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哲学”的现象学分析
- [摘要]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表现为现象学式的冷酷的乐观主义。他把希望看作是一种预先推动的向前的意识,内在地具有超越自身的主观内在性和既存现实;人可以通过希望去意指、构造或理解一个意向的相关物或意义,并通过白日梦、回忆、勇敢等各种心理事件,由内至外地唤醒自我并改造世界。布洛赫把希望看作是推动人类历史的第一原动力,在他看来人作为自然实体和自我意识的承担者就取代了外在的客观性而具有了本体论的优先权。这就注定了他关于历史的理解和未来更美好社会的乌托邦想象的抽象性和空洞性。
- 作者:黄璇 徐艳华
- 全文[ PDF 6655013.0 KB ] 2023.10(6):226-237 共有 1034 人次浏览
|
|
- 以绩效评估驱动政府治理变革:基于新西兰《绩效改进框架》的历时性考察
- [摘要]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绩效评估被众多国家视作测量绩效和驱动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工具。在这波旷日持久的改革浪潮中,新西兰是重要的“实验者”与“政策创新者”,堪称全球政府改革的典范,特别是其2009年出台和推行的《绩效改进框架》更是对以往绩效评估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新时期新西兰政府提升某一机构绩效,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绩效的分析框架和变革平台。新西兰政府推行《绩效改进框架》的经验与发展历程表明:《绩效改进框架》是一种极富价值的管理工具,采用了未来目标与绩效测评相融合、注重参与与战略性对话、绩效测评与改进...
- 作者:王雁红
- 全文[ PDF 13327031.0 KB ] 2023.10(6):203-225 共有 1619 人次浏览
|
|
- 基层治理中的“预防出事逻辑”——基于一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考察
- [摘要]“财税竞争”“政治锦标赛”“政权经营”等积极行为,以及“为官不为”“不出事逻辑”、避责等消极行为,表现出了基层政府的双重角色特征和行为策略。基层政府的积极角色,往往彰显“邀功”的面向;而消极角色则凸显的是“避责”面向。与此不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中呈现出一种“预防出事逻辑”,其兼具积极治理的外观形式与消极避责的实质逻辑。潜在风险向现实危害转化之前、积极治理、避责分别凸显了“预防出事逻辑”的时间要素、行为要素与目标要素。具体而言,最全事项、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的积极治理与形式化治理、过度加码...
- 作者:陈柏峰 石建
- 全文[ PDF 14869596.0 KB ] 2023.10(6):177-202 共有 1452 人次浏览
|
|
- 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维度与阐释框架
- [摘要]流行文化是人类演进过程中形态多变、历久弥新的文化类型。在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样态与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流行文化生产和演进的内外条件更加复杂,多元的社会权力主体牵涉其中,需要传承马克思主义传统,确立与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环境相契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路径。不同时期的流行文化研究的理论洞见为建立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知识基础。不同于传统文化研究流派偏重于对具体文本的意识形态解析,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将流行文化置于整体性的时代语境中,揭示流行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过程中涉及的权力关系,考察生产机制、运作机理...
- 作者:陈世华 徐嘉敏
- 全文[ PDF 10181204.0 KB ] 2023.10(6):159-176 共有 1527 人次浏览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成效、基本经验与对策
- [摘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电影产业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影产业经历了紧密相连、特点纷呈的三个阶段,在持续推进市场化、规范化、数字化的过程中,投融资模式、影院建设、主旋律商业大片制作等成效显著。其基本经验在于,在重视电影产业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遵循电影产业的经济规律,实施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政策;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电影产业供求两端发力。在新发展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应锚定高质量发展的...
- 作者:任力
- 全文[ PDF 12485299.0 KB ] 2023.10(6):137-158 共有 743 人次浏览
|
|
- 论李约瑟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及哲学的“李约瑟之问”
- [摘要]关于科学的“李约瑟之问”被人熟知,但关于哲学的“李约瑟之问”却鲜为人知。由于与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厚渊源,李约瑟提出了哲学的“李约瑟之问”,即为什么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的“李约瑟之问”,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通过系统深入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有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契合性是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原因,这是“内在论”视角;而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近现代革命进程选择决定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这是“外在论”视角。其中“内在论”视角的回答颇具创见,不仅如...
