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风险社会中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变迁
- [摘要]身处风险社会,以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为基本前提预设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无法实现对不确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的有效预防。这种制度性责难已经是中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常态。同时域外经验表明,生态环境预防性法律体系的转型是对生态环境风险调整的必然。要弥补中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风险预防能力的不足,应当适当地借鉴域外生态环境法律体系转型的经验,立足于本土国情,重新审视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发展,建立系统性的生态环境风险预防性法律体系。
- 作者:曹明德 马腾
- 全文[ PDF 10364.0 KB ] 2021.8(3):58-70 共有 3073 人次浏览
|
|
- 环境恢复性司法:模式借鉴与本土改造
- [摘要]环境恢复性司法在解决环境犯罪中被损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上有着传统报应性司法所欠缺的功能。中国与环境恢复性司法相对成熟的国家在环境恢复性司法方面有着理论基础上的联系,也有着实践情况的区别。环境恢复性司法的产生源于生态环境法益的重要性和独立性日益提升,以及刑罚正当性根据理论对被害人利益或被损法益的关注。事实上,传统的恢复性司法与报应性司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即均具有惩罚性且受责任主义的限制。因此,在理解环境恢复性司法的内涵时,不必将其局限于程序性的内容中,对于以保障被害人利益、恢复被损法益为价值追求...
- 作者:杨红梅 涂永前
- 全文[ PDF 9847.0 KB ] 2021.8(3):71-82 共有 3130 人次浏览
|
|
- 论贷款人的环境损害民事责任:英美经验借鉴及本土构建
- [摘要]目前,“绿色信贷”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贷款人的环境损害民事责任作为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近年来也在中国引发了热议。一段时期以来,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对贷款人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类型、责任范围、构成要件、责任形式、免责事由等内容都做了体系化的安排。尽管它们的具体做法以及所取得的成效略有不同,但其经验对于建制初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任何制度的构建均需“本土化”方能确保其运行的效果,因此本文在对中国现实国情进行分析、境内外建制差别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吸取域外先进经验,对推动中国贷款...
- 作者:何佩佩 〔英〕罗伯特·格雷戈里·李
- 全文[ PDF 11907.0 KB ] 2021.8(3):83-96 共有 3181 人次浏览
|
|
- 在“非自由”的表象下:中东欧地区民族民粹主义的兴起
- [摘要]“非自由”的兴起是近年来中东欧地区重要的政治现象,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和民族主义再次抬头的大背景,反映了当代中东欧地区自1989年以来以自由主义为模板的民主转型的危机。“非自由”本质上是民族民粹主义,左、右翼政党之间的分歧已被民族主义的保守派和亲欧自由派之间的分歧所取代。西方国家对“非自由”批评是为了维持自己在中东欧地区的利益与霸权,而“非自由”中东欧地区国家则尝试摆脱西方的控制,夺回民族国家,改造自由主义的国家机构,开辟自己的民族道路,这也是对欧盟民主政治空心化的反抗。
- 作者:李宗开 张莉
- 全文[ PDF 8713.0 KB ] 2021.8(3):97-107 共有 3490 人次浏览
|
|
- 巴西右翼民粹主义政府与民主政治危机
- [摘要]巴西博索纳罗的胜利是席卷全球的右翼民粹主义浪潮的一部分。巴西严峻的意识形态危机与政治极化推动了政党格局的大变动,为极右翼的重组创造了很大政治空间。“热带的特朗普”现象代表了右翼保守主义势力的兴起,其中“公牛、子弹和圣经”是其主要的政治联盟。执政两年多来,巴西总统推行了反建制和反精英、挑战民主秩序与加强权威统治、种族主义与亲美等右翼民粹主义国内外政策。在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打击下,执政联盟内讧不断,中期结果备受争议,博索纳罗能否引领巴西或拉美地区右翼民粹主义潮流,取决于他能否兑现竞造承诺,即维护大资...
- 作者:夏涛 叶坚
- 全文[ PDF 8754.0 KB ] 2021.8(3):108-118 共有 4253 人次浏览
|
|
- 认同与误认:齐泽克意识形态认同思想
- [摘要]齐泽克主要是从个人主体层面来阐述意识形态问题的,他非常强调认同,认为主体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既是主体确定自我身份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存在及其功能发挥的根本支点。主体生成过程是“三域”穿行,“三我”涅槃,是从想象域的“完整自我”到象征域的“分裂自我”,最后到真实域的“短缺自我”。基于此,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认同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本能的认同(想象域);第二步是象征认同;第三步是超越认同(即主人能指认同)。其意识形态认同逻辑是一种迥异于通常认同逻辑的背反逻辑,认为认同是误认、“不认同”的认同,抑或“不认同”...
