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方学术视域下自由国际秩序危机之评析
- [摘要]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陷入危机,是西方学术界新近讨论的热点议题。在这场学术对话中,众多西方学者就自由国际秩序的基本内涵,自由国际秩序危机的表现、根源以及自由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学者们不乏真知灼见,但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所得出的部分结论未免有失偏颇。就其根本而言,自由国际秩序的危机实质上是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危机。在非西方世界崛起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和自由国际主义思想影响下构建的自由国际秩序过度强调国际秩序的有序性,正义性与合理性不足,必然陷入危机之中。
- 作者:杨卫东 魏鑫
- 全文[ PDF 1687.0 KB ] 2021.8(5):80-90 共有 3218 人次浏览
|
|
- 对数字全球化时代未来智慧城市的思考
- [摘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数字全球化中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这一命题进行反思。首先,对“smart city”这个至今尚未完全清晰定义的概念进行语义学上的讨论。其次,从社会学和哲学角度观察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给劳动力带来的影响,讨论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性。由此出发,展望在对人的体力劳动的需求减少到几乎为零的时代,将释放出来的人力投入到个人和集体的自我完善与创造性劳动中去的可能性。我们如何重新塑造人的生活?如何追寻生命的意义?如何在高级人工智能面前保持人的地位?这些都是在规划未来智慧城市时应该考虑的要素。...
- 作者:大卫·巴拓识 彭蓓 译
- 全文[ PDF 845.0 KB ] 2021.8(5):74-79 共有 2198 人次浏览
|
|
-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数字全球化技术体系构建
- [摘要]21世纪的全球化越来越被数据和信息的流动所定义,飙升的跨境数据流动已超越传统的商品贸易,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并推动全球化进入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全球化新阶段。数字全球化作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必然带来全球数字技术支撑体系、全球产业链及贸易链格局、全球化问题研究范式、全球数字化治理和规则构建等多方面的变革,并引发对数字全球化相关问题研究的迫切需求。本文尝试借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对数字全球化空间生产的内在逻辑和技术体系构建进行初步探讨,认为通过进一步强化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多学科融合创新研...
- 作者:贺日兴 宫辉力
- 全文[ PDF 1353.0 KB ] 2021.8(5):65-73 共有 2864 人次浏览
|
|
-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科学数据治理关切
- [摘要]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化,数字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开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不断深入,对科学数据的共享、管理和综合利用的需求日益增强,科学数据的全球治理成为数字全球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回顾了包括世界数据系统在内的国际科学数据治理发展概况,对比了中国与世界在科学数据治理中的位置。分析了2020年这一关键节点的数据治理动态,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科学数据治理提出了新的紧迫需求。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参与全球科学数据治理的主要切入点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完善中国科学数据政策和生态体...
- 作者:王卷乐
- 全文[ PDF 1698.0 KB ] 2021.8(5):58-64 共有 2258 人次浏览
|
|
- 数字全球化与数字主权——以德国和欧盟为视角
- [摘要]全球化正在经历反思性变形。无论是区域化还是数字化,全球化在当下的两种变形都关系到主权问题。在有关主权与全球化的争论中,转型论者切实地看到,主权国家并未过时,但全球化对国家功能的影响也不容低估。德国所主张的欧盟数字主权战略,试图在中美之间走出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一方面强调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分工,另一方面以个体主权为价值诉求强化数据保护。当个体数据成为全球平台的开发对象,为真正人性的生命提供庇护便成为主权者的正当性来源。
- 作者:余明锋
- 全文[ PDF 863.0 KB ] 2021.8(5):52-57 共有 2494 人次浏览
|
|
- 数字全球化与全球数字共同体
- [摘要]数字全球化正在创造一个全球互联互通的新世界,推动全球数字共同体的形成,包括技术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商业共同体和资讯共同体。当今世界已经见证了全球数字共同体雏形的浮现。数字问题的解决和数字领域的共同发展要求各国和各种行为体顺应潮流,摆脱“零和”全球政治文化的束缚和干扰,推动建构数字治理的共同体文化,在坚持主权原则的前提下,包容多元主体,缔造治理新秩序,削减国际法赤字,弱化对峙文化,彰显对人的安全的终极关怀。全球数字共同体在价值追求方面的支撑要素是数字理念和数字规范,在主体方面的支撑要素...