- 作者:王锟
- 全文[ PDF 8967489.0 KB ] 2023.10(6):120-136 共有 1354 人次浏览
|
|
|
|
- 数字化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 [摘要]【编者按】数字化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不仅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冲击,而且也为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契机,推动着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创新与发展。202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共同主办、信息情报研究院承办的国际会议“中韩智库对话暨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在韩国首尔召开,主题为“数字化时代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发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韩国科...
- 作者:蒙曼 李中远 姜政汉 蔡跃洲
- 全文[ PDF 19677337.0 KB ] 2023.10(6):31-67 共有 1395 人次浏览
|
|
-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制度、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升新闻舆论“四力”、网络安全和网络强国、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事...
- 作者:赵剑英
- 全文[ PDF 13990197.0 KB ] 2023.10(6):5-30 共有 1455 人次浏览
|
|
- 从算法“弱民”到算法“强民”:动因、功能与改进路径
- [摘要]算法“弱民”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算法歧视的“路径依赖”、算法结构的“保守主义”、算法技术的“弱民文化”、“弱民”浏览跟踪、算法“客观真理”等是算法“弱民”的客观原因。算法客体的“弱认知”、客体心理、“舒适圈”沉浸等是算法“弱民”的主观原因。算法“弱民”是算法客观与主观的“合谋”与“合塑”。从算法“弱民”到算法“强民”需要优化算法结构、以算法对抗算法、以伦理规制算法、以底层“反抗”算法等多措并举。
- 作者:张爱军
- 全文[ PDF 9188007.0 KB ] 2023.10(5):225-240 共有 391 人次浏览
|
|
- 西方社会法形成的理论先导与实践进路
- [摘要]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遇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产业工人等群体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活安全,使得社会法得以最终形成。其中,空想社会主义、国家责任理论、人权理论、新财产权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思想成为社会法形成的理论先导。在法律实践中,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成为法律发展的新趋势,使得第三法域的部门法——社会法应运而生。社会法源于民众的生存权保障,并为全体国民提供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独特的法律价值、法律目标和法律功能。
- 作者:余少祥
- 全文[ PDF 8536499.0 KB ] 2023.10(5):210-224 共有 1140 人次浏览
|
|
- 国际关系学与区域国别学的融合——兼论比较地区主义的作用
- [摘要]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学术界对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国际关系作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科学化取向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与秉承诠释路径的区域国别研究存在较大差别。尽管如此,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关系学仍然存在融合的可能,因为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经验来源于特定时空,社会科学理论由此带有了文化属性,文化理论也就成为搭建国际关系学与区域国别学融合的重要桥梁。以区域国别研究思路为基础,通过总结欧洲、中国、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可以发现,依托国际关系理论,提炼出工具理性、关系理性和荣誉理性...
- 作者:王志
- 全文[ PDF 10308319.0 KB ] 2023.10(5):192-209 共有 880 人次浏览
|
|
- 知识性与社会性: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社会学逻辑
- [摘要]从知识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理论来看,英国学派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知识”网络结构,具有鲜明的知识性与社会性。知识性强调英国学派作为国际关系知识生产者、传播者与反思者的重要角色,即这一知识群体的内生性倾向。社会性意指英国学派的诸种社会关系,即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局势嬗变、学术机制建设、学术论战以及国际社会议题四重“社会—知识”结构密不可分。在英国学派的历史发展与学术实践中,知识性与社会性相互交织。20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深刻影响了英国学派的建构路径、研究取向与历史进程。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
- 作者:任东波 冯帅
- 全文[ PDF 13328286.0 KB ] 2023.10(5):170-191 共有 1223 人次浏览
|
|
- 地缘政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转型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稳定和巩固世界政治秩序的需求刺激了区域国别研究在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资助和系统发展,现代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体系也因此被打上了深刻的地缘政治及意识形态烙印。冷战结束之后,区域国别研究进入了一个“边缘替代”和边缘化的发展时期;而21世纪初以来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变迁,则重新激活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地缘政治维度。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超越地缘政治并服务于学科整合和文化对话的潜能,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有赖于认识论层面的创新,其中一个有意义的路径是通过关系性思维来重建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体系,即将区域理解为...
