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西方主要国家政党政治演变规律及其社会根源
  • [摘要]近年来西方政党政治的诸多新变化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表征,为政治学者提出了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深入理解这些新变化背后的逻辑和根源,需要加入历史纵深的视角。从“社会分裂”理论出发观察西方主要国家政党政治的发展,可以勾勒出如下演变规律:19世纪中叶至二战期间,西方主要国家的突出特征是社会分裂与社会冲突,这是强对抗型政党政治的社会根源;在二战后30年的“黄金岁月”中,福利国家政策和收入的平等化趋势促成了共识型政党政治;伴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冷战的结束,共识型政党政治再次让位于冲突型政党政治,这在当...
  • 作者:曾毅
  • 全文[ PDF 1411060.0 KB ] 2024.11(6):92-105  共有 443 人次浏览
  • 数字技术何以驱动逆向发包?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新型科层条块关系
  • [摘要]科层条块关系是基层治理的经典议题。面对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难题,接诉即办改革的层级联动与条块协作机制正在重塑传统条块关系,展现出逆向发包特征。改革借助数字技术,下级向上级“吹哨”,将属地疑难事项集中发包于上级,从而影响上级注意力分配与行动,生发出层级逆向发包、条块逆向发包的基层治理创新。数字技术作为基层治理逆向发包的驱动力,不仅为数字时代超大城市的条块协同治理提供了全新机制,也为行政发包理论的边界拓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 作者:王烨 赵娟
  • 全文[ PDF 1442360.0 KB ] 2024.11(6):71-91  共有 278 人次浏览
  •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与深层挑战
  • [摘要]公众参与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内在要求。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党的执政理念和领导、对民生领域和基层治理的侧重、民间和国家结合的双向驱动、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契合5个方面归纳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并从制度化和组织化、实质性和有效性、不平等和公正性以及网络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公众参与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挑战。更好地理解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和深层挑战不仅对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南方国...
  • 作者:肖林
  • 全文[ PDF 1314124.0 KB ] 2024.11(6):50-70  共有 271 人次浏览
  •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特色、优势与行动路径
  • [摘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彰显中国特色,又要借鉴各国经验。从全球视野出发,本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在目标、体系和突出问题三个维度上,与其他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比较。从目标上看,在秩序与活力之外兼顾和谐是中国社会治理目标的鲜明特点。从体系上看,党的领导和科技支撑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突出优势,但社会力量参与协同机制仍需优化,公众参与潜力有待挖掘,社会法治化水平仍需提升。从治理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看,安定和谐的总体局面是中国特色社会治...
  • 作者:杨典 董书昊
  • 全文[ PDF 1398262.0 KB ] 2024.11(6):23-49  共有 346 人次浏览
  • 民族精神的现代性重构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现代化考察
  • [摘要]民族国家是在“民族”与“国家”的积极互动中形成的具有明确边界和统一行政机构的主权国家。从民族的构成要素上讲,民族的现代化是建基于国家形成之上的“民族”实体的现代化,核心是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包含理性化、包容性、整体性和世界主义倾向,兼具国家建构及其治理的现代性指向,旨在实现民族精神和国家利益的统一。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就此而言,民族精神对民族复兴至关重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当下,我们亟须通过铸牢中华民...
  • 作者:孔明安 靳欢欢
  • 全文[ PDF 1318975.0 KB ] 2024.11(6):5-22  共有 342 人次浏览
  • 同心圆理论在中文国际传播中的应用
  • [摘要]中文国际传播对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际语言传播模式的阐述,分析了驱动中文国际化的五大环境要素,构建了基于同心圆理论的中文国际传播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中文国际传播策略,为提升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支持。
  • 作者:梁昊光 张钦 薛海丽
  • 全文[ PDF 1435657.0 KB ] 2024.11(5):224-241  共有 350 人次浏览
  • 语言安全视角下全球语言民族主义新动向探析
  • [摘要]语言是一种“身份验证码”,标识民族特性。从语言安全视角看,语言民族主义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民族主义政治理念与活动,如应对不当,易于引发国际冲突。当前全球语言民族主义再度回潮,语言保护主义复现、语言政治化持续蔓延、语言武器化趋势加重、语言去殖民化兴起是全球语言民族主义新动向的突出表征。语言始终是民族认同与国家尊严的核心要素,语言日益成为触发和激化国际危机的工具,全球去殖民化由物质制度层面向语言文化层面发展是全球语言民族主义新动向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国参与全球语言安全治理要密切关注语言民族主义动向,注...
