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交往与亚非欧文明互学互鉴——“国际儒学论坛”科伦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摘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密切联系东方与西方、贯通亚非欧以及拉美地区的主要通道。它为促进各国各地区的发展、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以及人类共同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国际儒学论坛——科伦坡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多学科、宽视域背景下探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交往与亚非欧文明互学互鉴,会议讨论的重点包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间历史交往与相互影响,古代丝绸之路互通、互学、互鉴的优秀传统与历史经验,21世纪“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现实意义、深远影响以及未来发展,儒学文化在古代...
  • 作者:马仲武
  • 全文[ PDF 694.0 KB ] 2018.5(2):147-150  共有 4696 人次浏览
  • 第一届中国—乌克兰学者高端学术对话会——“乌克兰的中国机遇”会议综述
  • [摘要]中国—乌克兰学者高端学术对话会举办恰逢十九大刚刚闭幕,是面向世界宣介十九大精神,促进中乌友好与庆祝中乌建交二十五周年的重要学术活动。本次会议增进了中乌学界的交流,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凝聚两国学界智慧的学术成果。会议与会学者阐述的学术观点引发学界广泛讨论和研究兴趣,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成为乌克兰学界关注的中国时尚。
  • 作者:马峰
  • 全文[ PDF 588.0 KB ] 2018.5(3):150-153  共有 4525 人次浏览
  • 社会科学比较研究方法:发展、类型与争论
  • [摘要]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科学领域,从定性的单案例分析,到多案例分析,再到定量的统计分析,各种研究方法都有比较的身影。从狭义上说,比较研究方法也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独立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在西方社会科学界尤其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界的兴起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其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按照研究的层次来划分,比较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描述性比较研究、分析性比较研究与解释性比较研究。在比较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中,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以下四点争论:在分析单位方面存在着国家是唯一的分析单位还是允许...
  • 作者:刘浩然
  • 全文[ PDF 1778.0 KB ] 2018.5(1):122-133  共有 7141 人次浏览
  • 田野实验:概念、方法与政治学研究
  • [摘要]田野实验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虽然起步较晚,但如今在国外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政治学各领域。本文首先对田野实验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进行了总体介绍,然后通过对政治学田野实验研究成果的综述,对田野实验的具体操作、注意事项、研究议题等几方面进行较为详细地介绍。最后部分则分析该研究方法的优势与缺陷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指出田野实验对政治学特别是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因果关系的识别具有重大意义。
  • 作者:韩冬临
  • 全文[ PDF 1252.0 KB ] 2018.5(1):134-142  共有 11141 人次浏览
  • 国际实践研究: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新议程
  • [摘要]在哲学和社会学转向的推动下,国际关系研究发生了实践转向。实践是适当绩效行动的实施,是有规律的行动,是能被社会识别的适当绩效行动。国际实践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项新议程,它以实践为本体,超越了范式间不可通约的原则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联通了施动者与结构、物质与理念、反思性与背景性、变化与稳定。它把实践作为世界存在的形式和发展的动力,强调背景性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实践不但依赖并改变社会结构,而且会产生改变社会结构的主体施动性。国际实践研究的要素包括实践本体、国际实践的变化、实践主体、背景知识、社会...
  • 作者:方曙兵
  • 全文[ PDF 984.0 KB ] 2018.5(2):104-110  共有 4996 人次浏览
  • 国外后民主理论研究:发展脉络、相关争论与学术启示
  • [摘要]近些年,伴随着西方民主运行失常的事实,学界重新开始了对民主的反思。其中,采用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的“后民主”理论成为辩论的焦点。后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制度的演化遵循抛物线式的轨迹,而当前西方民主恰处于下行阶段,即后民主时代:徒有民主制度之表,无民主运行之效。主要原因有四点:后工业社会对政治体系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是后民主最明显的推动力;政党的极化推动了后民主的发展;公共服务私有化助长了精英的权力。同时,后民主理论也给出了药方:限制企业精英的权力;启动政治实践的改革;激发政治参与的热情。虽然后民主理论仍面...