- 作者:刘兴华
- 全文[ PDF 1967.0 KB ] 2021.8(5):39-51 共有 3086 人次浏览
|
|
- 数字全球化与数字伦理学
-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全球化的本质,阐述全球化最新发展阶段——数字全球化的运行态势和根本特点,从思想和技术的源发处展示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与数字全球化的融合和共生关系,呈现数字全球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颠覆人们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传统认知。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风险,数字全球化呼吁建构一种新型的数字伦理学,即以信任—信用—信赖—信念—信心为统摄的全覆盖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它可以促进有秩序、讲规范、高信任的全球公民社会的建立,使全球化沿着和谐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 作者:薛晓源
- 全文[ PDF 1219.0 KB ] 2021.8(5):31-38 共有 3303 人次浏览
|
|
-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
- [摘要]随着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加速转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动荡变革、逆全球化泛起、大国战略博弈加剧、单边主义逆流横行、周边环境复杂多变和美国全面遏制打压等诸多风险挑战。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必须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国内与国际统筹、尽力与量力兼顾、有效与增量结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基本原则,通过优化全球治理战略设计、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走向、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加强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不断贡献中国智...
- 作者:吴志成
- 全文[ PDF 1002.0 KB ] 2021.8(5):25-30 共有 2141 人次浏览
|
|
- 海外学者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摘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核心,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路径。围绕这一理念的思想理据、作用影响和实践路径等,海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研究,其研究总体上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正不断提升。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国要坚定自信与增强定力,注重统筹两个大局,增强对外交往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建设国际话语体系。
- 作者:谢惠媛
- 全文[ PDF 1790.0 KB ] 2021.8(5):13-24 共有 2648 人次浏览
|
|
- 习近平对外开放战略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创新
- [摘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战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论上阐释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他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合作,为推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实践上进一步阐明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习近平对外开放战略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创新。新时代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强调和而不同、兼收并蓄,是在中国对外开放40年取得成就基础上...
- 作者:仇华飞 叶心明
- 全文[ PDF 1295.0 KB ] 2021.8(5):4-12 共有 2143 人次浏览
|
|
- 拉克劳、墨菲“对抗”思想的建构路径及理论限度
- [摘要]通过阐述对抗的不可根除性和非客观性,拉克劳与墨菲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缝合的不可能性”,重申了政治的斗争本性和超越现存秩序的精神主旨。他们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对抗关系的建构需要主体间由从属关系转为压制关系,重视话语对于主体的建构作用,明确以对抗拆解资本主义认同,强调一种寻求暂时的同一性、体现社会异质性、包容多元性的对抗思维,为新社会运动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寻求当代反资本主义的新的斗争可能性。本文围绕拉克劳与墨菲的对抗思想,通过区分对抗相异于对立、矛盾的特点及其外在构成性特征,分析对抗关系的等...
- 作者:杨植迪
- 全文[ PDF 1536.0 KB ] 2021.8(4):148-157 共有 3044 人次浏览
|
|
- “不信任政治”的重组:罗桑瓦隆论抗衡式民主
- [摘要]罗桑瓦隆认为,选举式代表制民主下合法性与信任的长期分离,加上其他因素造成的社会不信任,使当前西方民主政治成为一种“不信任政治”。对社会的不信任力量加以组织从而发挥其对政治的规范作用,存在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种方式。围绕监督、否决和审判三种权力的实践,罗桑瓦隆从民主主义角度加以理解并提出了所谓的“抗衡式民主”,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官员和政府有组织的监督、预防当局做出不能让人民满意之决策的否决机制,以及社会力量能够对政府做出独立的评估和审判。抗衡式民主面临着被民粹主义诱变至非政治的危险,需要巩...
- 作者:刘训练 雷升伟
- 全文[ PDF 1287.0 KB ] 2021.8(4):140-147 共有 3115 人次浏览
|
|
- 超学科研究评价:理论与方法
- [摘要]在交叉学科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超学科研究,由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复杂问题所驱动,目的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具有问题驱动、跨越科学和社会领域、涉及研究者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知识整合等特点。超学科研究评价则是检查、分析、促进和培育超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超学科研究概念的探讨及超学科性的判断有助于梳理超学科研究评价的思路,建立超学科研究的评价框架可以规范和指导评价工作。在超学科研究评价过程中,知识整合是超学科研究评价的关键;研究的非学术影响很难衡量,具有长期、滞后、难于归因的特点;超学科研究评价涉及全...
