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艾伦·伍德“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总体批判探析——基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学解读
- [摘要]作为“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和旗手,伍德从资产阶级、历史唯物主义、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四个维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总体批判。从资产阶级角度,她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阐释了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也具有破坏性,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资产阶级同资本家、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不能混同。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深刻全面把握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剥削模式,揭示资本主义的双重性,也能够揭示资本主义在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走向灭亡的宿命。从民族国家角度,她认为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生动体现,在全...
- 作者:冯旺舟
- 全文[ PDF 2277.0 KB ] 2020.7(6):143-157 共有 4115 人次浏览
|
|
- 诸众与大同世界——哈特全球化视野下帝国理论探析
-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哈特在深刻把握全球化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提出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的主权形式,进入帝国统治时期,并强调其经济基础就是非物质劳动,无产阶级已经被诸众所替代,只有通过诸众的艰辛努力,帝国统治才会结束,新的理想社会才可以建立起来,即实现大同世界。通过分析哈特的帝国理论,从其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价值和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对于深刻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辨识资本主义当今发展变化的本质及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一定启...
- 作者:孟献丽
- 全文[ PDF 969.0 KB ] 2020.7(6):136-142 共有 3634 人次浏览
|
|
- 人工智能的经济与经济学影响分析
- [摘要]随着理论和技术的演进,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人工智能相关论题成为国外经济研究的前沿热点。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的最新文献,总结了两类研究,即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和对经济学创新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上述问题的展望。
- 作者:胡岚曦 胡志浩
- 全文[ PDF 1315.0 KB ] 2020.7(6):127-135 共有 3953 人次浏览
|
|
-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基于劳动分工的视角
-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并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劳动分工的角度看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可以发现技术变革的重要影响是扩大市场半径,深化劳动分工,从而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教育做出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扩大市场半径、深化劳动分工的影响更是空前。劳动分工的细化和深化,导致劳动者技能进一步分类和分层。技术变革带来就业的生产效应、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产生了对劳动者技能专业化与技能多元化的更大需求。为了适应工业40的到来,教育需要做出变革,不仅要培养科学技能,更要注重人文精神,保证教育...
- 作者:赖德胜 黄金玲
- 全文[ PDF 1555.0 KB ] 2020.7(6):117-126 共有 4046 人次浏览
|
|
- 全球失衡与再平衡:特征、动因与应对
-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失衡在流量上有所缓解,但存量失衡依然高企,全球多层次矛盾不断积累。全球失衡主要表现为经济体之间贸易不平衡,经济体内部两极分化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不统一,由此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的不稳定性。在全球失衡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全球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尤其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是全球经济长期失衡的根源所在,而周期性特征和政策性调节影响了全球失衡的中短期动态表现。在全球失衡和再平衡的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关键在于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要...
- 作者:董志勇 李成明
- 全文[ PDF 1870.0 KB ] 2020.7(6):105-116 共有 3593 人次浏览
|
|
- 国外扶贫立法模式评析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 [摘要]2020年后,我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不再存在,但相对贫困问题会凸显并长期存在,因此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扶贫立法是我国转变扶贫方式的必由之路, 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可借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扶贫立法的经验。我国扶贫立法最理想的途径是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立法的重心应是开发式扶贫,而非保障式扶贫。同时,推进政府、社会和市场各司其职、共同作用。扶贫的路径是振兴和开发落后地区,推进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相结合,保障扶贫资金并对其进行监管,注重扶贫法与其他法规的衔接。
- 作者:刘宇琼 余少祥
- 全文[ PDF 1893.0 KB ] 2020.7(6):93-104 共有 3469 人次浏览
|
|
- 中美扶贫审计比较研究
- [摘要]政府审计是扶贫监督的重要力量,是各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的审计机关在确保政府的扶贫工作实现政策目标,以及投入的大量扶贫资金得到有效使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对中美两国审计署扶贫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比较了两国扶贫审计的异同。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审计署在组织开展扶贫审计方面各具特色,有一些相同的方面,但由于扶贫机制、审计体制和审计机关的角色定位不同,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扶贫审计的目标、对象、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审计整改等方面。
- 作者:刘力云 崔孟修 杨宇婷
- 全文[ PDF 1828.0 KB ] 2020.7(6):80-92 共有 3845 人次浏览
|
|
- 贫困问题的国际测量方法及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2020年后中国贫困问题将发生转型,相对贫困群体成为扶贫实践的主体。国际上对其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收入测量和非收入测量两大类。前者以收入为基准,辅之等值量表确定家庭规模,采用绝对值或比例值计算,如世界银行高标准贫困线与社会贫困线、经合组织和欧盟相对贫困线、澳大利亚亨德森贫困线和新加坡收入位置法测量等;后者则将群体需求指标化,更关注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情况,以A-F多维贫困计数法为代表。相形之下,中国可以针对发展现状,城市采用相对贫困测量方法,农村采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根据家庭成员结构划分家庭类型,制定扶持政...