- 作者:张志丹
- 全文[ PDF 8560.0 KB ] 2021.8(3):119-129 共有 3646 人次浏览
|
|
- 当代西方文化多元与民主解决方案——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理论的文化维度
- [摘要]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亚文化群体存在增强了群体内部文化观念的一致性,同时也加剧了外部异质性,这不仅使存在亚文化多元的国家建立民主政治的机会下降,而且还会与其他因素一起互相交错,形成多方面的综合影响。达尔研究了各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同化、分离、改革选举制度、实行结盟民主4种方案。他更倾向于结盟民主的方案。结盟民主以妥协应对文化冲突,以大联盟应对文化分裂,以相互否决应对多数侵害少数,以比例代表应对少数得不到代表的情况,为亚文化多元国家的民主建设提供了解决方案。
- 作者:牟硕
- 全文[ PDF 4992.0 KB ] 2021.8(3):130-136 共有 3658 人次浏览
|
|
- 社会网型构、信息传播和网络博弈——马修·杰克逊对社会网络经济学的贡献述评
- [摘要]当前,社会网络分析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中,为理解与分析经济学中的互动行为及演化提供了有效思路和方法。作为经济与社会网络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马修·杰克逊在从事社会网络经济学研究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从社会网络形成与模型构建、社会网络传播与扩散、社会网络的外部性与同质性特征、社会网络博弈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扎实的理论研究,并对社交网络、金融危机传染、社会固化与不平等以及国际贸易与政治等问题进行了社会网络的应用研究。杰克逊确立的社会网络经济学研究取向对于认识经济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其进行分析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研...
- 作者:孙涛 逯苗苗
- 全文[ PDF 9381.0 KB ] 2021.8(3):137-148 共有 3729 人次浏览
|
|
- 从海文和霍夫丁之争看中西心理学传统的会通
- [摘要]海文(Joseph Haven)和霍夫丁(Harald Hffding)这两位19世纪的心理学家,究竟谁的思想可以作为中国心理学学科的源头?这一提问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现代心理学的学科认同标准问题,以及心理学镶嵌于其中的价值负载问题。“在起源上是西方的,在外观上是科学的,在方法上是实验的,以及在学科隶属上是非哲学的”,这些标准似乎并不能够清晰区分海文和霍夫丁。实际上,各种认同标准,包括实证取向所设置的在内,皆是由负载价值的不同传统塑造的。而如果仅根据当今实证心理学的标准确立心理学的正源和正统,则势必遮蔽这一问题所蕴含的丰厚意...
- 作者:王波
- 全文[ PDF 7550.0 KB ] 2021.8(3):149-157 共有 3361 人次浏览
|
|
- 民主集中制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的巨大优势
- [摘要]实行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制度在实践中显示的巨大优势之一,主要体现为:统一意志和行动、决策高效、执行有力;能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必须进一步创新民主集中制的实现机制:完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具体制度和程序;完善“两个维护”和实现“正确集中”的机制;完善民主集中制的执行机制与监督问责机制。
- 作者:王春玺 马源
- 全文[ PDF 1284.0 KB ] 2021.8(4):4-12 共有 2517 人次浏览
|
|
- “十四五”期间中国外贸发展特征和战略应对
- [摘要]“十四五”期间,部分经济体内外部矛盾仍在激化,这将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新冠肺炎疫情将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给全球产业链带来长期的负面冲击。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实力持续提升,为中国外贸创造新空间也引入新竞争。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外贸发展的四个阶段性特征:一是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外贸依赖度显著降低;二是中美关系面临新挑战,但两国经济高度融合,不会也不该脱钩;三是中国经贸合作“朋友圈”扩容升级,中国正成为全球化的新领导者;四是中国外贸可能同时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
- 作者:李稻葵 吴舒钰 陈大鹏
- 全文[ PDF 2859.0 KB ] 2021.8(4):13-28 共有 2402 人次浏览
|
|
- 中国道路及其价值理念的国际影响研究
-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巨大成就,国外关注、研究中国道路及其价值理念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深入系统研究中国道路对世界发展、全球减贫与生态建设的重大贡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价值理念在全球的传播与影响,有助于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对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进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作者:唐庆 冯颜利
- 全文[ PDF 1541.0 KB ] 2021.8(4):29-37 共有 2364 人次浏览
|
|
- 国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史若干问题的研究述评
- [摘要]国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世界影响等问题上,其间存在分歧和争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进入中国实地考察,对中国改革开放史的认识日趋理性客观,他们既分析了国外偏见存在的原因,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正确见解。当前,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研究的国际学术论争激烈,国内学者要注重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主导权。
- 作者:李娟
- 全文[ PDF 1748.0 KB ] 2021.8(4):38-48 共有 2885 人次浏览
|
|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脉络与演进
- [摘要]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海外传播是人们喜闻乐见且效果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也是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播文化影响力最重要的工具。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经历了低潮、曲折发展,直至近年来的稳定增长等阶段。初期以汇编多位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选集为主,逐渐发展到出版单一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集、成系列的主题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近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对俄传播取得较大进展,中俄两国联合实施了一系列译介和推广文学作品的项目,俄罗斯一些综合性出版集团还抓住商机,通过商业途径主动引进中国小说版权。本文不仅梳理了中国当代文...