  • 作者:张耀军 杜晓雪 高晶一
  • 全文[ PDF 1299801.0 KB ] 2024.11(5):211-223  共有 231 人次浏览
  • 法国儒莲奖与中国学派的构建
  • [摘要]中国学在中国之外,以巴黎学派为正统。法国儒莲奖代表巴黎学派精神,不仅引领着汉学研究的发展风向,而且彰显着国际上对汉学研究和中国问题的关注程度。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儒莲及儒莲奖的汉学研究取向对中国学派的构建具有三个方面的启发意义。其一,重视语文学方法研究,立足语文学研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其二,研究有关中国人生活本质的一切内容,以文明互鉴的视角,理解和构建中国文化精神。其三,注重中国通俗文学的翻译,围绕文本的解释,诠释鲜活的中国形象。就中国学的世界维度而言,对儒莲奖获得者及...
  • 作者:邱江宁 邱栋容
  • 全文[ PDF 1381721.0 KB ] 2024.11(5):191-210  共有 202 人次浏览
  • 传承与发展:儒莲奖与法国汉学精神
  • [摘要]儒莲奖是法国最重要的汉学奖项,旨在奖励汉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者。150余年来,诸多儒莲奖获得者承前启后,为法国汉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他们的治学经历给后来者以启示,他们的学术成果作为汉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在法国乃至国际汉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介绍儒莲奖的创立及评选程序,结合重要获奖者的治学经历,以及部分获奖论著体现的法国汉学精神的发展,阐述19世纪以来法国汉学的谱系传承。
  • 作者:李晓红
  • 全文[ PDF 3024274.0 KB ] 2024.11(5):173-190  共有 223 人次浏览
  •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球产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 [摘要]新质生产力”指的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物质、技术和智力能力,以及它们在推动生产力增长、满足人类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变革往往与危机和创造性破坏的浪潮相关联,由此引出了社会主义社会能否以低破坏性来实现结构转型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供了分析生产力急剧提高所带来的激荡影响的工具。目前,中国的公共和私人资本在大幅提高生产率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是一种结构性转型,旨在创造新的增长驱动因素,以代替那些已经失去动力并面临环境和其他挑战的旧有驱动因素)。对那...
  • 作者:唐迈 著 黄畅 译
  • 全文[ PDF 2349949.0 KB ] 2024.11(5):150-172  共有 138 人次浏览
  •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变革以保护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以生产制度、分配制度、交换制度“三位一体”的制度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制度依托,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四维联动”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制度保障,以科技、教育、人才“三制协同”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制度支撑,构建一个包...
  • 作者:盖凯程 唐湘
  • 全文[ PDF 1284232.0 KB ] 2024.11(5):133-149  共有 159 人次浏览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阐释、生成逻辑及实践进路
  • [摘要]新时期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转换,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实践进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需要在强化中华文明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合理处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间的关系;在吸收以往优秀成果的同时,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建设。为此,必须坚定地沿着中国共产党所指明的理论与实践方向,以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为实践进路的根本遵循,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中...
  • 作者:宋冠澎 于钦明
  • 全文[ PDF 1270835.0 KB ] 2024.11(5):119-132  共有 146 人次浏览
  •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而确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是其基础。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人群正是在“大一统”观念的主导下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的。传统话语体系中的“中国”是“大一统”的突出标识,这也是历代王朝被视为“中国”的重要原因。然而,“天下”而非“中国”才是“大一统”实施的空间,在“大一统”观念的推动下,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在清代进入了“底定”阶段,《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是从“天下”和传统王朝时期的“有疆无界”开始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转变的标志。清代中国疆域...
  • 作者:李大龙
  • 全文[ PDF 1273092.0 KB ] 2024.11(5):106-118  共有 198 人次浏览
  •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中华法系
  •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价值观念。中华法系的内容也有九个方面与之有相通之处,并可创造性地转化。它们可以被创造性转化的原因,主要是其中的一些观念源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以更高级的形式得到复活。中华法系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念相抵触的内容主要有八个方面。它们之所以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念相抵触,是因为中华法系建立在君主专制政体、自然经济、宗法家族社会结构、纲常名教等基础之上,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建立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陌生人社会结构、自由民主平等价值理念等基...