  • 作者:王建新
  • 全文[ PDF 1051.0 KB ] 2018.5(2):111-117  共有 5781 人次浏览
  • 哥本哈根学派应用于安全观研究的方法论价值
  • [摘要]冷战后国家安全观理论研究深陷困境。首先,安全观研究的范围过于庞大;其次,安全观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如何研究其形成演变的过程,也是研究难点;最后是如何界定安全观具体的分析对象和着重点。迄今为止,国际政治领域尽管流派纷呈,但还没有出现专门研究安全观的理论学说,也未曾对上述问题予以回答。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哥本哈根学派,虽然该学派主要从事地区安全研究,但其理论工具值得借鉴,应用于安全观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破解安全观研究的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 作者:孙叶青
  • 全文[ PDF 906.0 KB ] 2018.5(2):118-123  共有 5841 人次浏览
  •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思想简评
  • [摘要]作为批判理论的创始人和促进历史唯物主义进入学院派研究的关键人物,霍克海默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源起、思想方法和理论目标,分析其理论中关于理性和宗教、唯物主义和神学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强对霍克海默思想的研究,对理解批判理论的发展路径和辨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边界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 作者:黄璇
  • 全文[ PDF 1025.0 KB ] 2018.5(2):124-129  共有 5440 人次浏览
  • 非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齐泽克意识形态思想述评
  • [摘要]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应自觉廓清非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界限。斯拉沃热·齐泽克着眼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意识形态的神圣形象和时代幻觉,试图通过对当代意识形态犬儒主义的合理化阐释来诊断作为符号秩序的意识形态生活。一方面,齐泽克将异化关系内化为主体自我身份来美化资本主义社会,用精神分析式的意识形态分析取代经济结构分析,以否定意识形态得以构建的现实内容,误读了马克思的证明逻辑;另一方面,齐泽克用微观心理研究范式补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宏观叙事,在深化马克思意识形态与主体关系的同时,提供了更多...
  • 作者:彭均国 王桂艳
  • 全文[ PDF 1063.0 KB ] 2018.5(2):130-136  共有 7417 人次浏览
  • 自由主义:实质、危害及消解——基于萨米尔·阿明自由主义批判理论的分析
  • [摘要]在阿明看来,自由主义不论是其古典形态还是当代形式,都是在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意识形态服务,并且向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灌输一套抽象的人权和发展理论,腐蚀其人民思想和国家意志,毒害其民族精神,阻挠其追求平等、自主、繁荣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而作为自由主义对立面的马克思主义,则是消解自由主义“病毒”的特效“解毒剂”。当下中国正处于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关键时刻,阿明的自由主义批判理论对于我们认清自由主义的实质,防范其危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价值。
  • 作者:曹文宏
  • 全文[ PDF 1556.0 KB ] 2018.5(2):137-146  共有 4462 人次浏览
  • 罗尼·佩弗对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枢纽性定位
  • [摘要]当代西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罗尼·佩弗在与其他学者对马克思道德观及正义观的论争中,看到“异化和剥削问题是其道德观的核心”,并对马克思“异化”理论做了多样化推进的趋势,在忠实于经典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异化”理论作出枢纽性定位和系统化解读。其理论框架可归纳为应然的“非异化”、实然的“被异化”、未然的“去异化”三个相关环节,展开为一个理论基点、三大异化领域、三种克服之道、三层解放之路、一个终极目标,形成一个以“异化”为枢纽从“破”到“立”的完整链条,从而实现了从理想到现实的最终统一。
  • 作者:赵威
  • 全文[ PDF 1064.0 KB ] 2018.5(3):126-132  共有 4779 人次浏览
  • 评尼尔·哈丁对列宁国家与革命思想的解读
  • [摘要]尼尔·哈丁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列宁学”家,苏联和后苏联史研究学者。他认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思想源于布哈林又超越布哈林,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逻辑矛盾,是向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回归。尼尔·哈丁因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无法对列宁思想做出客观科学的解读。但辩证分析其观点、探寻其成因,为我们进一步维护列宁思想的科学性、深入开展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价值。