- 作者:许华
- 全文[ PDF 1905.0 KB ] 2021.8(4):49-59 共有 3255 人次浏览
|
|
- 日本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研究
- [摘要]日本社会科学领域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涵盖环境政策、特定领域、热点问题、对华环保合作等内容,在实践中积极推动了“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等对华合作机制的发展。从亚洲、全球角度思考经贸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区域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构筑等研究为我国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环保治理提供了镜鉴。中国学者积极参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对话,能够推动区域环保事业与环保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 作者:丁红卫
- 全文[ PDF 1438.0 KB ] 2021.8(4):60-68 共有 3101 人次浏览
|
|
- 罗兹·墨菲和他的亚洲研究
- [摘要]罗兹·墨菲是美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家,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刻影响了欧美以及亚洲世界关于亚洲港口城市的研究。墨菲的学术研究由上海出发,继而扩大到亚洲各主要港口城市,旨在通过城市特征及城市角色来考察亚洲不同社会的性质及变化。在研究中,他部分接受了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并将冲击—回应模式的解释范围从中国扩大到亚洲。在亚洲研究中,墨菲着重关注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比较研究,检视它们在西方冲击的背景下所做出的不同反应。而亚洲内部各国家对西方冲击做出的不同反应,促使墨菲将视线转移到亚洲本土。至其晚年,...
- 作者:李鑫妍
- 全文[ PDF 1546.0 KB ] 2021.8(4):69-78 共有 3150 人次浏览
|
|
- 健康主义抑或安全主义?反思全球卫生法的理论基础
- [摘要]安全主义和健康主义是全球卫生治理的两个不同路径。安全主义路径根源于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体制及其相应的国际卫生制度,以监管公共卫生风险为出发点,以隔离和排斥作为基本治理模式,重点在于防止疫情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传播。而健康主义路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卫生新秩序的主张,强调健康权的普遍实现和保护,注重完善各国的卫生基础设施,以初级卫生保健为治理思路,强调国家间合作、平等和共享。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卫生条例》主要体现了安全主义的路径,挤占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在普遍健康方面的资源和投入。现行全球卫...
- 作者:陈一峰
- 全文[ PDF 2076.0 KB ] 2021.8(4):79-92 共有 2335 人次浏览
|
|
- 全球卫生治理的困境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凸显多边机制为核心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此背景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本文基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困境、改进思路以及中国推动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多边化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成本-收益机制存在缺陷,导致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存在合法性、有效性、集体合作等方面的困境。相比较而言,区域公共产品的成本-收益机制具有优势,能够弥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及提升国际卫生治理的有效性。由此,本文提出,中国推动...
- 作者:郝宇彪
- 全文[ PDF 2160.0 KB ] 2021.8(4):93-105 共有 2712 人次浏览
|
|
- 客观性新闻的现实困境及理念转向
- [摘要]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西方新闻媒体所坚持的核心新闻理念——客观性开始受到挑战和质疑,它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无法在媒体与受众之间构建起新的信任关系。困境的源头存在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一是“朴素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危机;二是后真相语境下的信任危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新新闻主义、公共新闻、建设性新闻等新的新闻理念的先后出现,则是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客观性观念的革新和再定义。改革者为摆脱“朴素实证主义”,先后在解释、情感、价值、参与四个层面做出了实践与理念转向。最后以主体间性为着力点提出重构客观性新闻...
- 作者:王建峰
- 全文[ PDF 1444.0 KB ] 2021.8(4):106-115 共有 2179 人次浏览
|
|
- “边缘人”研究的理论脉络、核心逻辑与研究展望
- [摘要]“边缘人”研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关注,成为富有争议的理论空间。自2020年以来,一系列关于“边缘人”的新现象,如“黑人的命也重要”运动再次抬升、美国亚裔群体遭受明显的种族歧视,催生了“边缘人”研究的许多新议题。本文首先厘清“边缘人”的理论起源与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对“边缘人”理论进行重新思考。通过检视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身处两种文化当中的“边缘人”、作为两种文化间“使者”的“边缘人”、作为世界公民的“边缘人”以及身处边缘文化当中的“边缘人”五种典型的“边缘人”类型可以发现,...
- 作者:赵欣
- 全文[ PDF 1798.0 KB ] 2021.8(4):116-127 共有 4068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