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性别与进化的对话——达尔文主义的女性主义的历史与逻辑
  • [摘要]达尔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在19世纪末发端,20世纪中叶陷入困境,又在20世纪末的女性主义批判中获得了认可与复兴。本文基于历史语境和理论逻辑的双重向度,运用性别分析的方法,首先对进步时代夏洛特·吉尔曼的改良达尔文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批判性梳理,然后着重阐述了后人类时代的女性主义何以以及如何可能与达尔文主义相融合。本文认为,尽管达尔文的进化论具有一定的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偏见,但它对推动当代女性主义的交叉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达尔文主义的女性主义这一前沿议题将有助于女性主义打破人类/社会/技术/生物学/自然科学的...
  • 作者:戴雪红
  • 全文[ PDF 1266.0 KB ] 2020.7(5):132-139  共有 4517 人次浏览
  • 母职惩罚理论及其对女性职业地位的解释——理论进展、路径后果及制度安排
  • [摘要]除人力资本理论、性别歧视理论、补偿性差异理论外,母职惩罚理论是解释女性职业地位的新兴理论,研究关注点从早期探讨母职对工资的惩罚扩展至母职对职业地位的惩罚。母职对女性职业地位产生惩罚的主要路径是通过生育事件的三大要素(孩子数量、孩子年龄、初育年龄)体现出来并被证实的。母职对女性职业地位的惩罚体现在对母亲工资、就业率、就业形式、职业、职位升迁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一个国家在产假、父母假和幼托服务等方面的生育支持制度安排,直接关系到固化或消除母职对女性职业地位的惩罚。运用母职惩罚理论解释女性职业地位,在实...
  • 作者:庄渝霞
  • 全文[ PDF 1515.0 KB ] 2020.7(5):140-149  共有 9949 人次浏览
  • 多维贫困理论及测度方法在中国的应用研究与治理实践
  • [摘要]维贫困理论及测度方法最近若干年在国际上比较流行。中国理论界及实务部门也进行了研究和借鉴。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理论界运用多维贫困理论和方法对中国贫困问题展开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特别对我国政府部门在贫困治理工作中如何体现多维治理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总体上看,中国理论界在运用多维贫困理论和方法测度中国贫困多维程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不少成果可以与国际学界进行比较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扶贫实践部门虽然没有明确宣布采用多维贫困的标准,但是在贫困治理实践中却在精准扶贫思想引导下自觉地运用了多维贫困的思想,...
  • 作者:陈宗胜 黄云 周云波
  • 全文[ PDF 3189.0 KB ] 2020.7(6):15-34  共有 5107 人次浏览
  • 国际社会保障减贫:模式比较与政策启示
  • [摘要]脱贫攻坚期间,中国政府及时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相统筹的要求,社会保障减贫政策的成功实践不仅为消除绝对贫困奠定兜底性保障,也为未来社会保障减贫的制度化发展提出新命题。在回溯社会保障理论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以美国、欧盟和韩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地区)与以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减贫政策,通过政策比较分析归纳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就业政策和基础社会福利在消除相对贫困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提出社会保险遏制贫困增量、社会救助减少贫困存量、积极劳动市场项目控制贫困变量的反贫...
  • 作者:左停 李世雄 武晋
  • 全文[ PDF 1766.0 KB ] 2020.7(6):35-45  共有 4231 人次浏览
  • 国际减贫视角下的中国扶贫——贫困治理的相关经验
  • [摘要]中国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社会转型的同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从1981年到2015年,中国是全球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国家,为世界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经济的高速增长与贫困人口的大规模减少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核心叙事。通过回顾中国减贫的历史进程,梳理不同时期具有连续性特点的减贫机制,在收入分配格局、经济增长和减贫之间复杂关系中探讨中国贫困治理的经验。如何客观地、历史地呈现中国的减贫经验,不仅对总结中国经验十分重要,而且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 作者:李小云 季岚岚
  • 全文[ PDF 1536.0 KB ] 2020.7(6):46-56  共有 4091 人次浏览
  • 相对贫困研究与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在中国即将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之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中国必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目标。尽管相对贫困早已是很多国家的治理目标,但是学术界对于相对贫困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从相对贫困概念的提出、相对贫困线的设置、相对贫困研究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中国学者对相对贫困展开的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讨论,并立足于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尝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对贫困线,然后对中国的相对贫困总量进行测算,最后对中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出...
  • 作者:章元 段文
  • 全文[ PDF 1292.0 KB ] 2020.7(6):57-65  共有 3880 人次浏览
  • 贫困问题的国际测量方法及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2020年后中国贫困问题将发生转型,相对贫困群体成为扶贫实践的主体。国际上对其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收入测量和非收入测量两大类。前者以收入为基准,辅之等值量表确定家庭规模,采用绝对值或比例值计算,如世界银行高标准贫困线与社会贫困线、经合组织和欧盟相对贫困线、澳大利亚亨德森贫困线和新加坡收入位置法测量等;后者则将群体需求指标化,更关注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情况,以A-F多维贫困计数法为代表。相形之下,中国可以针对发展现状,城市采用相对贫困测量方法,农村采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根据家庭成员结构划分家庭类型,制定扶持政...
  • 作者:唐丽霞 张一珂 陈枫
  • 全文[ PDF 1881.0 KB ] 2020.7(6):66-79  共有 4065 人次浏览
  • 中美扶贫审计比较研究
  • [摘要]政府审计是扶贫监督的重要力量,是各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的审计机关在确保政府的扶贫工作实现政策目标,以及投入的大量扶贫资金得到有效使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对中美两国审计署扶贫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比较了两国扶贫审计的异同。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审计署在组织开展扶贫审计方面各具特色,有一些相同的方面,但由于扶贫机制、审计体制和审计机关的角色定位不同,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扶贫审计的目标、对象、审计组织方式和方法、审计整改等方面。
  • 作者:刘力云 崔孟修 杨宇婷
  • 全文[ PDF 1828.0 KB ] 2020.7(6):80-92  共有 3995 人次浏览
  • 国外扶贫立法模式评析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 [摘要]2020年后,我国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人口不再存在,但相对贫困问题会凸显并长期存在,因此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扶贫立法是我国转变扶贫方式的必由之路, 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可借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扶贫立法的经验。我国扶贫立法最理想的途径是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立法的重心应是开发式扶贫,而非保障式扶贫。同时,推进政府、社会和市场各司其职、共同作用。扶贫的路径是振兴和开发落后地区,推进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相结合,保障扶贫资金并对其进行监管,注重扶贫法与其他法规的衔接。
  • 作者:刘宇琼 余少祥
  • 全文[ PDF 1893.0 KB ] 2020.7(6):93-104  共有 3757 人次浏览
 1  2  3  4  5