是资本欲望,技术和分工只是一种助推力。数字全球化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的资本—利润单向式流动的展开方式,而形成了技术与数据流营造的多元、共赢、包容式展开方式。数字全球化以无形或虚拟的形式在全球展开;而且技术和数据还不断对数字全球化赋能,使之不断获得全球展开的加速度。然而,“数字鸿沟”和...
  • 作者:胡键
  • 全文[ PDF 1282029.0 KB ] 2023.10(2):88-101  共有 1638 人次浏览
  • 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三重维度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同文明观之争在全球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明所呈现出的持久稳定与不断创新的有机统一、坚守自主与体现包容的有机统一、追求和平与敢于斗争的有机统一,既是植根于中华文明基因、血脉、灵魂层面的精神特质,也是植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因、血脉、灵魂层面的精神特质,同时还是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基业长青的重要“密码”。新时代的中华文明观所展现出的高度的包容与良善、非凡的韧性与...
  • 作者:景向辉
  • 全文[ PDF 1249325.0 KB ] 2023.10(2):75-87  共有 2068 人次浏览
  • 中国之治的价值内涵与世界贡献——兼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 [摘要]“中国之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生动而独特的表达。中国之治超越了西方理论的“政治现代化”路径,破解了现代化和民主化“悖论”。中国之治遵循了制度与道路的规定性,也重视实践的能动性,以相对灵活、及时有效的关键之策推动改革。中国之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彰显了大国治理的韧性精神与价值追求。在当今世界,中国之治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有机统一,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新样态,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成长的丰厚土壤。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学术视角,跳出西方话语及逻辑假设,提出和回应时代性、民...
  • 作者:张树华 王阳亮
  • 全文[ PDF 1303535.0 KB ] 2023.10(2):62-74  共有 1913 人次浏览
  • 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方案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略
  • [摘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不仅没能纾解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本身之间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二者的冲突并为解决这一问题增添了新的难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和解”方案,对于消解资本逻辑对人的剥削和对自然的破坏,探索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以“两个和解”为核心的解决西方现代化弊端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新发展,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理论指南和实践方略,也为人...
  • 作者:杨仁忠 吴颍
  • 全文[ PDF 1255878.0 KB ] 2023.10(2):48-61  共有 2033 人次浏览
  •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合理借鉴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观、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观、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多边主义的生态政治观、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观,为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
  • 作者:曹辉 李包庚
  • 全文[ PDF 1276685.0 KB ] 2023.10(2):34-47  共有 2631 人次浏览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路径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地体现为新产业革命与城乡差距之间的矛盾。新产业革命不再具有以往产业革命增加产业分支、扩大产业体系、吸收大量劳动力、提高自然资源重要性等效应,而是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创出新产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出现了减低自然禀赋重要性、排出劳动力、产业体系瘦身、增长区域窄化等负向效应。这种双重效应,使得城乡差距在新产业革命进程中出现不断扩大的可能,构成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城乡差距也因此对新产业革命具有双重效应,构成其矛盾的另一方面。新产业革命与城乡差距之间不是舍此取彼的替代...
  • 作者:赵儒煜
  • 全文[ PDF 1243827.0 KB ] 2023.10(2):20-33  共有 4410 人次浏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