- 作者:唐丽霞 张一珂 陈枫
- 全文[ PDF 1881.0 KB ] 2020.7(6):66-79 共有 3802 人次浏览
|
|
- 相对贫困研究与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在中国即将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之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中国必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目标。尽管相对贫困早已是很多国家的治理目标,但是学术界对于相对贫困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从相对贫困概念的提出、相对贫困线的设置、相对贫困研究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中国学者对相对贫困展开的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讨论,并立足于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尝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对贫困线,然后对中国的相对贫困总量进行测算,最后对中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出...
- 作者:章元 段文
- 全文[ PDF 1292.0 KB ] 2020.7(6):57-65 共有 3609 人次浏览
|
|
- 国际减贫视角下的中国扶贫——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
- [摘要]中国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从1981年到2015年,中国是全球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国家,为世界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贫困人口的大规模减少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核心叙事。通过回顾中国减贫的历史进程,梳理不同时期具有连续性特点的减贫机制,在收入分配格局、经济增长和减贫之间复杂关系中探讨中国贫困治理的经验。如何客观地、历史地呈现中国的减贫经验,不仅对总结中国经验十分重要,而且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 作者:李小云 季岚岚
- 全文[ PDF 1536.0 KB ] 2020.7(6):46-56 共有 3854 人次浏览
|
|
- 国际社会保障减贫:模式比较与政策启示
- [摘要]脱贫攻坚期间,中国政府及时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统筹的要求,社会保障减贫政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消除绝对贫困奠定兜底性保障,也为未来社会保障减贫的制度化发展提出新命题。在回溯社会保障理论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以美国、欧盟和韩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地区)与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减贫政策,通过政策比较分析归纳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就业政策和基础社会福利在消除相对贫困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提出社会保险遏制贫困增量、社会救助减少贫困存量、积极劳动市场项目控制贫困变量的反贫...
- 作者:左停 李世雄 武晋
- 全文[ PDF 1766.0 KB ] 2020.7(6):35-45 共有 4118 人次浏览
|
|
- 多维贫困理论及测度方法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与治理实践
- [摘要]维贫困理论及测度方法最近若干年在国际上比较流行。中国理论界及实务部门也进行了研究和借鉴。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理论界运用多维贫困理论和方法对中国贫困问题展开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特别对我国政府部门在贫困治理工作中如何体现多维治理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总体上看,中国理论界在运用多维贫困理论和方法测度中国贫困多维程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不少成果可以与国际学界进行比较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扶贫实践部门虽然没有明确宣布采用多维贫困的标准,但是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却在精准扶贫思想引导下自觉地运用了多维贫困的思想,...
- 作者:陈宗胜 黄云 周云波
- 全文[ PDF 3189.0 KB ] 2020.7(6):15-34 共有 4829 人次浏览
|
|
- 全球治理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超越性内涵
- [摘要]在全球治理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下,重新反思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有助于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超越性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延续和当代新发展,既是对资本侵略扩张逻辑主导下的全球现代性的超越,同时也是对仍陷于现代性思维框架的西方全球正义话语的超越,体现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在塑造新型人类文明的视野下共同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全球治理新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时代品格,也是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恶化的情势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新贡献。
- 作者:宋建丽
- 全文[ PDF 1589.0 KB ] 2020.7(6):4-14 共有 4052 人次浏览
|
|
- 俄罗斯学术文献数据库建设与中俄数据库建设合作
- [摘要]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学术文献数据库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反映了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俄罗斯文献数据库和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具有本国特色,对我国学术资源数字化建设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借中俄科技创新年东风,加强两国科研机构、高校、图书情报机构资源的建设合作,促进学术文献资源的共享、共建,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这将有利于科研部门开展优势互补,实施技术引进,助力我国学术数据库和学术评价体系的建设。同时,也可充实俄罗斯学科建设,使我们对俄罗斯的科研状况有更全面、...