- 作者:刘春荣
- 全文[ PDF 9858840.0 KB ] 2023.10(5):154-169 共有 1369 人次浏览
|
|
- 德国刑法应对气候问题的新思考及启示
- [摘要]德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能否介入以及如何介入气候保护问题存在激烈争议。气候问题的跨国性、结果归责的困难性、气候破坏行为的“正负”双向性等成了刑法介入气候保护领域不能回避的主要问题。但“气候法益”的重要性决定了刑法应当有所作为。持谨慎论的学者认为刑法对气候的保护仅仅是行政法的补充,具有侧面性和附属性。持积极论的学者则重构了气候刑法的保护法益及构成要件与归责逻辑。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应坚持刑法应对气候保护的谦抑性质,适度调整刑法的规制范围,以保障法的形式确保环境行政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落实。
- 作者:蔡玥 王充
- 全文[ PDF 11711246.0 KB ] 2023.10(5):133-153 共有 741 人次浏览
|
|
- 碳中和目标下法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及其启示
- [摘要]法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源于全球气候问题的急迫性,作为欧盟创始国之一的法国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既有的理论资源,积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形成政策、法律、行政法规交相呼应的应对气候变化规范体系,并通过以此形成的价值观来服务欧盟的外部行动,进一步维持和巩固其在气候变化中已获得的全球领导地位。同时,法国在国家框架之外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利用这种领导地位来加强其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全球参与者的形象。应对气候变化法制的“法国方案”——理论渊源、实现路径以及所产生的内外效应,可以在气候...
- 作者:秦天宝 吴羽涵
- 全文[ PDF 8288870.0 KB ] 2023.10(5):118-132 共有 1067 人次浏览
|
|
- 欧盟碳中和立法及其对我国的挑战和启示
- [摘要]欧盟一直是气候变化政策和法律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气候政策与法律的推进可以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出台之前的间接减排模式、《京都议定书》出台之后以降碳为中心的强制减排模式以及《巴黎气候协定》出台以来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自主承诺模式。自提出2050年建成“碳中和大陆”以来,欧盟积极推进碳中和立法,实施“绿色新政”,出台《欧洲气候法》,并启动“Fit for 55”一揽子立法计划,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气候行动评估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欧盟碳中和立法对我国而言既有挑战,也有启发,我国需要对欧盟在...
- 作者:张宝
- 全文[ PDF 10517597.0 KB ] 2023.10(5):100-117 共有 881 人次浏览
|
|
- 欧美应对气候变化的司法审查制度及其镜鉴
- [摘要]美国存在《清洁空气法》等制定法,但其空气污染诉讼主要以判例法的形式展开,法院在审查空气污染案件时采用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欧盟应对气候司法审查的关键在于对各成员国有关强制减排制度的司法审查,欧盟法院在法律适用上也是以判例法为主,重视均衡原则的适用。“双碳”战略下,无论是依据环境政策对企业限期整改、关停并转、优化提升,抑或依据法律对私主体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均极大地影响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加强环境司法审查对以法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大的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的行...
- 作者:胡炜
- 全文[ PDF 7514352.0 KB ] 2023.10(5):87-99 共有 847 人次浏览
|
|
- 如何提高中国居民消费率?——基于居民收入分配视角的分析与测算
- [摘要]消费需求不足是长期以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当前从居民收入分配视角,可以探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测算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实证分析方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的多轮微观数据可有以下研究发现。一是收入分配是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1995—2018年间其贡献处于10%~30%,并且改善收入分配可以促进居民整体消费倾向的上升。二是当前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将收入最高20%群体可支配收入的10%转移给收入最低20%群体,可以使居民消费总...
- 作者:李禛临 岳希明
- 全文[ PDF 11542697.0 KB ] 2023.10(5):66-86 共有 931 人次浏览
|
|
- 全球供应链合作困境及其破解思路
-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冷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日益遭受冲击,新冠疫情大流行叠加俄乌冲突,使全球供应链合作陷入困境,甚至面临解体之虞。逆全球化向国家本位主义的回归,无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企稳与发展。因此,谋求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探索摆脱全球供应链合作困境之策至关重要。首先,新的区域供应链合作模式正在取代旧的全球供应链合作体系。其次,国家本位主义导致当今全球供应链陷入合作困境。再次,全球供应链合作模式的变化本质上是金融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在国际分工与协作上的...
- 作者:张兴祥 杨子越
- 全文[ PDF 12332317.0 KB ] 2023.10(5):21-43 共有 1011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