- 作者:蒋颖
- 全文[ PDF 1651.0 KB ] 2021.8(4):128-139 共有 2721 人次浏览
|
|
- “边缘人”研究的理论脉络、核心逻辑与研究展望
- [摘要]“边缘人”研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关注,成为富有争议的理论空间。自2020年以来,一系列关于“边缘人”的新现象,如“黑人的命也重要”运动再次抬升、美国亚裔群体遭受明显的种族歧视,催生了“边缘人”研究的许多新议题。本文首先厘清“边缘人”的理论起源与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对“边缘人”理论进行重新思考。通过检视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身处两种文化当中的“边缘人”、作为两种文化间“使者”的“边缘人”、作为世界公民的“边缘人”以及身处边缘文化当中的“边缘人”五种典型的“边缘人”类型可以发现,...
- 作者:赵欣
- 全文[ PDF 1798.0 KB ] 2021.8(4):116-127 共有 5440 人次浏览
|
|
- 客观性新闻的现实困境及理念转向
- [摘要]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西方新闻媒体所坚持的核心新闻理念——客观性开始受到挑战和质疑,它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无法在媒体与受众之间构建起新的信任关系。困境的源头存在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一是“朴素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危机;二是后真相语境下的信任危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新新闻主义、公共新闻、建设性新闻等新的新闻理念的先后出现,则是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客观性观念的革新和再定义。改革者为摆脱“朴素实证主义”,先后在解释、情感、价值、参与四个层面做出了实践与理念转向。最后以主体间性为着力点提出重构客观性新闻...
- 作者:王建峰
- 全文[ PDF 1444.0 KB ] 2021.8(4):106-115 共有 2499 人次浏览
|
|
- 全球卫生治理的困境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凸显多边机制为核心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此背景下,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本文基于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困境、改进思路以及中国推动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多边化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成本-收益机制存在缺陷,导致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存在合法性、有效性、集体合作等方面的困境。相比较而言,区域公共产品的成本-收益机制具有优势,能够弥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及提升国际卫生治理的有效性。由此,本文提出,中国推动...
- 作者:郝宇彪
- 全文[ PDF 2160.0 KB ] 2021.8(4):93-105 共有 3033 人次浏览
|
|
- 健康主义抑或安全主义?反思全球卫生法的理论基础
- [摘要]安全主义和健康主义是全球卫生治理的两个不同路径。安全主义路径根源于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体制及其相应的国际卫生制度,以监管公共卫生风险为出发点,以隔离和排斥作为基本治理模式,重点在于防止疫情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传播。而健康主义路径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卫生新秩序的主张,强调健康权的普遍实现和保护,注重完善各国的卫生基础设施,以初级卫生保健为治理思路,强调国家间合作、平等和共享。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卫生条例》主要体现了安全主义的路径,挤占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在普遍健康方面的资源和投入。现行全球卫...
- 作者:陈一峰
- 全文[ PDF 2076.0 KB ] 2021.8(4):79-92 共有 2613 人次浏览
|
|
- 罗兹·墨菲和他的亚洲研究
- [摘要]罗兹·墨菲是美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家,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刻影响了欧美以及亚洲世界关于亚洲港口城市的研究。墨菲的学术研究由上海出发,继而扩大到亚洲各主要港口城市,旨在通过城市特征及城市角色来考察亚洲不同社会的性质及变化。在研究中,他部分接受了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并将冲击—回应模式的解释范围从中国扩大到亚洲。在亚洲研究中,墨菲着重关注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比较研究,检视它们在西方冲击的背景下所做出的不同反应。而亚洲内部各国家对西方冲击做出的不同反应,促使墨菲将视线转移到亚洲本土。至其晚年,...
- 作者:李鑫妍
- 全文[ PDF 1546.0 KB ] 2021.8(4):69-78 共有 3506 人次浏览
|
|
- 日本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研究
- [摘要]日本社会科学领域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涵盖环境政策、特定领域、热点问题、对华环保合作等内容,在实践中积极推动了“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等对华合作机制的发展。从亚洲、全球角度思考经贸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区域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构筑等研究为我国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环保治理提供了镜鉴。中国学者积极参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对话,能够推动区域环保事业与环保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 作者:丁红卫
- 全文[ PDF 1438.0 KB ] 2021.8(4):60-68 共有 3533 人次浏览
|
|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脉络与演进
- [摘要]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海外传播是人们喜闻乐见且效果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也是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播文化影响力最重要的工具。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经历了低潮、曲折发展,直至近年来的稳定增长等阶段。初期以汇编多位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选集为主,逐渐发展到出版单一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集、成系列的主题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近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对俄传播取得较大进展,中俄两国联合实施了一系列译介和推广文学作品的项目,俄罗斯一些综合性出版集团还抓住商机,通过商业途径主动引进中国小说版权。本文不仅梳理了中国当代文...
- 作者:许华
- 全文[ PDF 1905.0 KB ] 2021.8(4):49-59 共有 3705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