- 作者:许华
- 全文[ PDF 1550.0 KB ] 2020.7(5):150-159 共有 3794 人次浏览
|
|
- 母职惩罚理论及其对女性职业地位的解释——理论进展、路径后果及制度安排
- [摘要]除人力资本理论、性别歧视理论、补偿性差异理论外,母职惩罚理论是解释女性职业地位的新兴理论,研究关注点从早期探讨母职对工资的惩罚扩展至母职对职业地位的惩罚。母职对女性职业地位产生惩罚的主要路径是通过生育事件的三大要素(孩子数量、孩子年龄、初育年龄)体现出来并被证实的。母职对女性职业地位的惩罚体现在对母亲工资、就业率、就业形式、职业、职位升迁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一个国家在产假、父母假和幼托服务等方面的生育支持制度安排,直接关系到固化或消除母职对女性职业地位的惩罚。运用母职惩罚理论解释女性职业地位,在实...
- 作者:庄渝霞
- 全文[ PDF 1515.0 KB ] 2020.7(5):140-149 共有 8325 人次浏览
|
|
- 性别与进化的对话——达尔文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历史与逻辑
- [摘要]达尔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在19世纪末发端,20世纪中叶陷入困境,又在20世纪末的女性主义批判中获得了认可与复兴。本文基于历史语境和理论逻辑的双重向度,运用性别分析的方法,首先对进步时代夏洛特·吉尔曼的改良达尔文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批判性梳理,然后着重阐述了后人类时代的女性主义何以以及如何可能与达尔文主义相融合。本文认为,尽管达尔文的进化论具有一定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偏见,但它对推动当代女性主义的交叉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达尔文主义的女性主义这一前沿议题将有助于女性主义打破人类/社会/技术/生物学/自然科学的...
- 作者:戴雪红
- 全文[ PDF 1266.0 KB ] 2020.7(5):132-139 共有 4191 人次浏览
|
|
- 新技术革命的风险、挑战与国家治理体系适应性变革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演进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其影响逐渐过渡到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重塑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个人、企业与个人间的关系,给数字经济、政府行为、政企关系、国家安全等领域带来风险与挑战。面对这些风险与挑战,政府治理体系应切实执行好顶层设计,推动基于新技术环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创新新技术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加强相关立法与监管改革等。
- 作者:阳军 樊鹏
- 全文[ PDF 1088.0 KB ] 2020.7(5):125-131 共有 3838 人次浏览
|
|
- 发达国家创新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 [摘要]针对创新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协调失灵、方向失灵以及自主创新失灵等问题,本文回顾了发达国家常用的创新治理手段。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梳理了新时期发达国家创新治理的新趋势,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思路,并为我国创新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相关建议。
- 作者:郑江淮 章激扬 陈俊杰
- 全文[ PDF 2093.0 KB ] 2020.7(5):112-124 共有 4085 人次浏览
|
|
- 国际风险治理:分析范式、框架模型与方法策略——基于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的视角
- [摘要]在风险常态中,风险治理水平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研究已然成为治理研究的新趋向。在系统性风险社会中,包括疫情防控在内的国家和地方治理,需要强化风险治理观。国际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风险治理理论与方法,通过梳理发现:与公共卫生风险治理相关的分析范式主要有三种理论范式、五种方法范式和七种学科范式;相关的模式框架主要有RDTE理想型、RMDT信任性、ToR容忍性、PSEE包容性、IRGC系统性及其调适性风险治理模型;根据不同风险类型与战略目标形成了多种风险应对方法等。总体来看,国际理论方法...
- 作者:张大维
- 全文[ PDF 2358.0 KB ] 2020.7(5):99-111 共有 4575 人次浏览
|
|
- 病毒与全球化——一种自然史视野下的历史哲学考察
- [摘要]从自然史的视野来看,瘟疫的阴影与文明史相伴相生。自驯化革命和农业定居开启了细菌和病毒的跨物种迁移,城市化和全球化就必定会加剧这种风险。烙印在西方视角下的世界历史中的四大瘟疫都是各自时代的全球化故事,都对文明史的进程产生了转折性影响。要理解新型冠状病毒何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首先必须理解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全球互联和时空压缩。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资本逻辑,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进一步指出风险的全球化。可新冠病毒的危机表明,风险社会不会自动导向焦虑型团结,焦虑型团结也没有能够完全取代需求...
- 作者:余明锋
- 全文[ PDF 1343.0 KB ] 2020.7(5):91-98 共有 3527 人次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