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70年来德国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国民特性的研究
  • [摘要]库勒(Cooley)提出的“镜中我”概念认为,个体的自我感受是通过他人的反射而形成的,“人人都是一面镜,照出对方的身影”。首先,本文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以“中国文化”为主题词,历时性地对“中国文化”在德国学术界的传播情况进行梳理,旨在揭示70年以来德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研究内容的转变;其次,对“中国文化”在德国学术界所表现出的已知特征进行阐释;再次,对中德商务沟通中所关注的“中国国民特性”进行集中分析,即“哲学宗教观、秩序观、关系观、整体观、委婉观”五大特征;最后,对研究结果中所呈现的问题予以分析和反...
  • 作者:王婀娜
  • 全文[ PDF 9689.0 KB ] 2020.7(1):82-93  共有 3985 人次浏览
  • 基于政策过程的中国环境问题研究——海外学界的视角
  •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海外中国研究新热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近年来中国大刀阔斧改革以应对环境挑战,国内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在国际气候合作中发挥无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海外学界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评价总体向好,他们将环境政治学和中国研究界流行的、不同于环境科学的假设带入了中国环境问题研究中,强有力地塑造着后续研究的基本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大都围绕政策过程展开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考察,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政策网络视角讨论了官僚组织、执行鸿沟、社会参与、透明度与问责、政策共同体、伙伴关系等...
  • 作者:刘晓玉
  • 全文[ PDF 8603.0 KB ] 2020.7(1):72-81  共有 3978 人次浏览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978—2019)
  •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翻译与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界最令人关注的一个学术领域,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学人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对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存在的追随海外汉学的倾向应该结束了,平等地与汉学家对话、务实地与汉学家切磋学问的时代开始了。
  • 作者:张西平
  • 全文[ PDF 8750.0 KB ] 2020.7(1):60-71  共有 4016 人次浏览
  • 恢复性司法治理环境犯罪的澳大利亚经验与中国镜鉴
  • [摘要]恢复性措施在澳大利亚的兴起和发展是对传统刑罚规制环境犯罪失灵的回应。200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在加勒特诉威廉姆斯一案中开创了环境犯罪领域适用恢复性司法的先河,这对环境、罪犯、社区及整个司法体系都有着改革性意义。然而在实现环境犯罪新治理的同时,澳大利亚环境恢复性司法面临着量刑目的能否实现、量刑不一致违背公正价值及如何确保恢复性协议得以遵守等挑战。当前中国正在推进环境恢复性司法,建构该制度应当根植于既有的刑事司法基础,借鉴澳大利亚的有益经验,完善环境恢复性司法的法律供给,逐步扩展恢复性司法适用阶段,...
  • 作者:王树义 赵小姣
  • 全文[ PDF 8878.0 KB ] 2020.7(1):50-59  共有 4026 人次浏览
  • 德国水环境刑法之考察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我国现阶段关于水环境刑法的研究尚显单薄,这促使我们将目光投向作为大陆法系刑法重镇的德国。在水环境刑事法治理方面,德国不仅拥有完备的一次规范与二次规范作为法律制度保障,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国学界还设计出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解释范式。该套解释范式主张在明确四项基本解释原则的基础上,将这些原则运用于《德国刑法典》第324条污染水域罪的具体解读之中,厘定了各构成要件的基本内涵与外延。这一治理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和重要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 作者:张正宇
  • 全文[ PDF 9733.0 KB ] 2020.7(1):37-49  共有 4671 人次浏览
  • 德国环境刑法中的罪过形式立法及启示
  • [摘要]德国环境刑法在罪过形式立法上既有择一罪过立法,又有双重罪过立法。择一罪过立法明确规定了同一犯罪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双重罪过立法主要是指结果犯的罪过形式立法,由行为人对行为的心理态度和对结果的心理态度构成。这两种罪过形式立法是刑法明确性原则的重要表现,既有利于深度贯彻责任主义,也有利于实现刑法的全面评价,进而实现刑罚公平。与此相比,我国环境刑法在罪过形式立法上则显得粗糙得多,对法治原则的贯彻明显不够。所以,德国环境刑法中的罪过形式立法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 作者:李梁
  • 全文[ PDF 5147.0 KB ] 2020.7(1):30-36  共有 3863 人次浏览
  • 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考察与启示
  • [摘要]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理论与法律背景,是诸多因素综合的产物。德国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具有行政从属性特点,将违反行政法义务作为环境犯罪的构成要件,运用刑法与行政法共同应对环境犯罪。环境法益被赋予有限独立性,与人类法益共同成为环境刑法的保护法益。预防性理念备受青睐,抽象危险犯在德国环境刑法中得到普遍运用,刑法介入提前。德国环境刑事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是,应摒弃绝对化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兼顾人类法益与环境法益,建立“并行”的环境犯罪刑事政策;同时,应改变以结果犯为主的立法模...
  • 作者:高铭暄 郭玮
  • 全文[ PDF 7536.0 KB ] 2020.7(1):21-29  共有 4308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价值与世界意义
  • [摘要]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才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原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独特方案,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中国智慧,具有独特的中国价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的是人类共同价值,解决的是人类共同难题,为世界繁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 作者:徐家林 张茜
  • 全文[ PDF 8198.0 KB ] 2020.7(1):11-20  共有 4678 人次浏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论逻辑研究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是连续办大事,年年办很多大事,办成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一种接力办大事的制度,一代接着一代干,越干越能干的制度。这是集中民意民智民力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实现宏伟目标。这是包容创新办大事的制度,能够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从不故步自封,从不骄傲自大。
  • 作者:辛向阳
  • 全文[ PDF 5947.0 KB ] 2020.7(1):4-10  共有 19675 人次浏览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