  • 作者:郝铁川
  • 全文[ PDF 1362909.0 KB ] 2024.11(5):82-105  共有 152 人次浏览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法理阐释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一个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一些命题和论点,从法学基本理论的视角,对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以及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法理阐释。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以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为主轴的法律制度体系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具法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体系的综合体。要传承好这样一个有着复杂内涵的庞大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体系,关键是要做好分析、判断和鉴别工作,即哪些是优秀的,...
  • 作者:刘作翔
  • 全文[ PDF 1279039.0 KB ] 2024.11(5):66-81  共有 154 人次浏览
  • 中华法系的法治思想资源及其现代省察
  • [摘要]对于中华法系的思想学说有无法治资源、可否引为法治基础,很多人可能仍持存疑或否定态度。若以“法律的统治”“良法的统治”这两大核心追求为“法治”标准去审视中国法律传统或中华法系的思想学说,这一疑问应可基本化解。本文认为,中华法系的思想学说中存在具备法治意涵、体现法治追求的十大观点主张,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法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本文具体梳理阐发了中国历代贤哲的十大法治观点,并对其历史局限作了初步省察。
  • 作者:范忠信
  • 全文[ PDF 1432036.0 KB ] 2024.11(5):36-65  共有 166 人次浏览
  • 中西方现代化的逻辑区隔与表征差异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日益穿上民主、自由和繁荣的外衣,似乎形成“无可辩驳”的线性因果关系,从而成为独立民族国家现代化转型趋之若鹜的“圭臬”。而资本逻辑驱动的西方现代化隐匿双重向度的关系生产,一是逐利增殖的利益关系生产,二是权力扩张的支配关系生产。这解释了后发国家现代化转型为什么普遍失败,何以形成寄生性生产关系,依附于西方现代化体系。西方现代化演绎出文明性与自反性交织的外在表征,即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对立,形成物欲横流和精神糜烂,衍生环境衰退和生态灾难,演绎霸权逻辑和欺凌思维。中国式现代...
  • 作者:沈承诚
  • 全文[ PDF 1288599.0 KB ] 2024.11(5):22-35  共有 225 人次浏览
  •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演进逻辑的发展视角
  •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阶段接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演进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持续探索符合发展规律的目标、路径的过程。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断丰富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终形成,并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不同阶段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实事求是是贯穿各个阶段的根本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各个阶段现代化探索的价值旨归...
  • 作者:李庆霞 姜立红
  • 全文[ PDF 1296275.0 KB ] 2024.11(5):5-21  共有 242 人次浏览
  • 从“完全都市化”到“星球城市化”——当代西方城市批判理论的新发展
  • [摘要]城市化与现代化、全球化具有内在一致性。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城市化进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仅超出了传统民族国家的地理边界,而且呈现出城市与资本逻辑、国家战略相互交织的新特点,对主流的实证主义城市研究方法论构成了挑战。当务之急是将城市问题置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总体之中,重建城市研究的“都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在此背景下,重访列斐伏尔对全球化都市化问题的思考,考察21世纪“星球城市化”理论对超国家层面都市问题的新阐发,及其在认识论层面对城市研究范式的重构,有助于我们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
  • 作者:林密 张亚茹
  • 全文[ PDF 1267144.0 KB ] 2024.11(4):226-241  共有 328 人次浏览
  • “数字离散”的研究议题与反思
  •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与通信方式的快速发展,跨国离散者利用数字技术,围绕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和交往等目的,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社会参与。“数字离散”成了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对象。研究者尝试从不同学科视角解析“数字离散”的内涵,揭示数字技术对于离散群体在社交关系转变、身份认同构建、线上政治参与、国际冲突演进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索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依赖与互动关系。当然,现有研究仍需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修正研究范式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避免对研究样本的固化认知,进一步拓展研究议题,等等。
  • 作者:张严峻
  • 全文[ PDF 1292715.0 KB ] 2024.11(4):207-225  共有 162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