  • 作者:王丽颖
  • 全文[ PDF 1068.0 KB ] 2018.5(3):133-138  共有 5581 人次浏览
  • 中国情境下政党研究的话语建构
  • [摘要]学术与政治的张力是中国政党研究的突出困境。不论从学科构建、理论贡献还是比较研究出发,加快建构中国政党研究话语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政党研究的话语建构,需要兼顾中国政党问题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政治性与学理性、普适性与国别性等关系,既要能够找到平衡,又要能够解构现实。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充分关照中国政党的特殊性,包括制度传统、政党规模、执政机制与执政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比较吸收政党的通约性理论框架,比如政党中心论、政党适应性、政党自主性、政党制度化等,突出对中国政党问题的理论解构。
  • 作者:陈家喜
  • 全文[ PDF 1212.0 KB ] 2019.6(5):77-84  共有 4103 人次浏览
  • 政党概念的“大西洋分歧”与利基政党对传统政党概念范式的冲击
  • [摘要]政党的出现是西欧和北美政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尽管英国和美国都是政党政治的先发国家,但是二者对于政党的认识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将其称为政党概念的“大西洋分歧”。进入20世纪后,西方学者一直在试图弥合政党概念的大西洋分歧,从而达成政党概念的研究共识。然而随着利基政党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以选举为核心的政党概念范式又遇到了新的冲击。在21世纪,我们需要从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视角来思考政党的当代使命。欧洲中心论下的政党概念范式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学术界也需要从更加开放和宽广的视角来理解政党。
  • 作者:张春满
  • 全文[ PDF 1091.0 KB ] 2019.6(5):85-92  共有 4736 人次浏览
  • 西方政党基层组织建设初探:变局、挑战与应对
  • [摘要]对于任何政党而言,基层组织(party on the ground)都是其存在、发展与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政党在经历了短暂的发展壮大期后便迅速陷入长期的总体衰败进程。冷战结束后,西方政党在组织建设层面又开始不断面临意识形态、社会认同、互联网与新媒体变革等多重危机与挑战。对此,西方政党围绕组织建设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与变革。
  • 作者:赵卫涛
  • 全文[ PDF 1270.0 KB ] 2019.6(5):93-100  共有 4486 人次浏览
  • 人工智能时代的西方政党政治:机遇、发展与困境
  •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生系统,日益影响国家、社会、民众的互动方式,乃至于改变现代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一些西方政党意识到人工智能给政党治理、政治沟通及政治社会化带来的机遇,纷纷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进行政党动员、沟通、选举、营销和政治参与,并把人工智能运用到政策评估、政治协同、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效果。但不得不指出,由于政党缺失对技术的驾驭能力,也面临着新型数字鸿沟、资本依赖、信息风险等新困境。
  • 作者:孙会岩 郝宇青
  • 全文[ PDF 1201.0 KB ] 2019.6(5):101-107  共有 4113 人次浏览
  • 试析民族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与意识形态建构——以波兰法律与公正党为例
  • [摘要]在现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民族民粹主义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这在中东欧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波兰法律与公正党为例,其主要形态是“民族—保守的民粹主义”,即民粹主义往往以民族主义为形式,民族主义往往以民粹主义为内核,将作为民族、族群的人民与作为普通人、大众的人民相结合,将波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相结合,既反对“自由民主”,也反对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从总体上看,法律与公正党的兴起代表了中东欧民族民粹主义的发展势头,在目前欧洲民主衰退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民族民粹主义仍旧是可供民众选择的...
  • 作者:来庆立
  • 全文[ PDF 1229.0 KB ] 2019.6(5):108-115  共有 4703 人次浏览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